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介入物理疗法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王文平

关键词:超声介入, 物理疗法, 肝癌治疗, 应用现状, hepatic tumor, 肿瘤细胞, 肿瘤局部热疗, 医学工程技术, 治疗肝癌, 正常组织, 免疫功能, 介入疗法, 性坏死, 新方法, 物理学, 电化学, 组成, 冷冻, 加热, 机体
摘要:随着物理学的迅速发展,物理医学工程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成为肝癌超声介入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热疗、冷冻、电化学等,其中以热疗(hyperthermal therapy)治疗肝癌为近年来国际上推广较快的新方法.其机制是将肿瘤区局部加热,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量研究表明,54℃1min或60℃以上即刻可造成正常组织的完全性坏死,而肿瘤细胞较之更敏感.另一方面,肿瘤局部热疗后可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杀死肿瘤.目前,肿瘤的超声介入物理疗法有如下几种.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高血压与非糖尿病高血压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心脑血管病变仍然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和2~4倍.本文分析、探讨、影响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柴佩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X线与CT对照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肺淋巴瘤的CT与X线表现,以提高对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经穿刺或手术证实的肺淋巴瘤29例,均作胸部CT扫描及X线摄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9例肺淋巴瘤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结节病灶9例、支气管肺炎表现9例、节段性肺炎表现3例、肺不张1例、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27例、胸腔积液11例、网织状改变4例,其中23例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改变.CT显示肺部病灶,尤其是肺门纵膈淋巴结方面优于X线.结论: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CT是肺淋巴瘤诊断和观察疗效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振岳;吴献华;施裕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Nd:YAG激光治疗鼻中隔血管瘤93例

    我院1992年8月~1998年8月采用Nd:YAG激光治疗鼻中隔血管瘤9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仇荣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老年和老年前期戊型肝炎患者临床分析

    病毒性肝炎在老年传染病中居首位,近年来颇受国内学者关注,然而有关老年戊型肝炎少有报道,本文通过109例老年和老年前期首次发病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分析,侧重介绍老年和老年前期戊型肝炎患者的重要临床特点.

    作者:苗莉君;谢瑞满;佘为民;吴琳;胡德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鼠肝癌早期癌变灶癌基因特点与影像诊断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肝癌的癌基因特点与影像诊断的关系.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40只,以50PPM的二乙基亚硝胺喂水诱癌,分别于6~20周进行MRI、彩超检查,然后与P53原位杂交,H-ras、N-ras、K-ras、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结果:诱癌第8周H-ras和N-ras开始有表达,第10周P53和K-ras开始有阳性,12周以后阳性率明显增高.Ⅰ级癌灶中P53、H-ras、N-ras阳性率达50%~68.75%,Ⅱ~Ⅳ级癌灶为33.33%~55 56%,增生结节P53 0%,H-ras、N-ras为27.27%~45.45%.MRI检测88.89%的癌灶和68.75%的早期癌灶,明显高于彩超(P<0.05).Ⅱ~Ⅳ级癌灶在MRI有典型表现,Ⅰ级癌灶和增生结节MRI表现有重叠.MRI检测病灶晚于癌基因表达1个月,MRI和彩超检出病灶的癌基因阳性率高于病理检出的病灶,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P53、H-ras、N-ras参与早期肝癌癌变过程,定期MRI是检测早期癌变的有效方法,MRI表现结合P53、H-ras、N-ras基因变化能提高早期肝癌癌灶的定性能力.

    作者:施裕新;杨正强;胡振民;陈莉;鄂群;包雪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痰涂片、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1997年1月~2000年8月期间属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获送检的738个痰标本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大多数细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98.9%,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拉啶的敏感率为51.3%.痰标本合格率为71.7%.结论:万古霉素和(或)头孢拉啶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腹部手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的首选用药.痰涂片不但可以判断痰标本是否合格,还可以判断肺部感染是否被控制.

    作者:吴海福;顾大镛;胡必杰;罗哲;吴肇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多次TACE术后肝外侧支循环分析(附38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外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方法:对38例经多次(4次以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病灶血供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有20例产生肝外侧支循环,占52.6%,其中尤以来自右侧膈动脉多见,为10例,占26.3%.结论:肝外侧支循环在经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肝癌病灶供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唐延卫;刘清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胰岛细胞瘤的超声诊断探讨

    目的:提高对胰岛细胞瘤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对22例胰岛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岛素瘤3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9例,超声与CT对其定位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7.8%(14/18)、75%(9/12).结论:超声与CT均能对大部分胰岛细胞瘤作出定位诊断,但对其定性诊断尚需总结提高.

    作者:张晖;王文平;徐智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维生素K1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120例

    自1994年以来,我科应用维生素K1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120例,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鸣;戴梅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诊断、分类和选择不同CT检查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CT平扫加普通增强螺旋CT;3例CT平扫加增强薄层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延迟的多期扫描.根据CT表现,将肝门区胆管癌分为外生型和浸润狭窄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外生型5例:肝门区肿块向管外生长为主,肿块较大且明确,形态极不规则,有延迟强化,CT应强调增强延迟扫描技术.浸润狭窄型4例:表现管壁浸润、狭窄,管腔内肿块或肿块不明显,CT技术应强调薄层螺旋扫描.血管受侵犯情况,仅增强螺旋CT动脉、门静脉期扫描能显示.结论:螺旋CT诊断肝门区胆管癌非常准确,依据不同的病变类型,侧重选择不同CT检查技术,可对病变精确定位、定位诊断.

    作者:王海林;丁汉军;梁长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复B超检查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重复B超检查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重复B超检查的我院8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经手术证实,5例非手术治疗者B超跟踪观察.85例诊断符合,符合率为98.84%;漏诊1例,漏诊率为1.16%,误诊率为0.结论:重复B超检查能准确地判断腹部的损伤程度和性质,可提高诊断符合率,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对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龚伟达;张光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动脉栓塞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肾动脉栓塞在能切除和不能切除的肾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肾癌作肾动脉栓塞治疗的病例随访总结,观察病人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结果:9例术前栓塞的肾癌均得到了肾根治性切除,随访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67%(4/6例)、50%(3/6例)、33.33%(2/6例).姑息性化疗的晚期肾癌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0%、0%.结论:肾动脉栓塞有助于晚期肾癌的手术切除,不能手术切除者可提高生存质量.其近期疗效虽肯定,但能否增加远期生存率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黄健;杨正强;朱纪吾;朱小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肺肉瘤(附3例报告)

    肺部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以癌多见,而原发性肺肉瘤较为罕见,我们曾先后诊治3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刘忠达;陈海泉;黄澜;白春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补充全谱血清蛋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面积灼伤患者伤后免疫球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试图通过补充全谱血清蛋白以纠正其变化.方法:灼伤面积超过30%的灼伤患者21例,补充蛋白组12例,每日静脉补充全谱标准化血清蛋白100ml,连续7~10日,对照组9例,另设正常对照组8例,观察前两组患者血IgG,IgA,IgM和转铁蛋白(T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结果:大面积灼伤后患者血IgG,IgM,TRP水平明显降低,静脉补充全谱血清蛋白可不同程度地纠正其变化.并一定程度地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结论:静脉补充全谱血清蛋白可一定程度地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

    作者:刘琰;章雄;方培耀;廖镇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侧脑室肿瘤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1999年间的93例侧脑室肿瘤临床诊治情况.结果:在93例侧脑室肿瘤中86例行肿瘤切除术,手术全切率62.8%,死亡率3.5%,术后并发颅内感染18例(20.9%).结论:侧脑室肿瘤临床表现多样;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

    作者:朱卫;徐启武;崔尧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进展学习班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类似Ⅰ级星形细胞瘤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CT诊断

    目的:分析类似Ⅰ级星形细胞瘤的单纯疱疹病毒性(HSV)Ⅰ型脑炎的CT表现,归纳总结其特征性改变,提高HSV Ⅰ型脑炎CT诊断的依据.方法:7例经脑脊液PCR证实、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SV脑炎患者.采用SHIMADZU SCT-7000TH扫描系统,全部病例行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中单侧6例、双侧3例7处病灶,总计13处病灶;球形、类球形7处,片状不规则形6处;增强扫描5处病灶有不同形式的强化,8处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多发性、均等低密度病灶;范围较大者所产生占位效应相对较轻;增强后无强化表现等是HSVⅠ型脑炎的特征.

    作者:夏文骞;鹿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盂移行上皮癌: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肾盂移行上皮癌螺旋CT扫描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上皮癌30例,术前均经螺旋CT皮质期和实质期扫描,少数加做肾盂期扫描.将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在30例肾盂移行上皮癌中,病理结果为:17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13例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在螺旋CT扫描图像上,17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均有肿块形成,13例非乳头状移行上皮癌中的6例见到肿块,其余7例无明显肿块,其中4例示肾盂壁增厚,3例示肾盂和肾窦脂肪浸润消失.皮质期增强扫描仅2例乳头状移行上皮癌显示明显强化,1例局限浸润型移行上皮癌呈中度均匀强化,余21例均呈轻-中度延迟(实质期)强化.本组病例中,18例因各种原因有程度不等的肾功能下降.所有30例肾盂癌均无肾轮廓的变化.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提高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正确率,但更应重视肾实质期的CT扫描.

    作者: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陈祖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的CT诊断

    以往胃双重对比造影、内镜及活检在胃癌临床定位定性诊断中起了主导作用,但它们对诊断粘膜下病变有局限性,近几年我院开展了CT诊断胃癌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忠于;刘永强;李岳兴;方金洲;陈立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口腔癌患者血清TNFα、IL-2和sIL-2R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口腔癌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对45例口腔癌患者血清TNFα、IL-2、sIL-2R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口腔癌患者血清TNFα、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而IL-2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口腔癌患者细胞因子免疫调节网络可能存在明显的缺陷或紊乱,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抗肿瘤免疫状态增高.

    作者:李海如;郑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