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李明玥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 安全监测, 数据库, 监测工作, 监测结果分析, 水产品监测, 隐患排查, 安全监管, 监督抽查, 工作效率, 信息化, 农业部, 科学性, 公正性, 专项, 渔业, 国家, 风险, 抽检
摘要:目前,水产品监测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农业部渔业局在国家层面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风险隐患排查、专项抽检等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而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可保障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并能加强监测结果分析、利用,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玉米赤霉烯酮(ZEN)起初发现于玉米赤霉病之中,由禾谷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后经突变衍生出多种毒素种类。玉米赤霉病烯酮作用危害主要是自身的雌激素导致,其会对动植物造成生殖毒害与致畸突变,必须严格控制粮食中ZEN的含量。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是控制粮食中ZEN含量有效方法,现可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即化学检测、免疫胶体检测以及其他方法。

    作者:张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产品中砷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本文依据GB/T 23372-2009测定海产品中砷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分析过程的相应数学模型对检测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并计算各个参数不确定度,对分析全过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配置标准溶液及样品前处理过程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作者:张义丞;陈双;刘莹;张艾蕾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高质量的不断追求,有关食品安全这个问题,日益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新闻媒体时不时就披露出诸如月饼、面包等主食多含致病添加剂等消息,更是把人们的眼光一起聚焦到有关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这个问题上。当前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多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色谱分析法等,相比于传统检测方法,不管是在安全性方面、还是在准确性方面,现代分析技术都要高得多。但是,由于当前用于食品的添加剂,其种类极为繁多,为更有效检测出食品所添加的各类添加剂,就应该根据食品内的添加剂来选择相应的现代分析技术来予以检测。由此可见,对这些现代分析技术进行了解,以便能正确、恰当地应用这些现代分析技术来对各类食品添加剂进行检测,对于保障人们所食用食品的安全性,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正是基于此,以下在分析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就现代分析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这个课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作者:滕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分析

    肠杆菌作为一种寄居菌,是人和各类动物肠道中的一种正常的菌群,在人体内约占肠道菌中的1%。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特征是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大肠杆菌可以将维生素B和K合成,其在正常的栖居条件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进入了胆囊、膀胱等处才可能造成炎症。如果在食品和饮用水中检测出了大肠杆菌,则表示这食品或饮用水有直接或间接的近期粪便污染。

    作者:毛祥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塑料大棚应用和管理技术

    建设塑料大棚的准则选取合适的形式。当前,塑料大棚根据材料或者构造可以分为许多形式,建设塑料大棚需要按照使用的需求,坚持经济、实用的准则选取建设形式,用科学的造价,尽可能多地减少投入费用。

    作者:刘秀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食品添加剂检测中色谱分析法应用

    古人云:“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从古至今,食物在中国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以后,也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一系列事件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一次又一次质问着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这些事件中的主角--食品添加剂也一次次地被推上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实际上,对于食品添加剂本身而言,如果在制作食品或是保存食品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食品特性选用合适的食品添加剂,往往会使得食品利于保存且具有更好口感,但若是不加制止地进行滥用,则会对食品食用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的分析技术,对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监测与控制,值得相关人员进一步深思。

    作者:杨越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是多种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四种亚型,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其中B1毒性强。黄曲霉毒素存在于谷物、坚果、棉花籽及其他食品或饲料中,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的机率高,它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对于乳品行业,当奶牛被饲养被污染黄曲霉毒素B1的饲料后,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进而污染牛奶。黄曲霉毒素M1结构稳定,在牛奶加工过程中甚至是巴氏消毒都无法将其去除,直至后被人体摄入。因此大多数国家都限制食品或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作者:李中杰;郭爱萍;韩璐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张家口市蔬菜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思考

    张家口市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水源和空气质量好,无工业污染,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天然农场”,目前,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张家口市农业重要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经济标志性产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马建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朝鲜王朝的老饕们

    在多数中国影迷眼里,大长今就是李英爱,李英爱就是大长今。如果能让她来详解韩式料理,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一部讲述韩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李英爱的晚餐》及同名图书在《大长今》中国内地上映10年后诞生了。翻开《李英爱的晚餐》一书,我们穿越回到朝鲜王宫,仿佛又看到大长今给中宗备膳的身影。而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则是这位女神生活中有爱的一面--爱家庭、爱美食、爱一切令人心生欢喜的文艺小日子。抛却辉煌浮华,女神李英爱从昔日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氧气美女”,变身为洗手做羹汤的“森系妈妈”,过淡泊的田园生活,享受着一切自然的馈赠,把所有的时间都细心放在美好的事物上,如美食、耕种、陪伴??让生活变成本真的样子。阅读此书,可以深刻体会到她对生活充满热爱。

    作者:中国食品报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酱卤肉制品定量卤制工艺研究

    卤肉制品的相关概述酱卤肉制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其风味独特,加工品种繁多,而占有广阔的市场。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十分成熟的肉制品加工分割技术,然后进一步演变为烧烤和酱卤等技术。肉类在烹调加工完以后,蛋白质会变的味美而且容易消化,继而出现了原始的肉类加工制品,像牛肉干、肉脯和灌肠等等。在秦汉和南北朝时期,在酒楼和饭馆等地可以随处可见中式酱卤肉制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就详细记载了酱卤肉加工配料、工艺和贮藏等生产技术。著名的坛子肉在湖南比较盛行,就是根据该书中有关食品密封保存等记录的方法而成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酱卤肉制品加工技术在唐宋时期已经成型,光是记载相关的书籍就有200多种,使用的原料越来越广泛,工艺也越来越讲究。近些年,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酱卤肉制品的传统工艺不断得到改进,使用新工艺将的酱猪蹄、酱牛肉和卤鸡腿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且酱卤肉的保险防腐问题不断得到阶段,市场已经十分广阔。由于酱卤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配料,手艺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酱卤肉志平。主要有酱卤肉类、白煮肉类和糟肉类。根据风味的不同,可以将酱卤肉制品分为红烧制品、酱汁制品、蜜汁制品、糖醋制品、卤制品和白稍制品等等。红烧制品是酱卤肉制品中多的产品之一,这类产品是在加工过程中使用酱油或者甜面酱,使肉制品色泽江红,酱香的味道很浓,所以叫做红烧。例如红烧肉,味道特别鲜美,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口味。红烧制品由于加工时加入八角、桂皮、丁香、花椒和小茴香等香料,因此又叫做五香制品,例如五香酱牛肉和五香排骨等。蜜汁制品市在红烧的基础上使用红曲米作为色剂,产品颜色鲜艳,然后在辅料中加入糖和蜂蜜,使色浓味甜。如广州烧鹅、叉烧肉等;糖醋制品市在酱卤肉加工过程中添加糖和醋,产品香气诱人、酸甜协调、吃着不你人,深受江浙地区人民喜爱。例如糖醋排骨和糖醋里脊等。卤制品是将肉进行预煮,然后加入挑好的卤制或者老汤,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慢慢卤制,这样产品中会渗入炉膛的味道。卤制品口感酥烂,香味比较浓。一般卤制品煮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鲜,口感越好。根据风味不同将卤制品分为川味卤制品和潮油卤制品,如卤鸡翅、周黑鸭等。

    作者:胡永慭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黄精多糖的分离及其活性研究

    对黄精多糖进行提取和分离纯化。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小鼠巨噬细胞增殖、吞噬能力和产生NO的实验对黄精多糖PP48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浓度分别为800μg/mL和1500μg/mL时,对小鼠巨噬细胞增殖、吞噬能力和产生NO的影响大。

    作者:刘钰;田旭东;刘青山;范海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浅谈提升我国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影响力的主要措施

    提升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的主要意义有利于增强我国区域性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农产品的质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消费者无法直观的感受农产品真实的质量信息。特别是一些绿色、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其具有的市场优势无法直接从农产品的外观展现在消费者的眼前。而基于原产地效应和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一种品牌标识,可以为消费者更好的传递该农产品所具有的资源和品质优势,以及该农产品具有的潜在质量特征。而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可以使消费者对特定区域生产的某种农产品的所具有的潜在价值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并容易对此产生信任,由此获得本区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谢楠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新时期食品安全检验方法的研究分析

    近年来,广大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揭露,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将食品安全推向舆论风口。食品如果存在问题,它不仅给人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而且会使政府部门渐渐丧失公信力。伴随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理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希望拥有高品质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存有心里阴影,有关主管部门必须运用现代化方法,加强食品安全检查,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检验体系,保证食品安全。

    作者: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食品检验标准合理应用的探析

    众所周知,食品质量安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直接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由于我们检测技术还没有相当的成熟和一些人为因素,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结果不能做到大的有效性,在加之一些其他的原因,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时常发生。所以如何提高食品检验标准,如何提高食品检验的精确度以及检验的速度是我们检测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只有把握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构建新型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食品检测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的造福于人类,加快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贡献。

    作者:王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探讨

    食品安全的检验结果准确性对食品的安全控制有着直接的作用,这也是保障人们群众生命健康的必要举措,食品的检验是一个较为复杂化以及细致性的过程,其食品的检验结果是决定食品能否投入市场的重要标准,故此其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周小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我国粮食作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霉菌,有着大量的代谢产物的,多达20多种,其代谢产物对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有着很强的侵染性。这种霉变发生多发生在热带地区中,随着粮食作物出口贸易的加深,粮食作物在采收、储藏和运输的过程中,都面临着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危险,这些污染对粮食作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主要包括对人体细胞的致癌作用、细胞毒性、对免疫系统的损害、肝脏细胞的毒性等有毒物质的侵害作用。寄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在细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素M1、M2、G1、G2、B1和B2等,这些次级代谢产物都有着很强的毒性。即使在很低的浓度范围内也会对人体细胞照成很严重的影响,这种小分子物质进入人体后,由于不能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消灭,会对人体照成很大的危害。因此,黄曲霉素在粮食作物中的检测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晓雪;胡建蓉;熊升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色谱分析法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民便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这突出了民食的重要性。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不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膳食营养上,而且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但是,近来的新闻上频繁爆出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等现象,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产生了质疑。色谱分析法是检测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重要方式,因此,有效地使用色谱分析法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监测对保证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袁苇航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国标两种测定饮用水中氯化物含量的方法

    氯化物是饮用水中常规理化指标,含量通常以CL-计,含有少量氯化物饮用水通常是无毒性的,研究表明,当饮用水中的氯化物含量超过250mg/L时,人对水的咸味开始有味觉感官,氯化物含量在250 mg/L~500mg/L 之间时,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没有影响,大于500mg/L 时,对胃液分泌、水代谢有影响;另外,近年来国外有专家研究发现,饮用水中含有过高浓度的氯化物,可能增加怀孕妇女流产和产下有缺陷婴儿的风险。因此国标对饮用水中氯化物含量有明确的规定:纯净水不超过6.0mg/L,生活饮用水(自来水)不超过250mg/L,矿物质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其氯化物含量一般以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加以控制。

    作者:刘鸿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浅析牛奶指标异常引起牛奶不发酵及解决方法

    本文就石家庄地区某牛场荷斯坦成母牛产后未用任何抗生素药物前提下,持续9周牛奶仍不能发酵,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牛奶中乳蛋白指标偏低,不能提供乳酸菌增殖过程中所需的氮源,从而影响乳酸菌的增殖及其数量,导致牛奶发酵不合格。并针对乳蛋白指标低,实施了解决措施。

    作者:范腾飞;柴艳兵;李晨红;齐丹;范彦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PCR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检测的整个过程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并且其操作也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与准确性,可以准确检测出不安全食品。为了更好的达到食品安全检测的目的,需要对已有的PCR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如定时定量PCR技术、多重PCR技术、PCR-DGGE技术,但是在这些改进技术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因此本文介绍了传统PCR技术与PCR改进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作者:刘皓 刊期: 2015年第18期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主管: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商业科技质量中心 北京肉类食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