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院校合作带教模式在护理专业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陈燕珊

关键词:校合作带教模式, 护理专业, 临床见习, 中职护理教育
摘要:我国的护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医学领域处于滞后状态。就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与工作性质而言,其处于医生的附属地位,在卫生服务领域其工作能力稍微欠缺,而护理专业却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增加,既需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护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院校合作带教模式的含义与优势,浅要分析了院校合作带教模式在护理专业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方法及其应用意义。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科学家正在试验无线“遥控”深部脑刺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说,将来也许可通过注入磁性纳米粒子外加一个磁场的方式实施深部脑刺激。与脑中植入永久性刺激电极的传统技术相比,新方法不仅创伤小,且可选择所需刺激的脑细胞,从而治疗特定的神经精神疾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昆山市2006-2013年肺癌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2006年至2013年昆山市户籍居民肺癌死亡情况,为今后肺癌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昆山市死因监测系统2006—2013年肺癌死亡资料,计算死亡率并比较年龄、性别和年份之间的差异。结果:8年间10571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肺癌2438人,占23.06%;肺癌粗死亡率为43.43/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71/10万,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肺癌死亡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肺癌死亡率上升。结论:肺癌是对辖区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与早诊措施,降低肺癌死亡率。

    作者:董亚男;秦立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虹膜周切术治疗无晶体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并总结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iris clip 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联合虹膜周切术治疗无晶体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15眼无后囊或少后囊存在的无晶体眼进行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虹膜周切术。术后1天、1周、1月、3月随访,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visual acuity,VA)、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透明性、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月,术后VA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前、术后BCVA无显著变化;术后3月角膜均恢复透明(除一眼术前即已因外伤继发角膜瘢翳而混浊),术后3月IOP平稳正常,CECs较术前无或仅有少量减少,无一例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继发性青光眼、脉络膜脱离、出血、炎症渗出等并发症。结论: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虹膜周切术治疗无晶体眼,具有屈光矫正效果好、稳定性高、并发症少、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等优点,疗效理想,值得推广。

    作者:吴海星;陈银洪;周金红;章沐曦;唐萍;吴田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护理干预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核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进行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进行核磁共振增强扫描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保证图像的清晰度。

    作者:胡海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应用手术安全核查表对手术室工作效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推行三方参与的手术安全核查表对手术室工作效率的影响。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实施手册》(2009年版)制定手术安全核查表。对手术相关科室进行全员培训。培训结束后严格按照规程在相关时点进行三方核查。比较推行手术安全核查表前后手术室单病种手术患者在手术间平均停留时间的变化,了解其时间效益。结果:以普外科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调查。发现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病人在手术间停留时间由过往平均174.25分钟下降为157.91分钟,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行手术安全核查表进行三方安全核查,有利于减少患者在手术室的停留时间,能有效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充分体现了集约化管理下团队分工合作对工作效益和效率带来的积极作用。

    作者:江敏仪;甘蔚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基层医院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的常见问题

    目的:基层医院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4年期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28份报告表的填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其表15大项中有6大项出现漏填、填写不完整、错填现象。结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作者:许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观察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过程中的实施效果

    目的:观察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在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前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后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手术常规查对的方法,观察组按照安全核查制度的内容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通过实施安全核查制度,共核查出安全隐患13例,由于及时发现,妥善处理,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安全返病房,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组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效地降低了手术风险,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倪村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结合近几年来有关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对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和靶器官损害、动态血压监测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原因研究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在中医辨证分型和科研设计思路、方式等方面有一些问题。

    作者:宋殿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在2013月1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收治160例采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联合用药、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很多,且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等,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用药途径、方式和药物选择上的重视。

    作者:庞永;张莉丽;陈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护士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在护理管理中实施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效果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职护士中选取96名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层管理组48名与一般管理组48名,分别给予分层护理管理与一般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护士管理后业务能力与护理情况。结果:分层管理组护士笔试考核及操作考核分数同一般管理组护士比较,明显较高,护理差错及患者投诉率明显较低,患者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护士护理管理中,使用分层护理管理模式,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高红;李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比较乳腺癌放疗应用真空垫与乳腺托架两种固定体位的摆位误差

    目的:分析乳腺癌放疗应用真空垫与乳腺托架两种固定体位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均采取放疗,观察组采取专用固定板与真空垫固定,对照组采取专用乳腺托架固定,测量两组患者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Y轴及Z轴上摆位误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1次摆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乳腺癌放疗中采用真空垫固定可对患者手臂及身体位置良好固定,可重复度高且舒适度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赵志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存在的误区及护理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存在的误区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并居家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32例,调查分析存在的误区,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注射胰岛素的误区:注射技术错误、不根据血糖波动调整胰岛素剂量、非一次性使用针头、注射时间不准确、消毒方式错误、注射部位不准确等。结论: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存在的误区较多,应加强患者的教育,减少不恰当的胰岛素注射对患者的影响。

    作者:徐菊兰;张锡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产程中的镇痛方法选择

    分娩疼痛是一种生理现象,但由于持续的疼痛刺激使产妇烦躁、焦虑、痛苦、严重影响休息,从而可能对分娩过程及产妇、胎儿造成影响。1992年美国妇产科会分娩镇痛委员会指出“分娩导致许多妇女剧烈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被人们视为正常过程而被忽略。因此,产妇剧烈阵痛的经历,理因引起人们对分娩镇痛的重视。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医学人文要求的不断提高,安全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分娩过程中得疼痛成为围产医学的又一重大课题。

    作者:潘沈萍;陆敏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的干预价值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的干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住院治疗患者164例,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后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0.33±6.54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7.63±4.85d;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85%;对照组出院后康复率为20.73%,明显低于研究组的43.90%;研究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平均得分为75.69±8.6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54±7.8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能提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辉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浅谈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医院药剂科的影响

    目的:探讨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医院药剂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份~2014年4月份我院药剂科200种药品,设为观察组,采取分类管理制度,另选取2012年2月份~2013年3月份药剂科200种药品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方法。分析比较两组药品医院合理利用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药品合理用药率均普遍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品不良反应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22.5%),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药品的分类管理制度可有效提高用药合理率,降低不良反应占比,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作者:张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防治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

    目的:探讨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防治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宫缩乏力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母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2h、24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11.11%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母草联合缩宫素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妇,能减少产后出血量,预防产后出血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崔喜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优质护理干预对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普外科护理的应用效果,并对其作出评价。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进行治疗的210例患者,以是否提供优质护理干预为区别,将21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优质组为105例患者,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而剩余105分为普通组,作为对照组只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将两组患者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出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并对其作出评价。结果:优质组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普通组,且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普通组,差异明显有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护理过程中,优质护理干预后,能有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更适合当今医疗发展。

    作者:王廷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辉瑞肺炎疫苗临床试验大获成功

    辉瑞公司公布了其肺炎疫苗Prevenar13临床试验CAPiTA结果,数据已经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导医改革实践的体会

    目的:探索导医改革的实施方法及效果。方法:2014年实施以人性化、标准化、专业化、个性化为指导思想,以改革导医设置和工作模式,明确导医工作职责,制定导医职业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导医监督培训机制为内容的改革。结果:在2012-2014的三年间,我院门诊患者从日均约800人次增加至1200多人次,患者对导医的满意率增加了3.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年投诉记录从24例减少到15例。结论:我院导医改革取得成效。

    作者:郑祖英;黄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米非司酮预处理后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预处理后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03例黏膜下Ⅰ、Ⅱ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A组(研究组)55例和B组(对照组)48例。A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3个月后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B组直接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比较米非司酮预处理前后A组患者情况及A、B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服用米非司酮预处理3个月后A组患者月经期时间短于服药前,月经量少于服药前,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小于服药前,血红蛋白高于服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输血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高于B组,A组无效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预处理后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较有效、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黎普茜;陈健华;李栩萍;叶艳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