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方法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疗效观察

赵鹏;姜铁民;李玉明;赵季红;陈少伯;刘军翔;朱勇

关键词: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无复流, 维拉帕米, 替罗非班
摘要:目的 比较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与经导引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行急诊PCI治疗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患者52例,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和替罗非班组各26例.维拉帕米组将微导管置入靶血管远端,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替罗非班组直接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比较2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TIMI 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达到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3级的百分率,出现无复流现象至首次注射药物时间,血流恢复至TIMI 3级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至TMPG 3级时间,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手术结束时维拉帕米组心肌组织灌注恢复至TMPG 3级百分率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2组冠状动脉恢复TIMI 3级血流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拉帕米组出现无复流现象至首次注射药物所需时间较替罗非班组长(P<0.05),冠状动脉恢复TIMI 3级血流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 3级时间较替罗非班组短(P<0.05),2组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置入微导管于远端血管注射维拉帕米逆转无复流现象优于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复合姑息手术促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血管发育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体肺分流联合Glenn手术治疗重度肺血管发育不良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后肺血管发育隋况.方法 41例合并难治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紫绀型复杂先心病患儿,根据两侧肺动脉发育情况选择体肺分流、Glenn手术等姑息手术方式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肺动脉指数改变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1例死于心跳骤停,其余患者随访6~72个月,手术后两侧平均肺动脉指数(32.60±11.70)较术前(21.81±8.66)明显增高(P<0.05).结论 体肺分流联合Glenn手术等治疗可促进重度肺血管发育不良紫绀型复杂先心病患者双侧肺动脉的发育.

    作者:朱耀斌;范祥明;李志强;苏俊武;张晶;李晓锋;刘爱军;王栋;刘迎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脂蛋白脂肪酶基因检测意义

    目的 探讨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突变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rimer 5.0软件针对LPL基因分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12例,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扩增LPL基因1~9号外显子及相邻部分内含子,进行核苷酸测序,并与LPL基因全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1例LPL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错义杂合突变;1例LPL基因第8外显子存在同义杂合突变;8例LPL基因第6内含子5'端的几个位点处发生相同的碱基置换(1388+73T>G,1388+ 108G>A,1388+82C>A);2例患者未检出核苷酸变化.结论 LPL基因缺陷与高甘油三脂血症密切相关,LPL基因检测可用于临床上有遗传倾向的严重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的基因诊断.

    作者:潘晓冬;杜兰萍;孙立元;徐胜媛;蔺洁;王绿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HTK液对瓣膜置换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 比较HTK液和含血停搏液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 42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术中心肌保护液分别使用含血停搏液或HTK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72 h及7d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中B型脑钠肽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比较2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临时起搏器应用情况、多巴胺剂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B型脑钠肽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多巴胺剂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患者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HTK心脏停搏液对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含血停搏液.

    作者:张楠;周岊梧;王桂才;白传明;宋书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53例肺癌患者应用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监测治疗前、第2次和第4次化疗后血清癌胚抗原、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变化,同时行CT等检查.结果 治疗后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鳞癌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率15.09%,部分缓解率为77.36%,无变化5.66%,进展1.89%,近期有效率92.45%.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猛;周志刚;潘元威;牛广君;常伟;杜可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法舒地尔逆转大鼠重度肺动脉高压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大鼠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其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左肺切除+野百合碱注射建立大鼠重度肺动脉高压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肺动脉高压组,C,D,E组分别为法舒地尔30,50,100 mg/(kg·d)干预肺动脉高压组.对各组大鼠进行生存分析,测量平均肺动脉压力、股动脉收缩压、右心室肥厚指数;弹力纤维染色分析肺血管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率.结果 C,D,E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C及D组生存率高于E组(P<0.05);4周后,C,D,E组平均肺动脉压力较B组明显降低,肺动脉中膜肥厚、内膜增生较B组明显减轻,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率较B组明显升高(P均<0.05);C及D组右心室肥大指数较B组降低(P<0.05);E组动脉收缩压较B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中、小剂量法舒地尔可改善重度肺动脉高压大鼠的预后、逆转右心室肥厚及不同类型的肺血管病变.

    作者:李刚;朱耀斌;续玉林;刘爱军;李晓锋;王强;刘迎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感染途径及主要致病菌,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 865例患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8.02%,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38.72%),其次为血液、皮肤、黏膜、胃肠道等;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有上升趋势;早产、低体重儿,气管插管,应用抗生素及抗生素使用时间>7 d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3.29%,11.02%,28.91%,9.53%及16.68%;住院时间长者医院感染率增高.结论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针对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感染途径、致病菌特点,加强监测,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张亭;张君平;王晓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与经导引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行急诊PCI治疗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患者52例,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和替罗非班组各26例.维拉帕米组将微导管置入靶血管远端,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替罗非班组直接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比较2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TIMI 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达到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3级的百分率,出现无复流现象至首次注射药物时间,血流恢复至TIMI 3级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至TMPG 3级时间,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手术结束时维拉帕米组心肌组织灌注恢复至TMPG 3级百分率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2组冠状动脉恢复TIMI 3级血流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拉帕米组出现无复流现象至首次注射药物所需时间较替罗非班组长(P<0.05),冠状动脉恢复TIMI 3级血流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 3级时间较替罗非班组短(P<0.05),2组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置入微导管于远端血管注射维拉帕米逆转无复流现象优于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

    作者:赵鹏;姜铁民;李玉明;赵季红;陈少伯;刘军翔;朱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变应性哮喘患者过敏原特异性抗体检测与分析

    目的 分析变应性哮喘患者过敏原特异性抗体谱,以指导临床诊断及脱敏治疗.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174例变应性哮喘患者(哮喘组)、141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抗体,比较2组检测结果,分析特异性抗体阳性与变应性哮喘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多种过敏原特异性IgE,IgM,IgG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12种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是变应性哮喘的危险因素(OR>2),其中危险度较高的前3种过敏原依次为淡水鱼(OR=13.32)、春季花粉(OR=7.36)、蒿草花粉(OR=7.15);13种过敏原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和11种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可作为变应性哮喘的危险因素(OR>2).结论 淡水鱼等多种过敏原是变应性哮喘发病危险因素.

    作者:刘晶;邹晓岩;尹金植;徐伟;闫冰迪;马忠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中作用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质量分数1%利多卡因20 mL+质量分数1‰肾上腺素0.6 mL进行麻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质量分数0.375%罗哌卡因粉针75 mg.比较2组麻醉前、切皮前及手术结束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手术结束即刻VAS评分.结果 2组切皮前心率、平均动脉压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各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结束时VAS评分(1.23±1.52)分较对照组(3.53±2.53)分低(P<0.01).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于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安全可靠.

    作者:赵海源;张宁;殷玲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雷莫司琼对全甲状腺切除术后女性患者恶心及呕吐的预防作用

    目的 观察雷莫司琼对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女性患者术后恶心及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 130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雷莫司琼组各65例,2组均采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预计手术结束前20 min,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雷莫司琼组静脉注射雷莫司琼0.3 mg.观察2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雷莫司琼组术后6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6~24 h,>24~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莫司琼组术后各时间点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莫司琼可降低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下女性患者全甲状腺切除术后恶心及呕吐发生率,术后6h内作用较明显.

    作者:李兰;王秀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节律的影响.方法 对7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冠状动脉血栓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其中38例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PCI介入术(急诊介入组),41例行择期PCI介入术(择期介入组);观察2组术后2周及1 a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术后2周及1 a择期介入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急诊介入组(x2=12.012,P<0.05;x2 =11.737,P<0.05).结论 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冠状动脉血栓安全、有效,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作者:张庆成;张向峰;汪承炜;潘桂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他汀类药物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286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68例为治疗组,未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218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结果 治疗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后(1.23±1.11)mg/L较治疗前(1.58±1.49)mg/L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1.93±1.22)mg/L与治疗后(2.10±1.77)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30.60±24.50)u/kg明显低于对照组(47.30±31.20) u/kg(P<0.05),且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2.82±1.73)低于对照组(4.5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s-CRP、透析时间、血清铁蛋白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并减少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

    作者:朱晗玉;张冬;洪权;耿文佳;刘沫言;陈香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心源性晕厥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心源性晕厥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心源性晕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心律失常性晕厥47例(87.0%),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房室传导阻滞9例,心房颤动伴长间歇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1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1例,洋地黄中毒1例;器质性心脏病7例(13.0%),包括冠心病心肌缺血4例,主动脉瓣狭窄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经治疗44例(81.5%)未再发生晕厥.结论 心源性晕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及时合理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冯振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低场强MRI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低场强MRI对软组织血管瘤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组织穿刺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血管瘤患者MRI影像资料.结果 MRI诊断软组织血管瘤13例,误诊为不典型性脂肪瘤、软组织纤维瘤各1例;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3例、呈高等混杂信号2例;T2WI呈较高信号6例,高信号9例;13例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分隔,5例增强扫描可见分块状强化.结论 软组织血管瘤在低场强MRI表现上有特征性,可为术前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李晓红;郭俊涛;孙林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院外人工流产致大出血者拒绝保守治疗,行子宫切除术;另5例B超检查确诊,其中2例行局部病灶切除术,保留生育功能;3例给予甲氨喋呤全身及局部用药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诊断;甲氨喋呤全身及局部用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王玉婷;郭广林;郭红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发作性睡病误诊1例报道

    1 临床资料患儿,男,6岁,以“白昼睡眠增多,双下肢无力8个月”为主诉于2011年2月就诊.8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腹痛,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缓解后活动正常,每日发作2~3次,无意识丧失及四肢抽搐,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颞叶蛛网膜囊肿、透明膜囊肿,未明确诊断,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患儿仍每日发作,并逐渐出现精神差,睁眼无力,睡眠增多,走路无力,易跌倒等症状.7个月前患儿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持续约2 min后自行缓解,当日发作2次后再次至当地医院就诊,入院后未再发生四肢抽搐,但入院当日出现烦躁不安、打人、撕咬被褥等症状,住院第2天出现幻觉,恐惧不敢睡觉.

    作者:邹慧莉;陈国艳;杨婷;宿长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卵巢功能评估研究现状

    卵巢功能反映女性生殖与内分泌状况,建立一套有效的卵巢功能评估体系,可准确预测卵巢功能,反映女性生殖能力.对卵巢功能的预测指标主要包括年龄、内分泌激素、窦卵泡计数、药物激发试验、基因诊断等.本文对卵巢功能评估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梁琳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分为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阳性浸润者(A组)与单独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者(B组),均行术后颈部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比较2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A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7.78%)低于B组(78.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牛少雄;木拉提·沙特巴尔德;袁明;牛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薏苡仁酯对结肠癌SW48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薏苡仁酯对结肠癌SW48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结肠癌SW480细胞分为4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C,D组分别在培养基中给予5,10,20 mg/L薏苡仁酯处理.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4组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 作用24 h后,B,C,D组的抑制率分别为16.43%,22.51%,31.24%,呈剂量依赖关系,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24 h D组细胞G0~G1期比例较A组增高,S期细胞比例较A组降低(P<0.05);D组24,48 h凋亡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薏苡仁酯可在体外直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在结肠癌中药防治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保学明;卢建华;伍兆锋;张峻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3.0T高场强MRI在累及重要功能区脑肿瘤手术中价值

    目的 探讨3.0T高场强MRI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d,BOLD)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累及重要功能区脑肿瘤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累及重要功能区肿瘤患者30例,均于术前应用BOLD技术确定皮层区与肿瘤的空间关系,在检查中针对患者肿瘤存在位置制订双手相向运动任务或朗读任务.术中电刺激确定功能区皮层,应用神经导航系统结合DTI显示的纤维走行确定手术入路.对皮质激活图像数据进行评估,并分为功能组15例,常规组15例,比较2组手术后KPS评分.结果 30例患者双手相向运动任务或朗读任务BOLD检查皮层区均有激活,激活区域与皮质电刺激相对应;术后功能组KPS评分(83.67±5.21)分较常规组(81.73±6.79)分高(P<0.05).结论 术前BOLD-MRI检查可准确显示功能皮层区与肿瘤间关系,联合神经导航及DTI信息用于肿瘤切除术中,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黄婷婷;刘鹏飞;杨宏宽;李露露;傅常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