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治疗意义。方法按病程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治疗组(257例)与恢复期治疗组(178例)两组。急性期治疗组病情稳定48h后进行瘫痪肢体生物反馈治疗,恢复期治疗组入院即开始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治疗后7d及治疗结束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简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患肢的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所有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急性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1);急性期治疗组疗效优于恢复期治疗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有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瘫痪肢体进行早期生物反馈训练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潘婕;项正兵;熊英琼;胡凡;吴晓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我院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7-8月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160例,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60例骨科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术前30min-2h 使用抗菌药物仅为87例,占54.4%,手术开始后使用抗药菌物为30例,占18.8%。术中无追加用药,术后用药时间1-2d仅占42.5%,其余均超过3d。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频率高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结论我院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选药起点高、用药时机不合理、用药疗程长、联合用药等问题。
作者:王国兰;周海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40例,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和对照组(37例,行普通T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治疗优良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6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耗时少,骨折愈合快,术后患侧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优于普通T钢板内固定术。
作者:舒伟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副鼻窦扫描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付鼻窦CT检查患者,其中用固定管电流(FM)技术和ATCM技术各30例。 FM组管电流为200mA,ATCM组设定噪声指数(NI)值为4,管电流范围10-250mA,其余参数相同。对2种毫安技术的mA值、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CM组的剂量长度值(DLP)平均为(340.7±43.4)mGy·cm,较FM组的平均DLP(447.1±0.0)mGy·cm下降23.8%,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评价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鼻窦CT扫描应用ATCM技术,在获得图像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辐射剂量约23.8%,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包江萍;晏飞虎;付启义;杨井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h患者180例,根据48h内有无发生ARDS分为ARDS组和非ARDS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ARDS的发生率为16.11%(29/18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原因、气管切开率、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率、SAPS 评分、呼吸频率、红细胞计数、肌酐、血糖、APTT、pH 值、PaCO2及 PaO2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DS组呼衰指数、肺顺应性、呼吸峰值及PEEP均明显高于非ARDS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衰指数、肺顺应性、呼吸峰值及PEEP均为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呼衰指数、肺顺应性、呼吸峰值及PEEP是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这一特点给予相应预防措施。
作者:刘显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65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SBP病史、血钠水平、总胆红素、Child-pugh分级具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低钠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具有SBP病史、Child分级C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钠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出现肝肾综合征、具有SBP病史、Child分级C均是高危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
作者:李宜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局部封闭与推拿相结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9月我院就诊的9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局部封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坚持每天进行上肢部位的推拿按摩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75.5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的局部注射治疗,局部封闭治疗与推拿相结合,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杨明;荣国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药物治疗组(药物组)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组(支架组),对这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9.38%,缺血性卒中12.5%、死亡发生率较药物治疗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支架组不同年龄者及是否存在高血压者可影响疗效(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效果会受患者年龄、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应给予关注。
作者:张永成;陈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静脉内瘘术前、术后及其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肾内科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8例临床资料,使用超声筛选适合造瘘术的前臂血管,术后超声监测随访AVF血流量及内漏狭窄、血栓等并发症。结果头静脉内径大于或等于1.3mm、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1.5mm 适合造瘘血管,血流量在430ml/min左右,即能满足血透要求,又能降低内瘘并发症。本组并发症是桡动脉细小斑块14例,内瘘血栓7例,内瘘口狭窄6例,瘘旁形成血肿2例,头静脉瘤样扩张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对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的选择、吻合部位的确定、术后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监测分析以及内瘘合并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赖全图;顾萍;魏小昌;凌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盲视鼻空肠置入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对26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采用盲视方法进行空肠管置入术,并与对照组患者发生误吸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使用呼吸机时间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采用盲视方法进行空肠管置入术患者的误吸率、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使用呼吸机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应用盲视鼻空肠管置入法,可以大大降低VAP的发生率,减少病人使用呼吸机时间,有效缩短病人入住ICU时间,且成功率高,无需特殊技术的支持,是值得临床推荐的技术。
作者:周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膜转移瘤的T2WI压水序列增强扫描特征。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活检病理或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确诊的脑膜转移瘤15例,对其临床资料及SE序列平扫、T1WI和T2WI压水增强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增强扫描检出所有病例,其中常规平扫检出8例,T2WI压水序列增强扫描显示脑膜转移瘤病灶范围、大小、数目更清楚、直观,没有强化血管干扰。结论 T2WI压水序列增强扫描诊断脑膜转移瘤具有优势。
作者:汪连保;汪卫星;邱贵仁;张文俊;孙昱;吕志隆;许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开胸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双盲随机数字法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地佐辛组(D组)和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组(PD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对应麻醉镇痛药物,观察各组患者全麻苏醒期间躁动、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及缓解情况等。结果3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平均体重以及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 PD组0级躁动比例显著高于P组和D组(P<0.05);对1级以上躁动患者追加相应药物后均未出现过度镇静现象,但P组、D组分别有6例、3例患者镇静不足,均显著高于PD组(P<0.05)。 D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组和PD组。结论开胸术后使用帕瑞昔布钠联合地佐辛镇痛具有显著效果,可明显降低呼吸抑制、苏醒延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作者:李文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在局麻乳腺包块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乳腺包块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是右美托咪定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组(Ⅰ组)和局麻组(Ⅱ组)。观察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VAS评分以及患者术中合作度评价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与Ⅱ组比较,HR在T2下降明显(P<0.01),MAP、RR、SpO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组镇痛优良率为96.7%,Ⅱ组镇痛优良率为66.7%,Ⅰ组VAS评分明显小于Ⅱ组(P>0.05);术中合作度Ⅰ组优良率96.7%,Ⅱ组为6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为局部麻醉下乳腺包块切除的一种较好的麻醉选择。
作者:钟声宏;刘诗稳;赵小平;毛振北;雷恩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视管理亦称为“看得见的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工作或生产活动,以简单快捷的方法传递、接收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管理方法[1]。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心脏科室。为了减少日常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应用目视管理工具,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的环节监测,关注细节,达到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水平。2010年起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将目视管理模式用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淑玲;钱思兰;黄北南;胡国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伦磷酸钠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区域性骨密度(BMD)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40只6.5个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伦磷酸钠A组7mg/(kg·2周)、阿伦磷酸钠B组7mg/(kg·1周)。每周记录大鼠体重变化。治疗12周后,收集左侧股骨检测BMD和力学性能。结果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的总BMD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阿伦磷酸钠A组与B组总BMD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股骨近端BMD,阿伦磷酸钠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股骨干和股骨远端BMD,阿伦磷酸钠B组高于A组(均为P<0.05)。模型组的皮质骨厚度、大载荷、屈服载荷、刚度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1)。阿伦磷酸钠A组和B组皮质骨厚度(均为P<0.05)、大载荷(均为P<0.05)、屈服载荷(均为P<0.01)、刚度(均为P<0.05)高于模型组。阿伦磷酸钠A组和B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去势大鼠均存在股骨不同区域BMD和力学性能下降,阿伦磷酸钠A组和B组均可提高股骨BMD和力学性能,阿伦磷酸钠B组对提高股骨干和股骨远端BMD优于A组。
作者:汤志利;席君;魏秋实;欧阳建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和评价CEA、CA125、CA153、ADA和Glu联合检测在结核性及癌性积液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结核性积液患者102例,癌性积液患者54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胸腹水及血清中的CA125、CA153、CEA,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 法)检测胸腹水标本的GIu,采用酶偶联谷氨酸脱氢酶反应连续监测法检测ADA。结果恶性积液患者积液CA153、CEA、ADA含量均明显增高,Glu明显偏低,而两者间CA125的差异无显著性;CEA、CA125、CA153、ADA的准确率均高于80%。结论单一检测某种指标,检验效能差,特异性差,而联合检测CEA、CA125、CA153、ADA和Glu提高了敏感性和特异性,应强调多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及动态观察。
作者:许华明;周淑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2年10月应用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5-201min,平均(122±23) min。术后切口感染5例,所有病例无术后胆道大出血、胆道损伤、胆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术后均复查B超、CT及T管造影,肝内胆管残余结石4例。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芳平;虞志强;吴子年;张秉韬;吴伯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气管导管前端涂抹达克罗宁胶浆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气管内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ASA分类Ⅰ-Ⅱ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前端涂抹达克罗宁胶浆组(D组)和石蜡油组(S组),每组60例。常规诱导后,用相同方法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拔管前5min(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期呛咳、躁动发生的情况。结果 D组在T2时点的MAP和HR显著低于S组(P<0.05)。D组患者术后苏醒期的躁动评分也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达克罗宁胶浆可有效抑制围苏醒期导管反应,有利于维持麻醉苏醒期患者血流力学的稳定,可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作者:彭洪;李谨;袁婉秋;巫志国;张文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0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咳嗽、发热及腹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25%(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皮疹、胃肠道反应及局部疼痛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好、见效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黄仲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创伤性脑梗死(PTC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我科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35例并发PTCI患者纳入PTCI组,其余144例纳入对照组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血压、血糖、颅骨骨折、脑疝(中、晚期,意识昏迷伴有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创伤性蛛网下腔出血等一般情况以及临床因素的差异,分析引起PTCI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入院GCS评分、入院低收缩压、脑疝、tSAH与重度颅脑损伤后PTCI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tSAH,低收缩压,GCS 3-5分,合并脑疝(按OR值由高至低排序)是影响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SAH、低收缩压、GCS 3-5分、合并脑疝(按OR值由高至低排序)是影响PTC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上述因素的患者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积极预防及早期干预。
作者:吴俊波;杨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