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体会

赵昌学;宋艳苹

关键词:主动脉窦瘤, 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主动脉窦瘤破裂及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9年9月至2009年9月,本院共治疗19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合并室间隔缺损12例(63.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26.3%).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其中以同一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及室间隔缺损10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直接缝合2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远期死亡.1例术后早期发生主动脉窦瘤残漏,再次手术修补.术后随访3个月-10年,手术效果满意,随访者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同时矫正其合并畸形,可获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河北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示指背与环指顺行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状皮肤缺损

    我科自1996年开始采用示指背与环指指动脉顺行皮瓣瓦合修复拇指套状皮肤缺损共计23例,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3.5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18例,电锯伤手指离断再植术后坏死3例,电刨伤2例.损伤范围:左手10例,右手13例.损伤程度:单纯皮肤缺损13例,合并骨折、肌腱、血管或神经损伤10例.应用皮瓣:23例拇指套状皮肤缺损均采用示指背与环指指动脉顺行皮瓣瓦合修复,共计应用46块手部微型皮瓣.皮瓣大小:3.0 cm×1.7 cm - 5.5 cm×3.6 cm,平均5.0 cm×2.5 cm.

    作者:龚志鑫;高彦华;张桂生;张晓敏;张冰;胡春鹤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磁共振神经成像术及临床应用

    各种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开展,要求对病变部位及范围准确定位.MR成像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图像的软组织分辨率,使周围神经病变在直视下诊断成为可能,本文将对近年来研究应用较多的MR神经成像术(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的成像技术及主要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丽芬;尚柳桐;马学升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幽闭恐怖症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心理护理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28例幽闭恐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理疏导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8例均经2位临床医师诊断为幽闭恐怖症.其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采用美国GE signa 1.5T超导型MRI机.扫描机架中心扫描孔成桶形,直径70 cm,孔长170 cm,内设通风扇、照明灯,头颈扫描线圈架上放置棱镜.

    作者:吴焕阁;康立清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应用自制引流装置及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自发性气胸(SP)简单有效的而且适宜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的方法.方法 103例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1).观察组采用自制简易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及肋间小切口方法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大口径胸引流管及肋间常规切口方法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组分别观察治愈率、置管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疼痛、患侧肩背部疼痛及肺脏层胸膜受刺激所致牵扯不适感、切口感染、皮下气肿、引流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3%(治愈率84.6%),对照组总有效率96.1%(治愈率90.2%).2组间比较治愈率、有效率、置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出现较对照组少,尤其在切口疼痛、患侧肩背部疼痛及肺脏层胸膜受刺激所致牵扯不适感和切口感染等方面(P<0.05).结论 利用一次性输液管自制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及改良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SP,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装置制作简便,取材方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宜基层医院救治患者使用,值得推广.

    作者:黄峻岭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研究主动脉窦瘤破裂及合并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9年9月至2009年9月,本院共治疗19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合并室间隔缺损12例(63.2%),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26.3%).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术,其中以同一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及室间隔缺损10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直接缝合2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远期死亡.1例术后早期发生主动脉窦瘤残漏,再次手术修补.术后随访3个月-10年,手术效果满意,随访者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同时矫正其合并畸形,可获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作者:赵昌学;宋艳苹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38例糖尿病性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护理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代谢障碍性白内障中多见者,发生于较严重的糖尿患者.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根本方法因此,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精心的护理,给其正确的健康指导,是保证其良好恢复的关键.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8例72眼,其中男24例45眼,女14例27眼;年龄66-78岁.入院时视力检查失明至0.2,空腹血糖值4.5-6.1 mmol/L 22例,6.4-11.2 mmol/L 16例.

    作者:师秀;房秀平;韩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仍是血管内治疗的一大难题,随着一系列专用颅内支架(LEO支架、Neuroform支架)研制成功,拓展了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其安全性及疗效大大提高.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2例,效果满意.全文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郭孟贵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4 mgkg-1d-1)治疗获得性HPS患者14例.结果 14例获得性HPS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100%)、血清铁蛋白升高(85.7%)、高三酰甘油血症(78.6%)、肝脾肿大(71.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1.4%)、淋巴结肿大(64.3%)、直接胆红素升高(64.3%)、贫血(51.7%)、乳酸脱氢酶升高(57.1%)、中性粒细胞减少(50.0%)和血小板减少(50.0%).14例患者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6例(42.9%);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较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6例(42.9%);死于疾病进展2例(14.2%).结论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获得性HPS可能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杨凌志;王晶石;王欢;黄达永;付丽;王昭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279例中老年大学教师血液流变特性的观察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病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1].中老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埋头工作,工作紧张且压力大,容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神经衰弱等.本文对这一群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观察分析.1资料与方法

    作者:张丽华;王梅;贾京绵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Merkel细胞癌1例

    Merkel细胞癌临床上罕见,检索1994至2008年国内有关报道,只查出16例有关该病的病例报道,且多为个案.笔者近年遇到1例,本文就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结合文献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1999年7月因发现后枕部肿物半年就诊,CT显示后颈部肿物,枕骨破坏.

    作者:赵军;张书田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分析

    颈椎外伤常导致颈脊髓损伤,但X线片检查并无颈椎骨折脱位的情况,临床称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2].我科自1999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44例,笔者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疗效差别以及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作者:孙邦建;何磊;段泽敏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间歇性充气挤压泵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作为手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如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甚至可威胁患者生命[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日益增多.这些患者由于具有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特点[2],更易在术后发生DVT.而目前关于采取措施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DVT形成的护理研究尚罕见.本研究采用间歇性充气挤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及其他护理措施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DVT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刘翠霞;张振红;李玉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急诊危重症患者中普遍存在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早期的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作用.我们对急诊危重症患者予以不同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及早把应激性高血糖维持在4.6-6.1 mmol/L,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能否降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

    作者:肖有为;许彩芹;刘宇鹏;田雅玲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四种监测方法在胎儿宫内窘迫诊断中的比较

    目的 探讨无应激试验(NST)、脐动脉血流速度(S/D)值、羊水指数(AFI) 、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SP1)筛查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80例孕34-43周孕妇随机分为4组,A组:NST监测组,B组:AFI监测组,C组: S/D值监测组,D组:SP1值监测组,每组120例.分别在产前、产时行NST、S/D值、AFI、SP1的测定,产后追踪分析其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及胎儿预后,比较各种监测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B组与A组阳性病例在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羊水污染、脐血血气分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A组阳性病例在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羊水污染、脐血血气分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在假阳性率、 假阴性率及符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A组在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符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中S/D值、SP1的测定优于NST、AFI,但是4种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作者:苏军领;刘梅菊;宋素景;郑晓霞;鲁红梅;郭伟男;李梦轩;李丽华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高,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50%左右.近年来,脊柱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脊柱结核可引起骨质破坏,脊柱畸形,甚至截瘫.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8月采用病灶清除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10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1],本文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肖玉兰;郝志芳;耿藏缺;张仁环;赵连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口服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中药制剂以其药性平和、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大的优点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来源于天然产物,又具有良好的疗效,因而口服中药没有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临床上关于口服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亦较少.然而,药物的两重性决定了中药既能起预防治疗作用,同时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功能紊乱.随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笔者结合临床经验探讨口服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朱东芳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属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SAP发生有增加的趋势,有报道,SAP中老年患者(年龄大于60岁)占45.7%,其病死率为16.2%.目前多主张对SAP采用早期非手术治疗[1].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体质差、合并症多,手术治疗的风险更大.因此,选择合适正确的治疗方式,对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胰腺炎的介入治疗技术日益成熟.我们选用区域性动脉灌注三联给药治疗老年SAP患者50例收到良好效果,可使老年SAP疗程缩短、并发症减少、病死率降低尤为明显,报告如下.

    作者:赵慧敏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舒适护理在高位肠外瘘患者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高位肠外瘘是腹部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所漏出的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可消化腐蚀瘘口周围的组织、皮肤而引起局部糜烂甚至溃疡出血,患者疼痛难忍,极其痛苦,非常不舒适,生活质量差.为此,我们将舒适护理应用于高位肠外瘘患者的护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作者:张玉荣;吴爱须;郭改英;周建春;赵滨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重症呼吸道感染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重症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急性细菌感染患者186例,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试验组(药用加替沙星注射液),每组93例.2组均每日给药2次,每次200 mg,疗程7-12 d.结果 2组在疗程结束时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4.65%和84.88%与56.82%和87.50%.2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7.33%与98.70%.疗程结束后7 d,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6.88%与100%.以上结果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26%与20.45%,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重症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

    作者:陈灵骏 刊期: 2010年第10期

  • 2560例术前和输血前4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输血是抢救与治疗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的医学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控制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输血治疗的风险仍然存在[1].输血后患者出现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抗体阳性,为了区分患者所患疾病是输血传播或院内感染,还是患者入院前就已感染,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手术及输血前对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很有必要.本文对清河县人民医院2 560例患者术前及输血前4种传染性标志物进行检测,旨在为本县受血者感染状况提供数据基础.

    作者:黄双美;邱万臣 刊期: 2010年第10期

河北医药杂志

河北医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