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目的探讨小儿胸膜肺母细胞瘤( pleuro-pulmonary blastoma, PPB)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和早期诊治的可行性.方法对 1例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 X线片呈肺野巨大圆形软组织肿块的患儿行肺叶切除术、病理学常规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 PPB,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2岁女孩肺内病变抗炎治疗无效,无呼吸困难、贫血、消瘦等表现,手术见左上肺尖后段囊实性孤立性、境界清楚肿块,组织结构见分化较差的小圆细胞、梭形细胞,间质成分含横纹肌母细胞、成熟和 /或不成熟软骨小岛,腺管分化良好.免疫组化标记检查确诊为 PPB.结论小儿肺部肿瘤病理学检查出现间胚叶组织和疑似上皮细胞且免疫组化标记呈阳性表达时,可诊断为胸膜肺母细胞瘤.
作者:庞芸;陆洪芬;罗冰清;施达仁;丁爱莉;邬伟义;范月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现代心肺复苏术( CPR)从上世纪 50年代末开始发展, 1958年美国 Safar教授和他的同事创立了口对口复苏技术, 2年后 Kowenhoven等证实胸外心脏按压救治措施能维持生命,以后将这些技术相结合即形成了现代基础心肺复苏术.
作者:王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为了解耐环丙沙星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 gyrA基因突变状况.方法在大肠埃希菌 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 QRDR)序列的两侧自行设计引物并建立 PCR扩增和产物直接测序体系,对 11株耐环丙沙星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 1株环丙沙星敏感的 TEM2型大肠埃希菌的 QRDR序列进行检测.结果 11株耐环丙沙星的大肠埃希菌均存在第 83位和 87位的氨基酸密码子的错义突变: TCG(丝氨酸)→ TTC(亮氨酸); GAC(天冬氨酸)→ AAC(天冬酰胺);其中 3株菌株还同时存在第 85位氨基酸密码子的同义突变: GTC(缬氨酸)→ GTT(缬氨酸).而环丙沙星敏感的 TEM2型大肠埃希菌则无突变.结论耐环丙沙星表型的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存在 gyrA基因 QRDR区的突变.表明 ESBLs菌同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表型有其基因改变的基础.
作者:丁云芳;糜祖煌;秦玲;陶云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的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并不少见,但表现为暴发性流脑并发 DIC者并不多见,国内仅有3例报道.我院近期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娟娟;沈南平;梅柏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鼻腔灌洗方法用于哮喘儿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常年有鼻部症状的哮喘患儿 22例为病例组,分缓解、轻度发作和中重度发作期组;同期无感染、无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 10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用改良 Foley' s管进行鼻腔灌洗取样,并检测炎症标志物和监测肺功能.结果所有患儿能耐受鼻腔灌洗过程,平均灌洗液回收率为 60.06%( 66.06%± 16.5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各病例分组取样前后的肺功能无显著变化.病例组和对照组 ECP、 IL-5浓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鼻腔灌洗方法操作简便安全,灌洗液炎症标志物检测值有助于哮喘严重度的评估,可用于儿童及中重度哮喘发作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晓青;张智华;洪建国;李臻;洪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β2 -糖蛋白 1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结合水平,分析其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和分析 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 -糖蛋白 1结合水平.结果 29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与β2 -糖蛋白 1结合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01); 17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其血小板与β2 -糖蛋白 1结合水平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扩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β2 -糖蛋白 1与血小板的大量结合可能是导致川崎病高凝状态、血管炎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为预防和及早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依据;血小板活化是川崎病发病机制中重要环节.
作者:刘桂英;谭岩;段秀梅;姜艳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由于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及小儿生理特点,决定了抗生素使用的局限性,治疗药物的选择受到一定限制.头孢克肟为第 3代口服头孢菌素,已用来治疗多种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证实其安全、有效.国内用该药治疗细菌性腹泻病的报道较少.我们使用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腹泻病,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希华;周莎;蔡虹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持续 >3~ 8周、无明显肺部疾病证据即可定为慢性咳嗽 [1].由于病因复杂常常构成诊断困难.
作者:万莉雅;范永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CAM-1)的表达及早期应用α干扰素对其表 达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腹腔接种柯萨奇 B3病毒,干扰素组于接种病毒后 24 h起腹腔注射α 1b干扰素 104 U/g,每天 1次,共 5 d.于接种病毒后第 7、 14、 21天分别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 ICAM-1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心肌组织 ICAM-1表达量极少,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ICAM-1表达增加,且呈现动态变化,α干扰素治疗使 ICAM-1表达减少.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 ICAM-1过度表达,早期应用α干扰素可抑制 ICAM-1的过度表达.
作者:张建军;韩秀珍;姚秀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皮脂腺痣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 1895年首先由 Jadassohn[1]报道.本例患儿皮脂腺痣伴发低血磷性佝偻病,而无脑发育异常,临床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沉涛;尹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腹膜后纤维化(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R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腹膜后纤维脂肪组织增生为特征,引起腹膜后广泛纤维化,晚期可致输尿管及大血管受压而出现肾盂积水、肾功能不全、下肢水肿等.此病相当罕见,发病率约为 1/20万,男∶女 =2~ 3∶ 1[1],发病年龄 40~ 60岁,儿童极其罕见.我们于 2002年 10月收治儿童腹膜后纤维化病 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梅;郑秀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持续血液净化( CBP)在新生儿的应用及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 5例严重脓毒症的新生儿进行持续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CVVHDF),观察心率、血压、氧合指数的变化以及预后.结果 5例新生儿均顺利置管,并进行转流,转流时间分别为 1~ 72 h,转流后心率逐渐下降, 4 h后恢复至正常;血管活性药物在 1~ 3 h下调, 2~ 10 h内撤除,氧合指数 4 h内稳定, 5例中 4例有效.结论持续血液净化能够在新生儿安全应用,有利于改善严重脓毒症新生儿的重要脏器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陆国平;陆铸今;陈超;贺骏;胡静;赵敏慧;张灵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乙肝病毒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已被确认.有研究乙肝病毒携带产妇用分子杂交法从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检出乙肝病毒( HBV)- DNA.有 PCR法证实母乳中也含有 HBsAg、 HBeAg和 HBV- DNA.虽然母乳是婴儿好的食物,但有关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能否哺乳仍有争议,为探讨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我们做了以下研究.
作者:李双双;苏良香;杜卫星;邵雪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 HSP)又称应激蛋白,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细胞中一组结构和功能具有广泛同源性的蛋白质.败血症是因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发的一种过度炎症反应状态,导致炎性介质的大量、失控性释放并相互刺激、诱导、调节,形成复杂的级联反应网络,从而造成组织灌注不足、缺血再灌注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机体对损伤的突出表现是炎症反应,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当细胞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如增高的温度、有害的理化因素、缺氧、感染、创伤等刺激时,可诱导 HSP的产生.HSP的表达可作为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对抗细胞应激的损伤.HSP在败血症中的表达情况、作用及与炎症介质的关系比较复杂,其机制尚未完全明晰,现就此专题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曾其毅;韦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随着疾病研究在分子水平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细胞因子在疾病中的作用.白细胞介素 -15( IL-15),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其在免疫调节、抗感染中的作用日趋明确,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现就近年来有关 IL-15的研究进展及其与儿科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余汉卿;曹兰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白血病( AL)患儿 T淋巴细胞( T细胞)表示 rDNA和 rRNA活性的嗜银蛋白的测定,了解患儿 T细胞的功能状态,并分析其与 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图象分析法测定 31例初发未化疗 AL患儿及 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外周血 T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银染区) /细胞核面积( I.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T细胞亚群.结果 31例 AL患儿 I.S%值( 5.78%± 2.66%)较对照组( 7.51%± 1.06%)下降( P<0.01).T细胞亚群测定中, CD4+ ( 27.50%± 12.56%)较正常值( 35%± 2.55%)下降( P<0.05); CD8+ ( 26.11%± 12.35%)与正常值( 25%± 2.0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CD4+ /CD8+ ( 1.149± 0.51)较正常值( 2± 0.26)下降( P<0.001).结论在初发未化疗的 AL患儿中, T细胞嗜银蛋白含量下降,代表患儿 T细胞免疫功能的 CD4+和 CD4+ /CD8+值降低,显示患儿 T细胞活性的改变与 T细胞亚群的变化相符,患儿存在 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作者:李卫;王耀莉;邱定众;杜玲珍;夏文权;胡翊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新生儿机会菌败血症病原,将 1992年至 2002年期间收治的 98例新生儿机会菌败血症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邓德刚;邓德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克雷伯菌类为社区获得性和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有时与 ICU的暴发感染有关 [1, 2].既往关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报道较多,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报道不多,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后,发病急,进展快,症状重,病情凶险,如未能及时正确处理,病死率高,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 2000年 9月至 2003年 1月经痰培养证实为社区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58例的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作者:朱建萍;付四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前循证医学中心尚无儿童心血管疾病组,有关儿童心血管疾病方面问题的系统评价和探讨比较分散,现就目前循证医学中关于该方面的一些研究进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儿科临床医务人员有所助益.
作者:陈大鹏;万朝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