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莉;孙圣刚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0天-6岁,平均年龄21.5月,发病年龄:出生时5例,<3个月4例,>4个月11例.
作者:王桂荣;王淑英;田玉;薛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Melkersson-Rossenthal综合征(MRS)系以周围性面瘫,反复唇面水肿、皱襞(裂纹)舌为特征的综合征.截止2001年6月,国内已公开报道29例,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并结合国内30例临床病理作一分析.
作者:黄向东;韩丽雅;陆琦;陈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本文报告过高血压的急性脑血栓形成28例应用尼莫同降血压与溶栓治疗及34例应用速尿和硝酸甘油降血压为对照组,两组均于动脉收缩压降至180mmHg以下时予以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以尿激酶10万U加NS250ml,静脉滴注, q12h10天.结果:尼莫同组应用尼莫同静脉输液泵输液后1小时已有3例血压降至180mmHg, 2小时血压已降至170.32±8.40/80.92±9.75,共21例可接受溶栓治疗, 3小时即全部28例都接受溶栓治疗,对照组3小时才有1例接受溶栓治疗, 7小时全部34例均接受溶栓治疗.治疗10天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 20天后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本文对溶栓治疗和脑保护剂应用时机予以讨论.结论:伴高血压的急性脑血栓形成者选用尼莫同降血压及脑保护剂应用可以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
作者:吴祖舜;高俊凤;冯美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74例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与随机抽取的80例首次发作病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在首次发作一年内发生较多,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更差,死亡率更高.结论:预防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十分重要.
作者:吴碧华;龙存国;胡常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下降,本病可使全身多脏器受损,但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者少见.而恙虫病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国内外目前均未见报道.现将收治的1例恙虫病合并GBS分析如下.
作者:魏新敏;陆正齐;邱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浆多种神经肽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12例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心房利钠肽(ANP)、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肽(NT)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CGRP、 NT较对照组降低(P<0.05), ET、 ANP、 NPY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病情重者较轻者变化更显著(P<0.01),椎动脉供血不足组CGRP、 ET、 ANP、 NPY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脑动脉硬化组ET较对照组升高, NT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他神经肽变化不显著.结论:神经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过程,其改变可作为早期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程度指标之一.
作者:林琳;周维智;朱咏新;刘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CT及MRI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癫痫与中风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探讨中风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2月收治的916例首次中风后继发癫痫50例作一临床分析.
作者:杨明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小于50岁5例, 51~60岁16例, 61~70岁26例,大于71岁9例.
作者:吕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胃动素(MTL)在实验性脑出血脑-胃肠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介导的胃肠局部运动损伤机制,为从胃肠局部运动调控的角度防治脑-胃肠综合征的发生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动物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MTL在胃肠局部组织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脑出血过程中胃肠局部组织中NTL的含量明显升高,并与脑出血血肿量同步达高峰.结论:脑出血出血量的高峰期,胃肠局部MTL的代谢紊乱,通过运动损伤作用导致脑-胃肠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蒋晓江;李书林;严家川;许志强;周海鹰;钟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告58例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病), 39例来自于12个遗传家族, 19例属散发病例,发病规律与文献报告相似.对患者进行了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及肌肉CT扫描.发现少数患者肌酶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主要有两类表现,一类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伴传导速度减慢或不能引出,此类患者占大多数(52/58),另一类为神经源性损害伴高电位出现,为数较少(6/58);肌活检均见异常, 19例表现为大群性肌萎缩, 4例为小群性肌萎缩,少数病人出现肌病性改变; 6例患者做了腿部CT,均可见肌肉密度蚕食或蜂窝状减低.本病进程缓慢,发病多年后仍具一定劳动力,临床呈良性经过.
作者:陈伟贤;沈鸣九;姚朝亚;陈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弓形虫抗原抗体检测对癫痫患者的诊疗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弓形虫IgA、 IgA、 IgG、抗体与循环抗原(CAg).结果:癫痫组弓形虫抗原、抗体检出阳性率为47.46%,与健康人组6.67%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CAg、 IgM、 IgA、 IgG阳性率分别为21.43%、 10.71%、 10.71%及57.14%,后者与前三者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癫痫患者弓形虫感染以慢性为主, CAg提示其病变的活动性,故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同时,尚必须积极对弓形虫进行清除.
作者:谌剑飞;马雅玲;杨六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原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对32例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病人进行颅内CT检查,血中凝血因子以及颅内MRA检查,对病人应用扩血管药物的同时加以稀释血液的扩容疗法.结果:32例病人中20例经综合治疗后脑缺血症状完全消失、 10例病人不全恢复、 2例病人恢复不满意.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不仅仅是脑血管痉挛加重的结果,而病人凝血机制异常即处于高凝状态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史学芳;张庆俊;扈玉华;兰海涛;刘力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脑出血(ICH)患者入院时的血压变化,探索其临床影响因素及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101例ICH患者的血压及有关临床指标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比较其中35例和与其配对的35例其它疾病患者的入院平均动脉压(MAP).结果:ICH的MAP显著高于其它疾病患者.逐步回归选入血肿破入脑室、血糖、高血压病和年龄共4个因素进入方程.结论:ICH患者入院时血压呈明显升高,其相关及影响因素有血肿破入脑室、高血压病、血糖和年龄.血压升高的机制可能是应激反应.提示处理上首先应尽可能清除脑室内的积血,对高龄患者药物降压应谨慎.
作者:李明;黄柏如;李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年轻人脑出血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10例经过影像学证实为脑出血且年龄介于15~44岁的患者,分析其危险因素、出血部位和发病原因.结果: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39.1%)和高甘油三酯血症(38.7%).出血部位分别是基底节出血38例,脑叶出血34例,其他部位出血38例.发病原因:高血压病41例,脑血管畸形(含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及其他血管畸形)18例,动脉瘤2例,肿瘤6例,其他3例,原因不明40例.结论:高血压病、脑血管畸形和肿瘤是年轻人脑出血的常见原因,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常见危险因素.
作者:曹贵方;杨期东;刘运海;许宏伟;杜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及抗磷脂抗体在偏头痛相关性卒中中的作用.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方式统计普通人群及脑梗塞患者偏头痛的患病率,将脑梗塞患者按有否偏头痛病史分为两组,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其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水平.结果:(1)脑梗塞患者偏头痛的患病率与普通人群偏头痛的患病率分别为20%和5.95%,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2)脑梗塞伴有偏头痛史者和无偏头痛史者,其ACA阳性率分别为41.67%和14.58%,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偏头痛病史与脑梗塞具有明显相关性.抗磷脂抗体可能参与偏头痛所相关的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昌勤;解翠红;孙圣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李氏5号方是一种纯中药制剂,用于治疗多种脑病伴发的智力和肢体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且无副作用.我们曾用于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病人,其中3例在治疗2~3个月后病人的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的进步,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浩;褚月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凝血纤溶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采集血浆),其中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而纤溶酶原(PLG)活性明显下降(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作者:李峰;张贵斌;赵文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资料与方法一、资料20例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56~79岁,平均65岁.均以头颅CT证实全脑室系统积血铸型,均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前所有病人的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按GCS计分法计算, 4~5分6例, 5分10例, 6~8分4例. 16例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及高热(T>39℃), 4例病灶侧瞳孔散大.
作者:卢昌均;刘佩军;黄小军;陈宝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脑白质损害(WML)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关系,探讨WML在认知功能降低中的作用.方法:35例经MRI证实的WML,进行影像学、简易智能状态检测(MMSE)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依据WML体积将其分为轻度(<5cm3)、中度(5~15cm3)和重度(>15cm3),并对WML与P300潜伏期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轻度WML11例,中度17例,重度7例,主要表现为T2和质子密度加权像上高信号,分布在脑室周围、半卵园中心及皮层下白质.轻度及中度WML时MMSE测定值无降低,重度WML时MMSE也只降低为26.9.随WML的程度加重, P300潜伏期延长越明显,相关分析提示两者具有正相关.结论:观察老年性WML主要依靠T2像或质子密度加权像. MMSE在反应WML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时不够敏感. WML能引起事件相关电位P300延长,其损害程度与P300潜伏期变化呈正相关.
作者:赵士福;肖道宏;刘立杰;邹永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1997年至今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1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20~48岁,平均29.7岁,住院时病程5天~2月,临床症状与体征:头痛为首发症状8例,颈痛为首发症状1例,失明为首发症状1例,视物模糊6例,复视1例,癫痫发作1例, 5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例分别为产后10天及18天发病, 1例曾有过上肢静脉血栓, 1例患右下肢静脉炎, 1例病前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作者:孙旭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