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和防范

李石平

关键词:非典型, 急性心肌梗死, 误诊, 防范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36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原因.结果 36例被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时无典型心绞痛,首发症状为胸闷、气促、咳嗽、出冷汗、上腹部疼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多数患者心电图不典型.结论 提高内科医师的心血管专科知识水平,熟练掌握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的特征性演变规律可减少误诊.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用低分子量肝素,对照组用阿司匹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86.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欧阳懿;黄丽萍;刘家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间歇缺氧、睡眠剥夺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含量变化

    目的 采用间歇缺氧、睡眠剥夺建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动物模型,观察间歇缺氧、睡眠剥夺对SD大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影响,探讨间歇缺氧、睡眠剥夺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青年3个月龄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间歇缺氧睡眠剥夺组,常氧正常睡眠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每天给予间歇性缺氧和睡眠剥夺,时间为8周.实验终点测量大鼠有创动脉压,取血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结果 实验组有创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实验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同酮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类似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理生理改变的间歇性缺氧、睡觉剥夺可以引起SD大鼠血压增高,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增高.

    作者:袁春华;徐劲松;宋宁燕;赵青峰;郭洋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常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预后较差,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目前呈上升趋势,尤其老年男性增长较快.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死亡率高,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协助医生进行溶栓治疗,防止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魏苗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36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术后的护理

    三尖瓣下移畸形绝大部分需要手术.我院于2000年1月~2007年12月对36例年龄3~42岁的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效果良好.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42岁,平均11.6±7.3岁;体重3.6~58kg,平均19.6~14.1kg.

    作者:余娇;梅赣红;游明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急性消化道出血5例.分别采用PVA颗粒、钢丝圈2种材料进行栓塞.下消化道采用微导管技术.结果 5例均成功止血,随访5例,术后1年内均未出现再出血.结论 使用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是有效而安全的,正确选择栓塞的靶血管和合适的栓塞剂及用量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爱华;曾志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71例的临床及超声表现分析

    目的 讨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及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及乳腺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肿块触诊质地坚韧,活动度差,有轻度压痛,肿块左乳多于右乳,40%~50%位于外上象限,依次为内上象限,外下象限和内下象限.二维声像图显示恶性肿块特征为低回声团块或结节,边缘呈毛刺征或蟹足征,内见簇状或散在的微小钙化点.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临床上及超声影像表现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

    作者:郭艳;谭荣牡;乙芳;许华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BOLD-fMRI和DTI在脑肿瘤中应用进展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 level deoendent functional MR imaging,BOLD-fMRI)能够无创伤地对神经元活动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在脑机能活动的同时,获得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信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中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排列、髓鞘等信息,能够无创地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的技术,目前这两者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外科的研究.

    作者:邓国军;李东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6例LESS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网状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42.5岁.LES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阴道流血.肿瘤组织成舌状浸润肌层,肿瘤细胞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内内有大量的似螺旋小动脉血管.网状纤维染色见网状纤维丰富,围绕瘤细胞生长.肿瘤细胞15例CD10阳性,14例ER阳性,15例PR阳性,5例actin阳性,CD34、CD117、Melan-A肿瘤细胞均阴性.结论 LESS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形态上看似良好的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不一定好.

    作者:陈任生;熊秋迎;盛以芸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煤工尘肺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双肺同期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尘肺前后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在灌洗过程中于第3、6、9次引流末进行加压通气,以提高PaO2,每侧肺灌洗前常规做肺功能,灌洗后1周观察病人症状,3~12个月复查肺功能.结果 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尘肺是安全的,灌洗后1周绝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好转,但大部分病人灌洗后仍继续接尘作业,故3~12个月复查肺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 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尘肺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平;赵月明;陈小刚;胡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胸腔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胸膜腔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7例,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正规抗结核化疗,并进行胸腔微创置管引流,每2d1次.观察组每次引流后经引流管胸腔内注射糜蛋白酶.比较两组2周后胸水吸收情况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2周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达到显效以上治疗效果的时间及住院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结核短程化疗加糜蛋白酶胸腔内注射可提高疗效,缩短结核性胸膜炎病人达到显效以上效果并出院的住院时间.

    作者:林富生;戴希友;王萍;易彩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胃镜直视下植入钛镍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恶性梗阻

    目的 观察胃镜直视下置入自膨式钛镍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治疗恶性食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经胃镜、X线检查证实为恶性食管梗阻的患者,在胃镜直视下置入钛镍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治疗.16例患者共置入国产金属内支架16个.结果 全部患者均一次置入支架成功,术后患者进食困难及生存质量明显改善,4例合并食管气管瘘患者支架置入后呛咳、发烧、吞咽困难等症状迅速控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未发生与支架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内镜直视下放置食管金属内支架较X线下置入支架更为方便快捷,可避免X线照射,对解除患者恶性食管梗阻尤其是对合并有少量活动性出血、食管漏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支架置入后续行的化疗和(或)放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杨军;魏波;江漪;王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rHuIL-11对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u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我院2007年4月~2009年6月71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rHuIL-11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血小板由低值恢复至>50×109/L为(2.46±2.28)d,由低值恢复至>100×109/L为(5.25±2.79)d;对照组分别为(5.73±3.05)d和(9.73±4.02)d(P<0.01).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头痛及头晕、骨骼及关节疼痛、乏力.结论 rHuIL-11能明显缩短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加速血小板数量的恢复,且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辅助用药.

    作者:陈勇;易军;谢荣盛;宋小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64例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要点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胆囊切除术的1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人除1例因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即时中转开腹手术外,其余163例均经腹腔镜完成手术.术后无因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例.结论 只要掌握好腹腔镜的操作要点及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重视关键部位的操作,其并发症会随着操作技巧的提高而降低.

    作者:文友良;刘天球;贺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基础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临床领域中的一种常见病,可发生在各种年龄段,但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发病机理至今众说纷纭.近期我们利用CT和MRI动态跟踪观察了一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发现各种原因造成的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基础.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分流术后脑组织塌陷和先天性蛛网膜囊肿破裂等引起的相对性低颅内压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现简要介绍本组典型病例,并就其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徐庚生;李美华;李义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手背筋膜蒂皮瓣治疗手指电击伤

    目的 探讨手指高压电击伤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应用手背筋膜蒂皮瓣转移修复手指高压电击伤.结果 8例全部治愈,手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手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高压电击伤,损伤小,疗程短,基本功能恢复,还可以减少病人固定体位及再次手术痛苦.

    作者:曾彪;张惠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3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体会

    脑脊液鼻漏多见于外伤、肿瘤、感染和先天性畸形,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并发症,易引起颅内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进漏口愈合,防止逆行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于2005年3月~2008年11月共收治脑脊液鼻漏患者13例,经密切观察与精心细致的护理,病人均顺利康复,无1例出现并发症.

    作者:卢小红;卢艳萍;罗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3种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

    目的 探讨3种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的效果.方法 为期12周的随机开放性比较研究,45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2007年美国ADA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被随机分为以诺和灵30R治疗的A组和以诺和锐30治疗的B组和以诺和灵R+诺和灵N治疗的C组.A组每日早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方案,B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即时皮下注射诺和锐30方案,C组采用每日早、中、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诺和灵R及睡前(22:00点)诺和灵N皮下注射方案.比较3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及其它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B组C组3餐后血糖明显低于A组(P<0.05),B组C组低血糖事件少于A组(P<0.05),C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A组B组.结论 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R对餐后血糖控制更满意,特别是中餐后血糖,且低血糖事件发生较诺和灵30R少,而一日4次胰岛素注射则较前两组能更好地控制血糖,特别是空腹血糖,但是3组比较,C组患者治疗的依存性稍差.

    作者:刘晓辉;刘文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双氯芬酸钠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与双氯芬酸钠栓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绝经后妇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取环前1h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200μg,肛门塞入双氯芬酸钠栓50mg;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直接取环.观察两组取环的难易程度.结果 观察组宫颈软化程度、镇痛和取环效果均较对照组好(P<0.01).结论 米索前列醇与双氯芬酸钠栓联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可明显减轻取环者的痛苦,降低取环失败率.

    作者:刘园香;夏小兰;黄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者(IRG)及2型糖尿病患者(DM)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水平.方法 采用挪威NYCOCARDREADERⅡ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检测102例健康人、55例IRG、45例DM的糖化血红蛋白并同时用英诺华D2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FPG、TG、TC、HDL-C、LDL-C检测.结果 IRG组、DM组HbAic、TC、TG、HDL-C、LDL-C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而IGR、DM组的TC、TG、HDL-C、LDL-C并没有差别;DM组的HbAic明显高于IRG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监控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的水平有利于高危人群的早期预防治疗.

    作者:魏永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对高龄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POSSUM评分系统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预测作用.方法 根据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替换POSSUM评分系统中的生理指标-脉率和手术侵袭度指标手术种类、手术范围及恶性肿瘤等4项,利用改良的POSSUM评分系统预测117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理论发生率;比较实际并发症发生率与理论预测并发症率.结果 117例患者实际并发症发生率为29.91%(35例).理论预测发生率为19.65%(23例),并发症的实际发生率和理论预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01,P=0.069).利用改良后的POSSUM评分系统对实际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的生理学评分和手术侵袭度评分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有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经改良的POSSUM评分系统在预测老年患者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共元;谢小平;李正荣;易兵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