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慧
中药混淆是造成中药房应付药物错误的大问题,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中药工作者一定要学会鉴定识别技术.
作者:田顺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作为中医医院的护士,应该掌握一定的中药知识,如:中药的性味、功效、作用及副作用等.有利于正确地执行医嘱和做好服药指导,并能辨证护理病人,使病人满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双方受益.1 中药药性与护理中药的药性主要分寒、热、温、凉,古人称“四气”.四气对人体均有不同的作用和副作用.例如:清热药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可治疗热病,但服用过多可损阳气,如损伤胃肠引起腹泻及食欲不振等证;温热药具有温中散寒,健脾醒胃,兴奋脏器活动机能等作用,但药性辛热燥烈,易于伤阴化燥,多服用或长时间服用时,病人可能出现咽喉疼痛、便秘等副作用.
作者:万凤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上升和国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愿望的增强,使职业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通过普通高考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招收,使高职学生类型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形成了高职医学学生的以下主要特点:1 高职医学学生的特点1.1 学习动力不足任课教师普遍反映,高职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较差,教学组织相当困难.
作者:郭宝云;王淑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联合降压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高血压病药物治疗方案,大量有效的随机试验和临床指导也证明了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的优势.但众多抗高血压药物怎样联合好,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对近一些确凿有效的联合降压方案的循证依据、选用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也希望为今后的药物降压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李申;李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对照观察马铃薯切片外敷与硫酸镁湿敷对治疗甘露醇静脉滴注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差异.方法 2010年1月~2010年10月将40例甘露醇静脉滴注所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低于观察组.结论 采用马铃薯切片外敷甘露醇所致静脉炎,效果优于用50%硫酸镁湿敷.
作者:蒋斌;刘晓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用西药治疗,并予以临床观察和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海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益气温阳法中药口服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结论 28例患者中显效10例,改善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57%,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林楠;杜昱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强心、扩管、利尿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4周为1个疗程.结果 1.治疗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显效、无效例数分别为8、14、7、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依次为8、9、6、7例,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刘东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将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80例)和消心痛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心绞痛症状及合并病变方面均相仿,前者给予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口服;后者给予消心痛1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结果 表明:麝香保心丸组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显优于消心痛组(P<0.05),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文仙;李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文通过总结6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心得,并从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对症护理、治疗护理、预防指导等方面总结常规护理方法及意义,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桂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方法 将96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48例,用香乌消痞汤合莫沙比利治疗,西药组(对照组)48例,单用莫沙比利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FD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邱志洁;伊春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慢性胃病系临床常见及多发疾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为“胃痛、痞满、恶心、呕吐”等中医病名的统称.临床表现纷繁复杂.中医认为本病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上多遵循脏腑辨证而施治.但医者常常为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所扰,非辨证高明者难以明辨其证,所以治疗上难以尽显其效.故许多人常叹“胃病虽非大病,却实难治之疾也!”但笔者认为,临病辨证无非“定位、定性”两个步骤,性、位准确,思路清晰,病何难治?慢性胃病辨治亦是如此.
作者:张晓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化痰活血法治疗房颤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基础治疗药均为安体舒通20mg/d,地高辛0.125mg/d,速尿20mg/d,卡托普利25mg/d,高血压者加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d.治疗组加用中药化痰复脉汤水煎服,药物组成:半夏、胆星、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生晒参、阿胶、丝瓜络、桂枝、陈皮等加减,日一剂.并用针灸,取穴:内关、神门、心俞、足三里等穴位,日一次.结果 治疗组经治疗后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通过本观察可以看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经治疗后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表明化痰活血法治疗房颤并心力衰竭疗效满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信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文介绍了一种艾条燃烧烟气生成率的测量装置的设计及原理,并进行了艾条的含水率、灰烬余量及艾条烟气率的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艾条的相对平衡含水率为13.51%,相对含灰量为11.77%,相对烟气生成率为126.42%.本研究为艾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本数据和试验方法.
作者:常小荣;兰蕾;张国山;石佳;谭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风病的临床证候多元化与护理对策.方法 从中风病发病后3个观察期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对不同的观察期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第1观察期以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及阴虚风动证多见,阳类证为主及阴阳证并见;第2观察期以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为主;第3观察期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阴类证居多,所占比例较大.结论 中风病临床证侯多元化,在不同的阶段采取针对性护理,可使中医护理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作者:王晓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针刺后溪穴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2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刺后溪穴,并活动患侧肩部,对照组针剌传统穴位.两组均留针半小时,治疗3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66.7%,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后溪穴治疗肩周炎,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秀媛;戴淑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经确诊,经临床观察分析,一般都有焦虑、否认、恐惧、依赖、自私、悲观失望等心理变化.只有在护理上针对各类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给予临终关怀,才能减轻患者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做好临终护理,让患者在有限的时光内安详、无憾地度过人生旅程的后一站,是现代护理学分支需要研究的新学科.
作者:陈玉桂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掉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临床主要表现有多虑、乏力、心烦易怒、寐差、情绪低落、健忘、神疲乏力、心悸、头晕、易醒、口干、胸闷气短、多梦、易惊、目眩善太息、头胀痛、喜悲善哭、胸胁不适、腰酸、口苦、耳鸣、梅核气、纳呆、腹胀、小便频数等症状.中医学对焦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焦虑症的主要病因与外界环境刺激、七情内伤和个体素质遗传因素有关.心理学认为焦虑是来自于自己对现实的错误判断所导致的心理体验.古代中医治疗同时均提及调情志,今以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现代心理学所提倡的情绪调节治疗焦虑症.
作者:徐浩刚;茅跃平;范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白芍”和“赤芍”现在分别应用于临床,但在《伤寒论》及中国早年传统方剂中只有“芍药”之称,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这些传统方,多年来已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芍药野生种分布、栽培历史,芍药炮制方法发展等方面的考察,认为历史之“芍药”与现在的“白芍”同源,“赤芍”只是前者加工与炮制方法发展中的衍生应用之一.
作者:裴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普通针刺、电针、TDP及闪罐等针灸综合疗法治 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结果 60例患者中,治愈49例,显效10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良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