龚杰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顽固性低心排量综合征( LOCS)的治疗方法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的疗效分析。方法:本组28例瓣膜置换术后LOCS患者在药物纠治无效时均使用IABP辅助,并对辅助前后的循环指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同时观察应用IABP的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28例患者使用IABP后循环指标均改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减少,使用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11例(39.28%)患者IABP辅助后期心功能仍无法恢复,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7例存活患者应用IAB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其中5例行气管切开。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量综合征患者应用IABP辅助,可减少心脏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助于心脏收缩功能恢复,改善重要脏器循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IABP是成功救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量综合征患者的重要手段。
作者:熊健宪;李文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急剧的血流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的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肌发生坏死。临床常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的疼痛、发热等不适,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及心电图出现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典型的胸痛超过30分钟,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典型的心电图变化,持续异常的Q 波或两个以上的导联出现 QS 波,持续24 h以上;血清学变化酶测定值或心肌蛋白标志物持续异常或先升高后降低[1]。如何在发病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对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有重要价值。我们对97例AMI患者采血检测肌红蛋白( MYO)及高敏肌钙蛋白( hs-TNT )含量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华;林鹏;方先松;陈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合并动脉瘤治疗策略、治疗方法。方法: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确诊出血的10例患者,根据AVM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瘤特点,取不同栓塞策略,先栓塞动脉瘤后栓塞动静脉畸形。结果:畸形团内型5例,用Onyx胶、弹簧圈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与供血动脉相关型4例,与畸形团无关型1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再Onyx胶栓塞畸形血管。复查DSA,动脉瘤全部栓塞,AVM完全消失5例,3例栓塞80%,2例栓塞60%~80%,1例术后出现病变对例肢体轻度偏瘫。后期再次栓塞畸形血管团2例,行开颅切除畸形血管团1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结论: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畸形团供血动脉瘤优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畸形团内动脉瘤则以闭塞该部血流为主,如技术条件允许也尽量先栓塞带瘤血管巢。
作者:张柏林;张震宇;黄锦庆;蒋秋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加醒脾养儿颗粒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58例确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加醒脾养儿颗粒;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抗炎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46例(58.2%),有效28例(35.4%),无效5例(6.3%)。对照组显效51例(64.5%),有效24例(30.3%),无效4例(5.0%),二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加醒脾养儿颗粒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疗效满意,且比较安全。
作者:谢代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稳定期行运动平板试验的安全性,探讨运动平板试验对确定冠脉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对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抗栓治疗后,2~4周后行运动平板试验,初步判断罪犯血管及狭窄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术,评价血管病变,并与运动平板试验结果相比较。结果:行运动平板试验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室速发作,2例患者检查后出现反复胸痛发作,其余患者均安全完成检查。阳性者78例,阴性者12例。阳性患者中,出现ST 段抬高者6例,ST段压低者72例,其中Ⅱ、Ⅲ、avF导联压低者28例,Ⅱ、Ⅲ、avF、V5、V6导联压低者18例,Ⅱ、Ⅲ、avF、V4、V5、V6压低者6例,V1~V4导联压低者12例,V1~V5导联压低者3例,V1~V6导联压低者5例。行冠脉造影术对比,12例阴性患者中仅2例造影阳性。78例运动试验阳性患者,有51例患者造影阳性。其中21例阴性者均为Ⅱ、Ⅲ、avF导联或合并V5,V6导联压低者。前壁导联ST段改变多为前降支病变,而下壁导联改变多为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病变。高侧壁导联ST段改变者多为回旋支病变。avR导联ST段抬高者多为左主干或三支病变。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行运动平板试验是安全可行的。通过运动平板试验可以初步判断罪犯血管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作者:廖祥中;陈朝晖;谢东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谷氨酸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加入不同浓度3′-大豆苷元磺酸钠处理,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活力(细胞成活率),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及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3′-大豆苷元磺酸钠能提高谷氨酸损伤后PC12细胞的存活率;抑制谷氨酸损伤后导致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降低丙二醛含量。结论: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谷氨酸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瑞珍;郭春钰;曾靖;黎晓;黄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五加生化胶囊联合催产素用于药物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的早孕妇女随机分成观察组(350例)和对照组(342)例。观察组常规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并于服用第3天米索前列醇前0.5 h加服五加生化胶囊(6粒·次-1,Bid)5天。B超确诊绒毛排出后连续3天肌注催产素(10 u·次-1,每天2次)。对照组仅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结果:观察组完全流产率高,流产后出血量、出血时间及月经复潮时间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结论:五加生化胶囊联合催产素可减少药物流产后出血量多、出血时间长,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了流产后月经复潮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邓晓燕;杨晓凌;麦健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B超、造影或宫腔镜检查诊断为黏膜下肌瘤,而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术后放置曼月乐42例,根据术后月经改善情况、是否有肌瘤复发、剩余肌瘤有无增长、是否再次手术等将疗效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应用宫腔镜手术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术后满意度为95.24%,其中0型、Ⅰ型术后满意度100%,Ⅱ型子宫肌瘤术后满意度66.67%。结论:宫腔镜手术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有效、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龙礼华;唐丽霞;郭壮志;邹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中S100β及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酮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组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采用治疗指南方法进行规范治疗。丹参酮组为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另选取同期收治的黄疸和新生儿肺炎患儿1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在经治疗后的第1、4、7天取患儿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S100β及NSE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2组患儿S100β及NSE的水平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丹参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患儿S100β及NSE水平均降低。治疗第1天(即开始用药第1天抽血查血清S100β及NSE含量)丹参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治疗第4、7天血清S100β及NSE含量,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2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可做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刘光慧;龚俊飞;陈祥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临床收治的17例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为研究对象,取其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太冲等穴位配伍行针刺治疗4周,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及SCL-90量表评价疗效,对治疗前后心理测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IAT量表得分治疗后(54.76±6.71)低于治疗前(64.12±3.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899,P﹤0.001)。治疗前,研究组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时,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其他等5个因子得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抑郁、焦虑等2个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无差异( P>0.05)。结论:针刺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有良好效果。
作者:陈伟;罗江洪;王井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酒依赖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疗效,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对酒依赖并自愿作为研究对象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戒酒治疗,并配合常规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认知干预,行为矫正,家庭干预等各种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及出院6个月后由心理医生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进行测查,评定患者心理症状严重程度。结果:对照组6个月后复发率为45%,研究组6个月后复发率为20%,两组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对酒依赖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戒酒成功率。
作者:吴联霞;崔竹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高血压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其中对照组单纯进行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30%(26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5.56%(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比较血脂改善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高血压并高脂血症患者实施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用药比单纯降压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蓝希堂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股方肌骨瓣和缝匠肌半骨瓣植入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后骨不连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带股方肌骨瓣和缝匠肌半骨瓣植入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后骨不连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2例,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10例骨不连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未发生股骨头坏死;22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17例术后效果明显,复查X片示股骨头坏死塌陷停止,患者患髋功能接近健侧,无明显疼痛不适及活动受限。余5例发生股骨头坏死或加重而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结论:此项技术较为经济,手术创伤小,且保留了自体股骨头,为日后髋关节置换保留了较多自体骨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杨福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急性颅内高压征危重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监测25例急性颅内高压征危重患儿,使用甘露醇前、后大脑中动脉频谱形态和血流速度变化。结果:23例急性颅内高压患儿注射甘露醇0.5 h后收缩期峰流速( Vp)、舒张期末血流速度( Vd)、平均血流速度( Vm)均增加,搏动指数(PI)降低(P﹤0.05),20例TCD频谱改变呈高阻力型,2例注射甘露醇前后均无脑血流信号。结论:急性颅内高压患儿使用甘露醇治疗可改善脑血流灌注,但对于TCD频谱变化明显异常、舒张期血流消失或反向血流的患儿甘露醇疗效不佳,预后差。
作者:罗开源;王华彬;钟小明;罗娟娟;王长浦;廖红群;赖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地屈孕酮和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36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给予地屈孕酮,对照组给予黄体酮,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人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64排CTA在下肢闭合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下肢闭合性血管损伤患者的急诊CTA资料,经二维及三维后处理总结血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3例动脉断裂,断端血栓形成;3例血栓形成致动脉闭塞,其中1例出现动静脉瘘;动脉狭窄2例,均为软组织肿胀压迫,其中1例合并假性动脉瘤。CTA表现与术中一致。结论:64排CTA能及时有效地显示下肢血管损伤的程度,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谢春;邱兴庭;郭少华;许红雨;吴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自制引流管在腹部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3例腹部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对照组给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纱条引流至切口愈合或换药至肉芽生长新鲜后行二期缝合;治疗组给予自制引流管引流。结果:治疗7天后,治疗组疗效为(2.6±0.3)分,对照组为(1.8±0.9)分,经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模拟视觉评估、治愈时间、平均换药次、切口瘢痕宽度及换药费用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制引流管引流治疗腹部切口感染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血压影响的疗效。方法:4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胎儿娩出断脐后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舌下含服卡孕栓1 mg,实验组:胎儿娩出断脐后子宫切口上缘注射缩宫素20 U,子宫切口下缘注射益母草注射液2 mL,12 h后臀部肌内注射益母草2 mL。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方法无升高血压及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明显升高血压且有恶心呕吐腹泻及寒战高热不良反应。两组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注射液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好且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安全、无不良反应、价格便宜,值得临床推广,特别适合基层医院。
作者:蓝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对乳腺癌患者诊疗行为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43例接受传统治疗模式的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未入径组),52例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组(入径组),对比两组的平均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药品费用、平均住院日、药占比。结果:研究组平均住院总费用为13820.6元,少于对照组14889.8元(t=3.88,P<0.01);研究组平均住院药品费用为3703.5元,少于对照组5225.5元(t=8.70,P<0.01);研究组平均住院日为12.6天,低于对照组14.2天(t=4.47,P<0.01);研究组药占比为26.8%,低于对照组35.1%(t=13.91,P<0.01)。结论:临床路径应用到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后,对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成本、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获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作者:张凯清;黄文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巩固治疗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研究。方法:选择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给予GnRh-a巩固治疗4个月,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观察两组的临床缓解率、受孕率及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缓解率更高,复发率更低,受孕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囊肿术后给予GnRh-a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缓解率、提高受孕率、降低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林晓桃;陈建英;陈建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