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强化血液灌流成功救治啶虫脒急性重度中毒1例报告

刘光晃;苏月南;黄锋;张奕威

关键词:血液灌流, 啶虫脒
摘要: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简称HP)是目前临床上急性中毒常用的血液净化技术。强化HP能够提高血液中毒物的清除效率,在救治有机磷、百草枯、吡虫啉等中毒已经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3]。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无特效解毒剂,重度中毒患者可迅速出现多器官损害危及生命[4]。现将1例啶虫脒急性重度中毒应用强化HP救治的经验总结如下。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饮食干预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饮食干预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比较,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饮食干预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患者的知识知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酮酸症中毒患者给予饮食管理和健康教育,可缩短患者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知识知晓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宁伶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AGR2、P53、GST-π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腺癌组织中AGR2、P53、GST‐π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胃腺癌和98例正常胃壁组织的病理切片进行 H 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切片中AGR2、P53、GST‐π的表达。结果:AGR2、P53、GST‐π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量又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AGR2、P53、GST‐π在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的胃腺癌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病理分期为Ⅲ~Ⅳ期者,P<0.05。结论:AGR2、P53、GST‐π的高水平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综合评估AGR2、P53、GST‐π有助于胃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以进行预防性的治疗措施。

    作者:孙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胎儿泌尿系异常的超声系统产前诊断和产后转归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系统产前诊断胎儿泌尿系异常的准确率及产后转归。方法:随机对我院产前B超检查的孕中晚期孕妇64例胎儿泌尿系异常情况及产后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系统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及转归。结果:胎儿泌尿系异常总发生率为0.53%(64/12000),均经引产或分娩后随访证实,其中肾积水26例,多囊性发育不良肾16例,巨膀胱6例,重复肾5例,异位肾4例,单或双侧肾缺如7例;产前超声诊断60例,准确率为93.75%(60/64),漏诊率为6.25%(其中异位肾2例,肾缺如2例),产后保留分娩31例,占48.44%,引产33例51.56%。结论:产前超声系统检查可较为准确判断胎儿泌尿系发育情况,对指导继续妊娠或引产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妙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原地区综合医院新生儿病区陪护人员的手卫生现状及干预措施

    目的:了解新生儿科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程度及执行现状,探讨新生儿病区陪护人员手卫生宣教的必要性。方法: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新生儿病区陪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及执行情况。结果: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5份,实际回收55份,回收率100%,知晓陪护在院期间能传播给患儿一些疾病的占15%,洗手能减少患儿的医院感染机会占75%,医院感染知晓率占10%。在喂哺前几乎不洗手占20%,接触患儿前几乎不洗手占69%,接触患儿体液后几乎不洗手占73%,直接接触医院内物表后几乎不洗手占73%。结论:应加强新生儿科陪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宣教工作,提高陪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成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56例多发伤早期抗休克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发伤患者早期抗休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多发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抗休克治疗经验及效果。结果:78例多发伤患者经早期抗休克治疗后,7例患者由于伤重休克恶化抢救无效死亡,71例患者血压持续回升至55~65mmHg(1mmHg=0.133kPa)以上,休克得到成功复苏;休克纠正后5d内12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其余67例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多发伤早期抗休克治疗总有效率为85.9%。结论:多发伤早期抗休克有效治疗,能控制失血过多、呼吸障碍等原因引起的休克病情进展;有利于休克复苏成功的顺利进行,提高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存活率。

    作者:冯日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和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方法:近3年来我院共接收了333例需要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从中随机抽取了84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并且统计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预防对策。结果:84例患者术后共发生了25例并发症,并发率为29.8%。其中有5例出血过多,5例皮瓣坏死,5例皮下积液,4例上肢淋巴水肿,6例神经损伤。结论:对患者进行改良根治手术后会并发一些其他疾病。只有在手术中认真操作,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才能减少乳腺癌改良术的并发症。

    作者:杨文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创自撑开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目的:分析微创自撑开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案,研究组采用微创自撑开钉内固定手术方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以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半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术后即刻和术后半年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自撑开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时间短、创伤小,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谌思;熊洋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独用及与中药合用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实效性探究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独用和米非司酮联合中药两种方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米非司酮药物治疗,观察患者子宫恢复情况,统计患者治愈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子宫恢复情况明显且良好,肿瘤缩小幅度大,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疾病疗效显著,治疗效果明显好于独用米非司酮药物组,且安全可靠性高,可大范围应用于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廖玉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综合疗法治疗上环后月经过多50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上环后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上环后月经过多门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消炎及止血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6%与8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但两组愈显率(82%与30%)比较,差异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上环后月经过多较单纯常规消炎及止血治疗疗效要好。

    作者:唐琴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米索前列醇在宫腔镜检查前的宫颈预处理中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米索前列醇在宫腔镜检查前的宫颈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宫腔镜检查的186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组(n=106)和对照组(n=80),米索前列醇组检查前2~12h阴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片400μg ,对照组检查前6~12h宫颈放置导尿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人流综合征(PAAS)发生率、疼痛情况及宫颈软化、扩张情况。结果:米索前列醇组 PAAS发生率1.9%明显低于对照组31.3%,米索前列醇组感觉疼痛者比例87.7%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米索前列醇组扩宫率为29.2%明显低于对照组扩宫率81.3%,米索前列醇组扩张宫颈所需时间平均(5.18±2.9)min短于对照组(11.8±8.2)min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宫腔镜检查前2~12h阴道后穹窿一次性置入米索前列醇400μg可有效软化宫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新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瘢痕子宫瘢痕妊娠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瘢痕妊娠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21例,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将其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21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术中出血量为(19.4±7.6)ml;血HCG水平值降至正常时间为(20.6±3.1)d;患者住院治疗天数为(10.1±1.2)d。结论:将子宫动脉栓塞方法应用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治疗中,其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并且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海凤;陈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予药物治疗同时并予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治疗,每组疗程均为28d ,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评分量表[1](HAMD)测定,经统计学处理后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治疗前 HAMD评分(28±0.43)分,治疗后(13±0.50)分。观察组治疗前HAMD评分(28±0.39)分,治疗后(4±0.46)分。两组治疗后 HAMD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有效率67%( P<0.01)。结论: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联合药物治疗能更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对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友根;余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疗养院老年心肌缺血室性早搏发生部位的心电图分析结果

    目的:分析疗养院老年心肌缺血室性早搏发生部位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我疗养院的老年室性早搏老人172例,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有93例,未合并心肌缺血的选取健康人群79例,观察分析心肌缺血患者和未合并心肌缺血的健康人群左心室室性早搏发生部位和右心室室性早搏发生部位。结果: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心尖部位以及前壁的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心肌缺血的健康人群(P<0.05);心肌缺血患者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合并心肌缺血的健康人群(P<0.05)。结论:心电图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估心肌缺血患者室性早搏的发作部位。

    作者:杨晶;陈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血脂检验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探讨血脂检查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验结果与30例正常人的血脂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T C )、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高于正常人群,其高密度脂蛋白(HDL)和 ApoA1/ApoB100比值低于正常人群。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检查血脂水平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成克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强化血液灌流成功救治啶虫脒急性重度中毒1例报告

    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 ,简称HP)是目前临床上急性中毒常用的血液净化技术。强化HP能够提高血液中毒物的清除效率,在救治有机磷、百草枯、吡虫啉等中毒已经取得较好临床效果[1~3]。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无特效解毒剂,重度中毒患者可迅速出现多器官损害危及生命[4]。现将1例啶虫脒急性重度中毒应用强化HP救治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刘光晃;苏月南;黄锋;张奕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对口服药的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及健康指导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对口服药物的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86例糖尿病口服降糖治疗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患者对口服降糖药物用药原理、用药时间、注意事项等不了解,有待糖尿病专科医护人员正确指导、教育。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方法需求有多样性,在住院期间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护士与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受到青睐。结论:护士对住院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时,要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内容及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

    作者:周付华;王雪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视黄醇结合蛋白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足的关系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糖尿病足(DF)的关系。方法:选取单纯2型糖尿病(T2DM )患者51例(DM组),T2DM合并DF患者72例(DF组),门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收集基本临床资料,检测RBP4、hsCRP、FBG、HbA1c、UA、Cr、HOMA‐IR、WBC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F组的HbA1c、UA、Cr、HOMA‐IR、WBC、血清 RBP4和 hsCRP水平均高于 DM 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F组相关性分析示UA、Cr、年龄、BMI、HOMA‐IR、WBC、hsCRP与血清RBP4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sCRP(r=0.453,P<0.01)、HbA1c(r=0.551,P<0.01)、RBP4(r=0.362,P<0.01)是DF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RBP4、hsCRP与DF的发生发展有一定联系,是DF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艳;罗娜;冯尚勇;佘敦敏;陈晖;朱妍;张真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85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病历,分析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结果:85例患者共透析8620次,其中低血压27例,发生次数为389次。结论:高低钠梯度透析、正确服用降压药、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血液透析膜和防止有效血容量骤减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

    目的:针对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本文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抑郁症治疗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抑郁症程度采用抑郁症量表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的抑郁量表总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治疗中,动力取向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率。所以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治疗中,动力取向治疗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可以推广使用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杜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止血带使用时机选择对失血量及患肢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分析止血带使用时机选择对失血量及患肢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减少骨科手术的再灌注损伤提供主要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经我院骨科诊断并进行手术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作为分析对象,分为对照组A和对照组B ,各43例。对照组A应用传统的方法,在术前止血带技术条件下,手术开始前即使用止血带。对照组B在术中止血带技术条件下,手术切开浅表组织并止血后使用止血带。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造成总失血量、血浆丙二醛浓度及术后康复情况,并比较。结果:对照组B总失血量略高于对照组A,血浆丙二醛浓度及术后康复比率均优于对照组A。 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止血带技术和术中止血带技术在失血量、再灌注损伤及预后方面各有优势,可以根据手术特点选用合适止血带技术。

    作者:潘琼华;颜宗繁;李富文;岑琴;唐会莲;李文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