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 CT 征象与中医阴阳辨证的相关性分析

陈耿春;邱士军

关键词:肝硬化, 中医证型, 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阴证、阳证与 CT 各征象的相关性,为肝硬化中医证型的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中医阴证、阳证肝硬化患者的各征象,如肝脏大小、肝叶比例失常,颗粒增粗、表面波浪状、分叶比例失常、腹水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医阴证肝表面波浪状、腹水较阳证明显;肝裂增宽、肝脏大小、肝叶比例失常、颗粒增粗等方面中医阴阳证的总体概率分布相同。结论肝硬化中医阴证、阳证在 CT 各征象中各有其特征性体现,有助于对肝硬化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镜组与开胸组,每组80例。开胸组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组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胸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 疼痛 NRS 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胸腔引流量和术中出血量胸腔镜组少于对照组(P <0.05);手术时间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时间胸腔镜组短于开胸组(P <0.05);术后24 h 疼痛 NRS 评分胸腔镜组低于开胸组(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镜组低于开胸组(P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胸手术。

    作者:汤轶;陈跃军;邹求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年龄段流行性腮腺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年龄段流行性腮腺炎患儿 T 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腮腺炎患儿110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其中2~6岁32例,7~12岁47例,12~14岁31例;另选取同期行常规体检健康儿童10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分为三组,2~6岁30例,7~12岁45例,12~14岁33例。给予所有入选者静脉血检查,对比不同年龄段患儿及相同年龄段患儿与健康者之间 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三组患儿 CD3+ CD4+/CD3+ CD8+ T 细胞比值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年龄段患儿与健康者之间 D3+计数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CD3+ CD4+计数值、CD3+ CD8+计数值与 CD3+ CD4+/ CD3+ CD8+比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 淋巴亚群水平的改变可造成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抗病毒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不同年龄段患儿 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

    作者:岑建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通心络胶囊辅助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通心络胶囊辅助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91例 UA 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每搏输出量( SV)和射血分数( EF)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 SV 及 EF 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脏射血功能并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国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巨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巨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至2014年收治的 l5例下颌骨巨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行经口内开窗减压术,术后定期复诊,锥形束 CT 检查,观察术后囊腔缩小情况。术后12~18个月行二期刮治手术,彻底根除肿瘤。结果15例患者术后12~18个月囊腔均显著缩小,二期刮治术后均未见复发,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外形和功能。结论开窗减压术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同时又能保证其治疗效果,应作为治疗巨大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银屑病易感性的 Meta 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并评价质量。Meta 分析通过 Stata 12.0进行。结果终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尚不能认为TNF-α238各基因型与银屑病易感性相关(P 均>0.05)。通过 Begg’s 和 Egger 检验判断发表偏倚,所有基因型均不存在发表偏倚(P 均>0.05)。结论东亚人群 TNF-α基因238位点多态性与银屑病易感性不相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何丹华;徐健;符红阳;陈知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单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单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7月3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单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的疼痛指数、椎体高度、Cobb 角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1 d、术后7 d 的 VAS 评分分别为(3.14±1.38)分、(2.64±1.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96±1.75)分、(3.76±1.62)分(P <0.05)。观察组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分别为(21.55±3.29)mm、(32.26±2.94)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31±3.66)mm、(29.53±3.51)mm(P <0.05),观察组术后的 Cobb 角为(14.03±3.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4±3.75)°(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以改善病椎前缘高度,恢复椎体稳定性,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微创、安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丁玉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分析影响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 DWI 序列分为前循环梗死组和后循环梗死组,按 Giang 提出的诊断标准检出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分析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64例(20%)脑梗死患者诊断为基底动脉弯曲,其中前循环梗死组基底动脉弯曲者34例(16%),后循环梗死组30例(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既往短暂性脑缺血(TIA)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基底动脉弯曲、既往 TIA 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冯倩倩;廖仁昊;董畅;陶晓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产后出血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止血法,观察组46例在常规止血的基础上,实施子宫压迫缝合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结果在止血效果方面,观察组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有效率为69.57%;观察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3,P <0.05)。在止血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48%,对照组总满意度为5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4,P <0.05)。结论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压迫缝合术有显著的止血效果,进而促进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及应用。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并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 HbA1c <9.0%者44例, HbA1c≥9.0%者56例。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异系数(CV)再次对患者进行分组,包括血糖平稳组及血糖波动组,划分标准参照 CV =0.29。测定空腹血糖值、HbA1c、血脂各指标,观察各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了解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结果 CV 值≥0.29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均高于 CV 值<0.29组。四组以 HbA1c≥9.0%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波动性高血糖患者易诱发糖尿病肾病,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的健康。

    作者:曹立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32例行开腹手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与对照组的78.1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为(153.42±28.18)ml,肛门排气时间为(38.36±6.19)h,下床活动时间为(52.06±8.52)h,住院时间为(9.38±1.72)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尿潴留发生率、盆腔感染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晓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对 COPD 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 COPD 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分为两组,其中20例予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作为 SIMV + PSV 组,20例予以单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作为 SIMV 组,观察两组呼吸力学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SIMV + PSV 组总呼吸频率[(23.05±2.41)次/ min]高于 SIMV 组[(17.58±2.38)次/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IMV + PSV 组 C-反应蛋白、酸性蛋白、降钙素原分别为(93.26±21.56)mg/ L、(1.38±0.50)g/ L、(2.28±1.24)ng/ ml,显著低于 SIMV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IMV + PSV 能够改善 COPD 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总呼吸频率,降低机体炎性水平。

    作者:戴文茜;宫凤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经鼻镜手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经鼻镜手术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7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经鼻镜 messerklinger 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加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记录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Ⅰ型、Ⅱ型患者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2个月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经鼻镜手术前后辅助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何松周;黄鹂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临床医学》2016年第36卷总目次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路径和经桡动脉路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两种手术路径的优点和缺点,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寻找佳手术路径。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符合介入手术指征的冠心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通过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观察组通过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4.64%(53/56),对照组为91.07%(51/56),两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动静脉瘘、局部感染、表皮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4%(4/56),明显较对照组21.43%(12/5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路径的手术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术后的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此路径可以作为临床上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路径。

    作者:郑彩虹;董惠翔;黄战军;张旭升;刘金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小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小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原发性小肝癌患者96例,均在 CT 引导下实施射频消融术,进一步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肿瘤直径<2.5 cm 组缓解率与完全缓解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 AFP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8.593,P <0.05)。经30 d 随诊,无患者有肝功能恶化情况发生。经随访,由于肝功能衰竭、肝功能恶化或并发其他脏器衰竭等原因死亡共8例,总病死率为8.33%。出现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5.21%。结论对于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术治疗有显著疗效,此术式操作简单、创伤少、术后并发症低、恢复速度快;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采纳应用。

    作者:周延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复合保温对体外膜肺氧合辅助肺移植术中体温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模式对体外膜肺氧合辅助肺移植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外膜肺氧合辅助肺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记录体核温度,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温易于降低的四个阶段,即全麻开始阶段、ECMO 转流开始阶段、供肺移植阶段、移植肺开放阶段的体温变化。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全麻开始阶段、ECMO 转流开始阶段、供肺移植阶段、移植肺开放阶段,PiCCO 监护仪上的体核温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体温均保持在36℃以上。结论复合保温模式在 ECMO 辅助肺移植术中能有效维持患者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保障了 ECMO 辅助肺移植术的安全性。

    作者:周璃;盛玲;刘筱凌;杭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乳腺肿块患者212例,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特征,与组织病理结果比较,总结其确诊率。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156例,良性56例,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恶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为94.9%,良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为92.9%;误诊率为5.7%。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要结合临床实际,仔细观察,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郝建华;张连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针刺夹脊穴结合龙氏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针刺夹脊穴结合龙氏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炎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夹脊穴结合龙氏手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夹脊穴结合龙氏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对患者预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作者:伍永灼;郑文诺;张福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依达拉奉联合曲克芦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对其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纤维原蛋白、D-二聚体和治疗后 NIHSS 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纤维原蛋白、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1、3、5、7 d 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曲克芦丁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凝血和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任西娟;许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治疗异位妊娠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异位妊娠患者138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9例。对照组单独采用甲氨蝶呤注射液治疗,治疗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共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盆腔包块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盆腔包块消失时间、血β-HCG 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疗效、输卵管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共同治疗,能有效缩短盆腔包块消失时间、血β-HCG 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并且不额外增加不良反应,可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吉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