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ST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刘任林

关键词:TST术式, 重度混合痔, 术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issue-Selecting,TST)与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MM),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符合重度混合痔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TST术式,对照组采用传统MM术式,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急便感、出血、尿潴留,肛缘水肿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治愈率、复发率、大便失禁等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TST术式治疗重度混合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低剂量CT与4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研究

    目的:评价低剂量螺旋CT(low dos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扫描联合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人多效蛋白PT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Cyfra21-1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的阳性率及特异性。方法分析及统计2011年-2013年进行LDCT扫描及肿瘤标志物联合筛查肺癌高危人群体的检查结果,并与常规早期肺癌筛查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DCT与常规剂量CT扫描肺部阳性检出率及病变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辐射剂量明显下降,是常规剂量的6.38%(P<0.05);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肺癌的敏感性约95%、特异性约80%,对诊断早期肺癌具有重要意义,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对本实验组阳性率为1.58%(6例),终确定早期肺癌的为1.05%(4例),LDCT在本实验组中检出病灶阳性率为12.1%(46例),其中8例影像诊断为早期肺癌(2.11%),终仅4例(1.05%)确诊为早期肺癌,存在影像诊断假阳性。本研究共759人参与,其中LDCT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组(379例,女:176例,平均年龄54.3岁,慢阻肺患者7例;男:203,平均年龄57.6岁,慢阻肺患者26例)筛查肺部阳性率12.1%(46例有肺部CT阳性表现,6例肿瘤标记物联检均呈阳性,4例确诊为肺癌)。结论 LDCT与肺癌肿瘤标志物两种检查方法优势互补,早期肺癌检出率为1.05%,避免单项检查的假阳性事件发生,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早期肺癌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

    作者:李丰章;邹南安;胡含明;巫启恒;欧阳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在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作用评价

    目的:评价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OP合并SUI患者67例纳入研究,按照患者家属充分知情自愿原则分为重建组(32例)与联合组(35例),重建组采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及尿动力学,随访6-12个月评价生活质量(I-QOL)评分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均>0.05);联合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重建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Hb、术后Hb、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重建组术前评分为48±11、术后评分为72±7.6,联合组术前评分为47±10、术后评分81±12,两组患者术后I-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联合组患者术后的I-QOL评分显著高于重建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12个月,重建组有效为28.13%,联合组为94.29%,联合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POP合并SUI患者,单纯POP盆底重建术对SUI疗效有限,而同时行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术,近远期效果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排尿情况和生活质量,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茜;吴维;苏清华;郑靖莉;叶珊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E分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系统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其中HLA I 类基因由经典 HLA I 类基因(HLA-A、HLA-B、HLA-C)和非经典HLA I类基因(HLA-E、HLA-F、HLA-G)组成。与经典HLA I类基因相比, HLA-E基因多态性有限,在南方汉族人群中其等位基因以HLA-E*01:01和HLA-E*01:03占主导地位。 HLA-E为NK细胞上CD94/NKG2A、CD94/NKG2C受体的配体,并且CD8+T细胞通过TCR(T cell receptor)与HLA-E及抗原肽复合物双识别,因此HLA-E 在天然免疫以及获得性免疫的调节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HLA-E分子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肿瘤免疫、生殖免疫、机体抗感染显著关联,HLA-E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免疫遗传学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许潜;喻琼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进行胰岛素常规治疗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否可降低卒中院内发病率、死亡率,是否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预后。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急性(发病24h内)重症(NIHSS评分≥31-45分)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水平为4.0-6.1mmol/L]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水平为≤8.3mmol/L]。血糖强化控制治疗时间为入院初7d,7d以后用常规方案控制血糖。主要终点指标包括:低血糖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及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14d、21d、2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mmol/L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

    作者:危宏晖;邓施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巨大子宫肌瘤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子宫平滑肌瘤是妇产科常见的良性肿瘤[1-3]。一般可通过影像学诊断明确,但当肿瘤体积较大、占据范围广,与子宫分界不清、难以定位时,则难与附件来源肿瘤鉴别。我院于近期诊治1例经病理证实为巨大子宫肌瘤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TST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issue-Selecting,TST)与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MM),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符合重度混合痔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TST术式,对照组采用传统MM术式,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急便感、出血、尿潴留,肛缘水肿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治愈率、复发率、大便失禁等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TST术式治疗重度混合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作者:刘任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11例处理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道损伤的Strasberg分型,总结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5月处理的1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1例患者中,A型4例,2例术中经闭合离断的小胆管加腹腔引流,2例非手术治疗有效,均恢复良好;术中发现的C型2例、D型3例行胆管修补术,随访良好;术后E11例、E21例行胆肠吻合术,随访3年,恢复良好。结论胆道损伤是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了解致损原因的同时,应尽力避免损伤,一旦出现损伤,应按损伤的类型及时正确的处理,方能达到较好的预后。

    作者:许家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乏血供小肾癌与不典型肾囊肿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在乏血供小肾癌、特殊肾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乏血供小肾癌(直径<3.0cm)、特殊肾囊肿病例18例的螺旋CT资料,其中乏血供小肾癌8例,特殊肾囊肿10例。结果 CT诊断为肾癌6例,不典型囊肿10例,结核脓肿1例,平滑肌瘤1例,其中误诊8例,与病理诊断符合10例,诊断准确率为10/18(51.1%)。结论利用螺旋CT观察病灶的形态、密度、边界、分隔、壁结节及强化特点等特征性表现,对术前确定病灶性质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道柱;谢敏;陈鹏;张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小儿惊厥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惊厥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30例小儿惊厥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惊厥主要病因为热型惊厥,病毒性脑炎和癫痫。根据小儿惊厥的疗效评级标准,30例患儿痊愈19例,好转10例,无效1例。结论早期诊断,控制惊厥,治疗原发疾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稳定,有助于改善小儿惊厥患儿的预后。

    作者:邓瑜琼;罗敏;方亮;周萍;方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NO、FMD、ET-1的影响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以我院就诊的5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一氧化氮(NO)、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和血浆内皮素-1(ET-1)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O、FMD、ET-1各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NO、FMD、ET-1数值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可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而达到冠状动脉快速扩张,且用药安全可靠。

    作者:罗理宁;李伟雄;肖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08月在我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大隐静脉传统高位结扎加抽剥术,观察组实施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至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次高位结扎加剥脱术,疗效可靠,具有操作方便、切口美观的优点,显著缩短了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了临床治疗费用,其手术方式可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刚;丁金火;邓高旺;余清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二次剖宫产术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在二次剖宫产术中的对比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符合实验要求ASA1-2级的二次剖宫产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38例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CEA组)38例,观察麻醉前和麻醉给药后10min产妇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麻醉起效时间,肌松满意度, Bmmage评分,麻醉用药量,胎儿取出后10min内的Apgar评分,术中麻醉效果及产妇恶心呕吐,术中寒颤,心动过缓,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结果麻醉给药10min后,两组产妇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有所下降,CSEA组产妇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下降显著,与麻醉给药前及C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在麻醉起效时间上明显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医生对肌松意度高于CEA组(P<0.05),Bmmage评分CSEA组较好与CE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EA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中发生的恶心呕吐,寒颤,心动过缓及术后头痛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肌松好,麻醉效果好的优点,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叶波林;吴健;曾金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对视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1年5月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共37例71眼,根据黄斑区6mm硬性渗出累及象限范围分为5组、按渗出的程度分为4级,并分析其与视力、视野的关系。结果黄斑区硬性渗出范围:A组(0象限)、B组(1个象限)、C组(2象限)、D组(3个象限)、E组(4个象限)视力分别是0.83±0.22、0.31±0.24、0.20±0.24、0.17±0.12、0.12±0.13,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2,P=0.00);视野平均缺损分别为-1.73±1.71、-7.39±4.21、-8.82±6.10、-10.03±3.47、-10.99±2.52,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9,P=0.00)。黄斑区硬性渗出程度1级、2级、3级、4级组视力分别为0.80±0.23、0.33±0.25、0.15±0.14、0.06±0.03,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9,P=0.00);视野平均缺损分别为-2.14±2.01、-7.82±3.68、-9.90±2.57、-10.49±8.08,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7,P=0.00)。结论黄斑区硬性渗出的程度和范围明显影响视力和视野。

    作者:刘莉莉;张世幸;杨木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骨折所致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在下肢骨折所致深静脉血栓(DVT)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1年5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5例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于骨科手术前在下腔静脉置入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以预防围手术期致命性肺栓塞(PE)发生。部分患者骨科手术后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滤器回收套装取出滤器。结果35例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均成功置入,围手术期未发生致命性PE,对21例患者进行了滤器回收,均成功取出,总取出率为60.0%。结论 Günther Tulip可回收式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合并DVT围手术期致命性PE的发生,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取出时间窗长、取出率高等优点。

    作者:易本清;刘勇;钟美花;万严;严朝华;王杰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内镜微创保胆术取息肉术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7例胆囊息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取息肉术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胆囊息肉患者采用微创保胆术治疗,可完好保留胆囊,应用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作者:张茂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MRI表现

    目的:分析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MRI征象的认识。方法对2007年1月-2013年12月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男11例,女4例,多数具有癫痫病史;病灶位于颞叶6例,额叶4例,顶叶3例,枕叶2例;和脑白质相比肿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稍低信号,T2WI-FLAIR可见高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无强化或轻度强化;磁共振波谱(MRS):符合良性肿瘤波谱特征,表现为NAA峰轻度降低,Cho峰正常。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多方位成像可对肿瘤明确定位,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作者:赵国千;杨来华;唐忠民;李建瑞;陈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左氧氟沙星片联合三金片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左氧氟沙星合用三金片治疗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按就诊顺序将78例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左氧氟沙星缓释片0.2g/次,2次/d,研究组同时服用三金片17.5g/次,3次/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及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逐日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尿频、尿急、尿痛、小腹坠胀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2.05%)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但两者主要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后细菌清除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三金片可与左氧氟沙星协同抗菌,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疗效,临床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复发率低于氧氟沙星,是治疗尿路感染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易家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常规动态观察

    目的:对1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近6个月的血常规动态观察,分析其疾病及其与羟基脲的治疗相关性。方法取患者静脉血,采用迈瑞BC-6800和Sysmex-2100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细胞计数。结果外周血WBC持续性升高,显微镜检查均检见幼稚粒细胞,原始粒细胞不见或<0.01。使用羟基脲片情况下,外周血WBC可以一过性下降,但总体外周血WBC还是持续性升高,Hb持续性减少,与药品使用无关。结论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长期持续中性粒细胞升高,经一般治疗血象不易恢复,建议在严密检测血象的前提下,采用白细胞单采方法控制细胞数,再辅助极小剂量羟基脲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刘秋莲;邱志娟;汤惠;程洪波;张水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肿瘤之一,2012年,在美国约有16.03万人死于肺癌,占因恶性肿瘤死亡总人数的28%[1]。在中国,2009年肺癌以53.57/10万人的发病率和45.57/10万人的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的之首[2]。虽然近年来肺癌诊断和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较低,约在15%左右。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约占肺癌患者的80%以上,故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防治的重点。肺癌的发生是由多基因、多元素共同参与的病理过程,尽管,肺癌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其侵袭的生物学性状和高度异质性,固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MMP-9可能参与一些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8]。本文将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研究的综述如下。

    作者:江训盛(综述);李赞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氟罗沙星注射液无菌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氟罗沙星注射液无菌检查的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无菌检查法进行方法验证。采用薄膜过滤法,样品过滤后以0.1%蛋白胨水溶液100ml冲洗,再用0.1%蛋白胨水溶液(含0.1mol/L的硫酸镁)400ml冲洗(每次100ml),每管培养基中加入1mol/L的硫酸镁溶液1ml。结果使用上述方法试验,试验菌均可正常生长。结论该法可用于氟罗沙星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作者:陈希;鄢雷娜;吴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