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疗法治疗白癜风209例疗效观察

刘卫兵;许广文;谢安莉;王建民;荆鲁华

关键词:综合疗法, 治疗, 白癜风, 现报告如下, 综合方法, 临床资料, 患者, 应用, 年龄, 门诊
摘要:我科于1996年8月~1999年8月,应用综合方法治疗209例白癜风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09例均为门诊典型的白癜风患者,其中男110例,女99例.年龄8-61岁,平均26.5岁;病程2个月~28年平均5.7年.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忆往事——记北京封闭妓院,为妓女诊治性病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济南市妇教所372名收教人员性病疫情分析

    1997~1999年我院对济南市妇教所收教人员进行了性传播疾病查治,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来源所有病例均为济南市妇教所收教人员,1997年165人,1998年96人,1999年111人,共372人,其中本市60人,外地312人;年龄:18岁以下33人,占8.87%,18~30岁284人,占76.34%,30岁以上55人,占14.79%;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16人,占31.2%,初、高中250人,占67.2%,大专以上6人,占1.6%;民族:汉族362人,回族6人,藏族2人,蒙古族1人,满族1人;婚姻状况:已婚者126人,占33.9%,未婚者229人,占61.5%,离异者17人,占4.6%;职业:个体18人,占4.8%,无业172人,占46.2%,服务业128人,占34.4%,工商业31人,占8.4%,其他23人,占6.2%.

    作者:渠鹏程;刘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对尖锐湿疣复发的预防作用

    近年来,尖锐湿疣(CA)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性传播疾病(STD)中位居第二位[1].目前,尽管CA有多种方法治疗,但效果均不甚理想,复发率较高.曾有许多学者应用干扰素等对预防尖锐湿疣的复发进行研究,但结论不一[2-4].因此,如何提高疗效,防止复发的问题急待解决.

    作者:李素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前后组织液涂片与病理切片查菌对比观察

    对142例完成联合化疗(MDT)疗程并经过连续监测均达临床治愈标准的初治多菌型(MB)麻风患者,进行了皮肤组织液和组织病理切片查菌的对比观察,以探讨在MDT不同阶段两种检测方法的细菌学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雅琴;樊广学;何存新;张秀莲;马家驹;邓云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干扰素加聚肌胞局部注射治疗鲍温样丘疹病

    我们试用干扰素加聚肌胞局部注射治疗鲍温样丘疹病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典型外阴多发性色素性斑丘疹,表面光滑或轻度角化,散在或成群分布于大小阴唇及肛周,自觉瘙痒或烧灼不适感,并经组织病理切片确诊为鲍温样丘疹病共42例.

    作者:高素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1例

    患者,男,10岁,以右侧足底部溃疡伴疼痛3月,加重半月,于1998年10月16日收住我院外科.患者半年前右侧足底部出现皲裂、脱屑及轻度糜烂,伴有轻微疼痛.

    作者:刘岁元;皮肤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四物汤对小鼠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理.方法:应用四物汤灌胃小鼠,MTT法检测小鼠血清对表皮细胞增殖影响程度.结果:四物汤灌胃小鼠组A560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四物汤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表皮细胞增殖来完成的.

    作者:张玉杰;张建明;李波清;邱世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思南县50例新发麻风病人情况分析

    我县1986~1999年新发麻风病人50例,现分析如下.一般资料男39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3.5:1.发病年龄≤14岁2例(4.0%),21-30岁10例,31~40岁16例,41~49岁11例,≥50岁11例;农民46例(92.0%),工人1例,干部1例,学生2例.少菌型8例:TT7例,BT 1例;多菌型42例:BB 3例,BL 5例,LL 34例,多菌型占84.0%.

    作者:宋海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肉芽肿,又名木村病,好发于青年男性面颈部.我们见到1例发生于前臂的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高宝春;卢新东;任相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77例临床分析

    随着皮质类固醇外用制剂的广泛开发和应用,滥用或误用皮质类固醇外用制剂而引起的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作者将1998年4月~2000年4月收集的77例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进行了分析.

    作者:欧阳世华;成瑞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孚琪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分析

    我科于2000年3~9月用孚琪(北京四环制药厂生产)治疗150例手足癣、体股癣及皮肤念珠菌病的患者并随访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为门诊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呈阳性.其中手足癣、体股癣患者镜检可查到真菌菌丝,皮肤念珠菌患者查到大量假菌丝和孢子.

    作者:王蘋;张春敏;史永俭;魏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部掌黑癣1例

    掌黑癣是一种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浅部感染,好发于手掌和手指屈侧,尚可累及胸部、颈部和足跖,尤以发生在胸部的比较少见.我所1999年11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香;张洁;张新洁;台学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切口毛囊剪除法治疗巨大无色素毛痣1例

    我们遇到了1例巨大型毛痣,用剪除毛囊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患者,女,16岁,腰背部巨大毛痣16年就诊.患者生后即在腰背部出现粗硬毛发,并逐渐增多加长,无任何自觉症状,曾用各种脱毛法均无效,且变粗加长.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徐亚军;任相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屋尘螨致异位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1 基础研究尘螨呈世界性分布,节肢动物门、蜘蛛纲、真螨目、蜱螨科,到目前已发现5 000多种,可诱发过敏疾病的有表皮螨属(Pyrgoitphidae),通常占室内螨总数的90%以上,表皮螨可分为47个种类,其中重要的是屋尘螨.

    作者:吕建进;孙世强;鲁颖志;李中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叠综合征1例报告

    两种以上结缔组织病同时存在称重叠综合征.其发生和发展与免疫紊乱有密切关系,发生率约为各种结缔组织病的5%.临床所见病例常以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及多发性肌炎之间为主的重叠[1].本科收治1例皮肌炎重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孙守信;白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M38-P方案测定皮肤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我们在国内首次应用(NCCLS)M38-P方案测定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的药敏试验,以探讨该方案用于皮肤癣菌的可行性和重复性,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本试验共包括52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24株,须癣毛癣菌14株,犬小孢子菌11株,絮状表皮癣菌3株,包括8种抗真菌药物即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克霉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方法采用M38-P方案微量稀释法,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结果:M38-P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其几何均数分别为伊曲康唑0.28±0.54 μg/ml,特比萘芬0.0032±0.00 μg/ml,益康唑0.3±1.14 μg/ml,咪康唑0.31±0.17μg/ml,不同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结论:M38-P方案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实验,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咪康唑对皮肤癣菌的MIC值较低,未发现交叉耐药现象.

    作者:佟盼琢;李若瑜;万哲;王端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我们于1999年12月~2000年8月应用泛昔洛韦和阿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疹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共治疗带状疱疹病人84例,分为两组.泛昔洛韦组(治疗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32.3岁.病程1~9天,平均3.4天.

    作者:于秉伦;王瑞清;王竹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3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Mm)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黑素细胞肿瘤.近年来Mm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长趋势.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0年6月所诊治的33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许卫华;张洁;宋红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父女2人同患Ⅱ型糖尿病伴结节性黄瘤

    例1,女,31岁,因四肢关节伸侧黄色结节1年多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双侧膝关节伸侧起黄色丘疹,渐增大增多,无痛痒,后双肘关节伸侧也出现类似皮疹,询问病史,患者患Ⅱ型糖尿病已5年,一直内服降糖药,目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平素喜食甜食,检出糖尿病后有所控制.

    作者:王晓云;王宝华;郭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先天性厚甲综合征1例报告

    患者,女,24岁,未婚,江西南康市人.因指趾甲增厚20年就诊.患者4岁时发现指趾甲增厚,发硬、变黄,随着年龄增长,甲肥厚加重,有过黄、红、绿等颜色的变化,16岁后为褐色,远端翘起,曾有甲沟红肿痛现象多次.

    作者:张升伟;张晓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