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昆明;蔡宝昌
目的:优化酶辅助超声法提取蒙药瞿麦总皂苷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总皂苷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先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酶辅助超声提取法进行优化。结果: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4.0 mg,超声功率180 W,超声时间15 min,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蒙药瞿麦总皂苷的提取率为2.367%。结论:该方法节约成本,节省时间,提取率高,可作为蒙药瞿麦总皂苷的提取方法。
作者:陈建平;朱晓伟;成日青;布仁;于姝燕;杜艳青;王来兵;牧丹;崔颖;赵国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肾病学的发展做出一些思考。分析了中医药防治肾病的战略地位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总结了目前学科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中医肾病学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进行初步设想。
作者:孙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常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存在检测指标单一,质控指标与药效作用相关性不强等问题,一般很难全面有效地控制中药质量。本文简述了细胞膜色谱法的特点与应用,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基础,就细胞膜色谱法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作者:侯晓芳;王嗣岑;张涛;贺浪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高血糖患者不同体质类型的分布以及不同体质类型的高血糖患者与中医经络健康检测仪(TDS)检测数据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汉中门门诊部、南京市社区以及南京市六合地区某些村镇的高血糖人群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研究该人群的体质分布特点;利用TDS经络检测仪对该人群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规范研究,探讨其各条经络电能量值与高血糖人群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240例高血糖人群中平和质18.75豫,阳虚质17.92豫,阴虚质17.50豫,气虚质11.25豫,气郁质11.25豫,痰湿质10.42豫,湿热质10.00豫,瘀血质2.50豫,特禀质0.42豫;偏颇体质的个别经络数据与平和体质的相比较都有明显差异(P<0.05),特别是偏颇体质的肝经数值与平和体质的肝经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高血糖人群体质以阳虚质和阴虚质为多见,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其次。偏颇体质的TDS肝经数值与平和体质的肝经数值均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医角度分析认为偏颇体质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其他研究考虑认为偏颇体质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PA)轴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其主因。
作者:谷鑫;吴承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药安慰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中药安慰剂质量评价方法。如何对中药安慰剂进行准确的客观化、量化评价是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采用智能感官分析等新技术,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安慰剂评价方法,为制订科学、合理和客观的中药安慰剂评价指导原则提供依据。
作者:王茹茹;刘玉杰;杨添钧;何祖新;吴纯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补阳还五汤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柱:5HP-MS,载气:He,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μL,分流比:1:20。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辅助线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质量扫描范围:m/z 50~550。通过Chemstation和Nist 05a谱库检索认定共有峰。结果: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 A版)对11批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匹配,确定并鉴定了9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3以上。结论:本文建立的GC-MS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以作为补阳还五汤挥发性成分质量控制的稳定方法。
作者:龙旭阳;方衡;王发善;李建民;任燕冬;张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药饮片品质与炮制技术密切相关,本文提出关注饮片“性状”和炮制“经验”客观化的问题,应用智能感官技术实现饮片“性状”的客观表达,探索建立饮片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相结合的品质评价方法与模式;应用非接触在线红外测温、生物学评价等技术,实现饮片炮制过程“火力火候”等经验术语的客观表达,建立饮片炮制过程质量监控的新技术方法,确保饮片质量的安全有效和稳定可控。
作者:赵重博;吴纯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探讨胃癌患者辨证分型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90例不同证型胃癌患者,ELISA测定血清EGF水平,SPSS 16.0软件分析胃癌证型与血清EG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EGF水平与胃癌患者辨证分型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响;张军峰;詹瑧;杨亚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速溶阿胶的喷雾干燥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以速溶阿胶中4种氨基酸含量和收粉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喷雾干工艺参数进行优选。结果:速溶阿胶的佳喷雾干燥为阿胶烊化至相对密度为1.10(60℃下测定),并在药液中加入40%β-环糊精,进口温度165℃,压缩空气流量为45 L·h-1,供液速度为15%。结论:该工艺合理可靠,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查道成;冯冬兰;赵新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基于MMPs/TIMPs及Th1/Th2探讨六味补气胶囊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的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分均为正常组、模型组、六味补气组、金水宝组、脾氨肽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烟熏加脂多糖气管滴入方法建立COPD模型。模型成功第28天给药,连续给药30天。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肺功能、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MMPs抑制剂1(TIMP-1)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损伤、肺功能明显降低,炎性因子IL-1β、IFN-γ、Th1/Th2明显升高(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4、IL-35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肺组织MMP-9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TIMP-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六味补气组IFN-γ、Th1/Th2明显降低(P<0.05或P<0.01),MMP-9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TIMP-1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金水宝组、脾氨肽组比较,六味补气组肺功能、TIMP-1基因蛋白表达升高,MMP-9、Th1/Th2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六味补气胶囊通过上调IL-4、TIMP-1,下调IFN-γ、Th1/Th2、MMP-9表达,降低炎性反应,改善COPD肺功能。
作者:王成阳;李泽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为了快速鉴别诃子、西青果及毛诃子3种药材,并建立三者的红外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并结合二阶导数谱技术,对诃子、西青果、毛诃子原药材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找出3味药主成分(鞣质)间谱图的变化规律,指出不同药物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论:获得的红外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可以快速准确鉴别诃子、西青果、毛诃子。
作者:都格尔;麻春杰;蔡秋杰;苏芮;图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分析小肠病治法的临床研究,旨在将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与先进的方法学有机地结合,从而以客观数据概括中医小肠病的常用治法及小肠病主要病证的治法规律,为小肠腑病理论及其辨证证治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584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利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的“中医临床多维关系查询系统”,进而分析小肠病的“病原症原证原方原药原效”等多维关系,利用Weka、Business Objects、SPSS等数据挖掘及统计方法联合应用,着重挖掘、分析小肠病证候、立法规律。结果:概括治疗中医小肠病的常用治法、小肠腑病主要病证的治法规律。结论:通过对小肠病常用治法的无尺度网络图分析,中医小肠病以理气、止痛、健脾、化湿、清热、平调寒热为主要治法,其次为散寒、活血化瘀、养阴增液、润肠通腑、消食导滞,基本与临床调查结果相符合。
作者: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从调节微炎症状态角度揭示归脾丸改善运用持续性血液透析(MHD)技术的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CKD贫血的效应机制,进而探索“培土生血”的科学内涵。方法:60例西医诊断为CKD 5期、CKD贫血,中医诊断为脾虚、血虚证的MH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干预治疗,治疗组采用归脾丸联合EPO治疗,疗程为60天,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EP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贫血相关指标Hct、Hb、RBC、EPO皆有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两组患者干预后上述贫血指标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相关指标hs-CRP、IL-6、TNF-α皆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上述炎症指标干预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归脾丸具有抗炎补血作用,此为其培土生血机制之一。
作者:马俊杰;张以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中药标准化体系的关键环节。尽管中药饮片有了国家标准,但是中药饮片标准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思考。本文结合作者长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提出在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中要更加注重和传统炮制理论、炮制机理研究与药效物质研究的结合,努力构建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作者:秦昆明;蔡宝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药质量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涉及到药品生产企业的稳健发展。面对中药体系的复杂性,现有以单(多)指标成分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不能客观反映中药的实际质量。因此,国内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期弄清中药的效用物质基础,提升中药的质量,进而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本文基于对超高效合相色谱的特点和应用进行简介,以期为众多中药研究者提供技术帮助,有利于开展中药研究和质量控制工作。
作者:徐永威;黄静;孙庆龙;潭晓杰;Kate Yu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生物评价是中药质量标准与临床功效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已成为中药质量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论述了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已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目前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供同行参考与商榷。
作者:肖小河;王伽伯;鄢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与《欧洲药典》是实现“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目标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中、美、欧3个国家与地区的药典以及质量标准制订的关键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对如何完成中药国际质量标准的构建提出了建议。同时,为目前国际大环境重压下的中药国际化进程如何艰难破局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吴婉莹;果德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证候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DN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早期DN样本,共236例,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体质量指数(BMI)、年龄、病程、冠心病、高血压、脉无力;阴虚燥热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甘油三酯(TG)、尿微量白蛋白(UMA)升高,舌红、苔黄;脾肾气虚证的危险因素有苔白;瘀证的危险因素有TG、UMA升高,舌紫暗;痰瘀证的危险因素有苔黄燥、脉弦滑;湿热证的危险因素有运动情况、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苔黄厚。结论:早期DN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辨证诊断及治疗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作者:陈静;曹峰;李文;刘继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中医学中名老中医效验案例对日常诊疗行为的指导和诊疗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临床实际中医病历数据,提出基于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效验案例,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用来辅助经验不足的临床医师做出临床决策,以提高临床疗效。该系统从中医临床数据仓库中筛选加工形成中医学临床效验案例库,基于案例推理和相似性计算实现类似案例的检索和展示。特别是针对不同案例的个体性特点,实现了基于症-诊断-药相关分析的灵活的案例修正方案,以满足临床诊疗过程中个体化诊疗决策的需求。后,通过示范性临床实例应用,对系统的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
作者:杨丽;周雪忠;毕斓馨;张润顺;王映辉;刘保延;谢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风药生姜配伍下瘀血汤对肝纤维化的抑制,揭示风药生姜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方法:用50% 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8周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下瘀血汤组(C组)、生姜低剂量配伍下瘀血汤组(D组),生姜中剂量配伍下瘀血汤组(E组)。继续造模的同时并用药物干预至12周,观察各组药物治疗后的一般情况和血清肝纤维指标变化及肝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下瘀血汤组和风药组大鼠血清Ⅲ型前胶原(HPC-Ⅲ)、遇型胶原(ColⅥ)、层粘连蛋白(LN)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生姜配伍下瘀血汤组上述指标较单纯下瘀血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风药生姜配伍下瘀血汤可增加活血化瘀药的作用,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用药配伍思路。
作者:刘然;罗再琼;何利黎;张天娥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