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孟红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位点INK4a-ARF在肺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状况,揭示p14ARF和p16INK4a协同表达缺失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用RT-PCR和Westem blot对6株肺癌细胞(SPC-A-1,Calu-1,H446,SH77,A549,H460)的INK4a-ARF基因位点在mRNA、蛋白质水平上进行检测,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分析.结果:6株肺癌细胞中,有3株细胞(H460,Calu-1,A549)的p16INK4a基因表达缺失,其中,Calu-1表达正常p14ARF的mRNA,而在H460和H549这两株非小细胞肺癌中,p14ARF和p16INK4a发生协同表达缺失.结论:p14ARF基因与p16INK4a一样,是肺肿瘤细胞中的失活靶点之一.揭示了p14ARF缺失导致p53保护机制失效与肺癌的相关性.
作者:高楠;胡义德;周决;曹晓运;曹世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异环磷酰胺(ifosphamide,IFO)为环磷酰胺的同分异构体,但抗瘤谱不同,具有广泛抗肿瘤活性.我院自1996年以来,使用连云港制药厂生产的国产IFO(商品名:匹服平)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共63例,疗效较好.
作者:陈继跃;张洪钦;矫立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3例BTCC及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bFGF抗原.结果:bFGF在正常移行细胞呈阴性表达,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均呈弱阳性表达,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过表达率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单发与多发、初发与复发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FGF在BTCC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为综合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顾晓;眭元庚;徐正铨;吴宏飞;尤国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谷光苷肽S-转移酶(GST-π)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共表达机制及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复合定量RT-PCR技术,检测79例乳腺癌组织中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其中MDR1 79例,GST-π65例.观察DMR1和GST-π的共表达率并与TNM分期、受体表达、是否术前化疗作相关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MDR1和GST-π阳性率分别为96.2%和70.7%,共表达率为78.5%,两者的表达水平明显相关.MDR1和肿瘤大小相关,而MDR1和GST-π均与雌激素、孕激素受体表达及是否术前化疗无关.MDR1、GST-π共表达和单独表达率与是否术前化疗无关,而MDR1表达水平化疗后增高,GST-π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MDB1、GST-π共表达是乳腺癌耐药的特征之一,而MDR1可能发挥了主导作用.GST-π和MDR1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说明两者可能有互相调节机制.监测MDR1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继发性耐药.
作者:陈高明;李春海;王白岚;孙丽亚;肖群;詹志荣;毛慧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去氧氟尿嘧啶(氟铁龙)是新一代氟尿苷(5-FU)衍生物,口服吸收良好,疗效较同类产品高,且毒副作用轻微.作者治疗1例晚期肿瘤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杨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MCA[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环磷酰胺]/顺铂(DDP)方案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6年1月一1995年1月间以MAC/DDP方案治疗62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疗效、副反应及随访结果.结果:绒癌的治愈率达85.29%,侵蚀性葡萄胎100%;死亡5例,均为晚期绒癌;中度毒副反应7例;轻度反应55例;患者经3-6年随访,2例复发,再以MAC/DDP方案治愈;5例患者治疗后2-5年再妊娠分娩,母儿健康.结论:MAC/DDP方案临床疗效较高,毒副反应轻,可用于高危、耐药及复发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化疗.
作者:杨国奋;易村健;梅卓贤;何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16/MTS1基因失活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双重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4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p16基因存在状态.结果:25例p16蛋白表达阴性(52.1%),其中14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缺失.有淋巴结转移者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P16蛋白表达阴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16基因缺失率亦如此.肺鳞癌中p16蛋白表达阴性率显著高于腺癌.结论:p16基因存在状态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p16基因失科学研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石永玉;孟红;魏海明;李焱;秦立增;孙广莲;吴惠联;郭进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国产紫杉醇在恶性肿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40例肺癌、乳腺癌、食管癌、卵巢癌、睾丸癌及恶性胸腺瘤患者,应用紫杉醇单药及以紫杉醇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对比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40例恶性肿瘤患者有14例达PR,有效率为35%.其中单药治疗12例,9例达PR.主要的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及脱发.结论:国产紫杉醇抗肿瘤谱较广,治疗晚期肺癌、乳腺癌、生殖系统肿瘤、食道癌有一定的疗效,毒副反应多为Ⅰ-Ⅱ度,为可逆性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美珍;张永强;李文举;衣林;许佩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支气管动脉灌注术(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是指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支气管动脉,直接向病变部位选择性灌注化疗药物而治疗肺癌的新技术[1].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并应用于临床[2].我院1990年12月-1998年3月对30例患者进行90次BAI,疗效满意.
作者:郭莲香;任淑芳;许秀玲;杨永国;安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造血干/祖细胞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潜在的重建造血细胞系能力的细胞.CD34+造血祖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扩增反应,来自于骨髓(BM),动员外周血及脐带血的CD34+细胞在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2、3、4、6、7、9、10、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PIX321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刺激下,经8-14d即可扩增细胞总数近千倍,集落形成细胞(CFU-GM、BFU-E、CFU-CEMM)也可被扩增数百倍.转化生长因子(他F)-β、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α1及干扰素(IFN)-γ则对CD34+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这些发现为基因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王梅;王雅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中p16基因mRNA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发生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对U例乳腺良性肿瘤和59例乳腺癌中的p16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检测.结果:p16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显著相关(P<0.05);p16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乳腺癌的术后生存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呈显著关联(P<0.01).结论:p16基因蛋白低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p16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可作为估价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郑建明;范决;詹溶洲;龚志锦;马大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Fas基因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6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中Fas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检测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率.结果:乳腺癌组织(阳性细胞数:941±846)和癌旁乳腺组织(阳性细胞数:560±551)中均有Fas抗原表达,其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凋亡率有显著差异(P<0.05).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Fas抗原表达(阳性细胞数:181±59)明显低于无腋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细胞数:1320±801),(P<0.05);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与Fas抗原表达及细胞阳性细胞数凋亡率均无关.乳腺癌组织中Fas抗原表达与癌细胞凋亡率有显著相关性(r=0.603,P<0.01).结论: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均可发生凋亡,Fas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采用特异性改变凋亡阈限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变乳腺癌的自然进程.
作者:贺青卿;单礼成;范西红;刘少兰;孙晓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来自10个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症(FAP)患者14个腺瘤的早期分子病理学变化.方法:将腱生蛋白(tenascin,TN)阳性单个腺体经微解剖分离得DNA,分析肿瘤相关基因位点的变化.结果:2例患者的TN阳性腺体分别出现5q12及18q12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5q12位点的LOH在所有TN阳性腺体分别出现5q12及18q12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5q12位点的LOH在所有TN阳性染色腺体中呈遗传均一性,而18q12位点LOH表现为遗传不均一性.18q12处的缺失证实至少覆盖6×10-6m(2 cM).结论:15q12和18q12位点LOH为早期分子生物学变化,可早于DCC的变化.TN染色可反映不典型增生病变,与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可检测肿瘤早期分子遗传学变化.
作者:孙孟红;Johannes GEBERT;Stefan RIEDL;Magnus von KNEBEL-DOEBERITZ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bcl-2、bax基因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bcl-2、bax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存活组bcl-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46/65)明显高于死亡组的bcl-2阳性表达率(12/35),且bcl-2基因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关系;而bax在死亡组的阳性率(31/35)显著高于存活组(26/65),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bcl-2(+)bax (-)组的存活率(25/26)较bcl-2(-)bax(+)组存活率(5/25)相差有显著性.bcl-2/bax≥1组的存活率(55/68)较bcl-2/bax<1组存活率(10/32)高,相差有显著性意义.结论: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对于估测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石林祥;童孩宝;贺健;王龙;张宛;徐蕾;叶世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间隙连接蛋白Cx32、Cx43在肝癌细胞系HHCC、SMMC-7721及正常肝细胞系QZG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对HHCC、SMMC-7721及QZG细胞中Cx32、Cx43蛋白进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析.结果:Cx2、Cx43蛋白定位于肝细胞胞质中,在HHCC、SMMC-7721中阳性细胞率、阳性细胞的荧光强度较QZG中明显减弱.结论:Cx32、Cx43蛋白表达降低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马向东;隋延仿;王文亮;王春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替尼泊苷(VM-26)和依托泊苷(VP-16)是小细胞肺癌(SCLC)的有效的抗肿瘤药物.VP-16+顺铂(DDP)已确认为SCLC标准化疗方案,而对VM-26+DDP注意不够,我们1995年1月-1998年12月应用两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SCLC)均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郭成业;郑欣馨;闫春;于文军;任爱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长春瑞滨(诺维本,NVB)是一种半合成的长春花生物碱类抗肿瘤新药,对非小细胞肺(NSCLC)的疗效较好.我们1996年8月-1998年7月应用NVB加顺铂(DDP)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石;马宁;宋杰;李兴;尚国燕;许绍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人类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一具有16569个碱基对的双链闭环分子,它包含22个tRNA和2个rRNA基因,并编码13个有关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蛋白多肽.与核DNA相比,mtDNA分子更容易受致癌物的损伤.提示细胞质遗传与核遗传系统共同参与了细胞癌变过程.本综述重点讨论mtDNA损伤与突变在细胞癌变中的地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胡义德;钱桂生;郑颂国;曹世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三环类抗抑郁药地昔帕明(DMI)对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并探讨与临床常用治疗脑瘤的化疗药物替尼泊苷(VM-26)合用的协同效应.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流式细胞术(FCM)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DMI(10-80μmol/L)对C6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药物作用24h的IC50(95%置信区间)为20.7(17.3-24.2)μmol/L.DMI(20μmol/L)可使G0-G1期细胞增加(P<0.05)而S期细胞减少(P<0.晒),G2期细胞则无改变.不同浓度DMI和VM-26合用显示明显协同效应(Q=0.72).结论:DMI体外对C6细胞增殖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作用,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与VM-26合用呈协同效应.
作者:祁红;陈红专;冯菊妹;金正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健择,GEM)与顺铂(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方法:入选病人均为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GEM1000mg/m2 d1,8,15,顺铂100mg/m2 d1,28d为1个疗程.结果:16例可评价病人,总有效率56.25%(均为部分缓解).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度血色素降低周期数占26.0%,粒细胞减少周期数占25.4%,血小板减少周期数占32.7%.非血液学毒性轻微均可耐受.因毒性反应而延期化疗者仅10.9%,生存质量改善,Kamofsky计分增加者占43.7%(7例/16例),中位缓解期8月,中位生存期因时间尚短未能统计出.结论:GEM与D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NSCLC有较好疗效,耐受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方健;刘叙仪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