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痫前期麻醉及液体管理的临床分析

黄莉莉;黄惠莹

关键词:子痫前期, 麻醉, 液体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子痫前期的不同麻醉方法及液体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特征确定不同麻醉方式,分析各种麻醉方法的优势,并对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方法进行阐述。结果:三种方法都是有效、安全的,腰硬膜联合麻醉起效较快,胎儿娩出时间相对较短(P<0.05),各组在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无太大差异(P>0.05)。结论:根据子痫前期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选择佳麻醉方案和适宜的液体管理方法,可降低患者妇婴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48例为治疗组,选择同期就诊的非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48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92%,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58%,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脑梗死的原因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要及早进行血糖的控制,采取降压、降脂的综合治疗措施,降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死率。

    作者:刘卫山;高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孕期补充爱乐维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补充爱乐维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3月来我院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240例,其中80例孕妇于孕中期给予复合维生素片(爱乐维),2片/d ,作为高剂量组;80例孕妇于孕中期给予复合维生素片(爱乐维),1片/d ,作为低剂量组;剩下的80例孕妇仅进行正常饮食,作为对照组,分别以三组产妇新生儿的体长、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剂量组巨大儿的出生率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低体重儿的出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P<0.05;三组产妇新生儿体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期补充维生素对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有着明显影响,合理使用复合维生素片对于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孙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吗啡硬膜外单次注射联合 PCIA 在混合痔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吗啡硬膜外单次注射联合PCIA在混合痔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混合痔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PCIA术后镇痛组(A组)和罗哌卡因+吗啡单次硬膜外注射联合PCIA术后镇痛组(B组),每组30例。手术的麻醉方式均采用腰硬联合一点法麻醉,平面控制在 T10。A组病人于手术结束时予0.2%罗哌卡因6ml硬膜外腔推注后,拔出硬膜外导管,接静脉镇痛泵行自控镇痛(PCIA )。B 组病人于手术结束时予0.2%罗哌卡因+吗啡2mg 共6ml硬膜外腔推注后,拔出硬膜外导管,接静脉镇痛泵行自控镇痛(PCIA )。镇痛泵泵注速度为2ml/h ,自控剂量为0.5ml ,锁定时间为15min。观察记录两组术后6、12、24、48h 的 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 VAS评分较B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为皮肤瘙痒0例,恶心呕吐2例,尿潴留1例,眩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B组为皮肤瘙痒2例,恶心呕吐1例,尿潴留2例,眩晕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吗啡硬膜外单次注射联合PCIA在混合痔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满意。

    作者:杨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康复医学临床带教方法体会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同时也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康复医学工作者需要知识面广,实践操作能力强。培养合格的康复医学人才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临床带教时需要制订合理的计划,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治疗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毛万姮;肖宛平;姚先彪;熊伟;杨全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9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方法:对90例诊断肺透明膜病1~3级的新生儿行PS联合NCPAP治疗,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6h血气分析的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呼吸、心率的变化。结果:85例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6h 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有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4.4%。5例治疗无效改用机械通气治疗。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 NCPAP用来治疗 HMD具有效果好、并发症少、无创伤等特点,减少了机械通气的使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邓爱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复杂性阑尾炎行黏膜下切除的优势

    目的:提高对复杂性阑尾炎行黏膜下切除术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65例复杂性阑尾炎行黏膜下切除术的优势并作相应的总结。结果:黏膜下切除使复杂阑尾操作由复杂变得简单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同单纯性阑尾炎。结论:复杂性阑尾炎行黏膜下阑尾切除术较传统手术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作者:王从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与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采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本次共选取80例异位妊娠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住院患者,随机分组就开腹治疗(对照组)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保留生育功能、患者痛苦小、美观度高的优点,显著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及远期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焕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溶媒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疼痛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溶媒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对减轻梅毒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将400例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做溶媒进行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实验组采用0.2%利多卡因注射液做溶媒进行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结果:采用0.2%利多卡因注射液做溶媒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疼痛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做溶媒进行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05)。结论:采用0.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为溶媒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可以减轻患者肌肉注射后疼痛,让患者易于接受治疗。

    作者:张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78例老年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及华法林对老年心房纤颤的治疗效果,为此病症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卫生院2010-2012年期间收治的78例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患者给予华法林进行治疗,对照组39例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监测患者用药后的1周、3周、5周、7周的PT值。结果:服用华法林的一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同治疗前进行比较,呈现出明显的延长趋势,服用阿司匹林组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也有延长,但是延长的效果不如华法林组明显。在随后1年的随访观察中,服用华法林的治疗组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低于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为4.1%。结论:华法林治疗老年心房纤颤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小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肝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价值

    目的:提高肝血管瘤(HCH)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对 HCH 的临床表现和X线平片、超声、CT、MRI、动脉造影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HC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X线平片检查意义不大,超声检查简单、易行、无创伤,属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诊断HCH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与检查技术密切相关,“两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HCH的必要检查手段,CT增强特征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与同层之腹主动脉一致;增强区域呈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5min)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再延迟1h后病灶又恢复到平扫时之低密度,这就是HCH特有的对比剂“快进慢出”表现,与肝癌的CT 增强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有CT征象相鉴别。MRI对HCH具有特殊诊断意义,T1弱信号,T2高强度信号,是鉴别肝癌的重要指征。动脉造影是肝血管瘤可靠诊断方法之一,呈现颇有特征的“早出晚归”征。同位素标记红细胞肝扫描对诊断血管瘤有高度特异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 )肝血流-血池显像方法对 HCH的诊断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诊断本病的佳方法。结论:HCH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影像学有典型表现者可以诊断,其中超声属首选,次选C T、M RI或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扫描,大部分得到确诊,肝血管造影常为术前了解或对诊断不明者作必要的补充。因此,影像学表现对HCH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升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喉罩在基层医院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麻醉中,由于下气道狭窄行支架管置入术时,应用喉罩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2002-2012年气管狭窄患者11例,其中9例为气管、支气管肿瘤,2例为气管切开术后狭窄,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2岁,ASAⅡ~III级。结果:使用喉罩在全麻下支架管置入术11例均获成功。结论:喉罩置入对患者的刺激小,管腔大能够有效通气,不妨碍支架管置入手术的操作。

    作者:罗鑫;文可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165例临床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双绒毛膜及单绒毛膜双胎的孕产妇和围产儿的临床结局。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9例双绒毛膜性双胎及76例单绒毛膜双胎孕产妇,对两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孕产妇一般情况比较,辅助受孕的双胎孕产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绒毛膜双胎组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生长不一致性、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绒毛膜双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性在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上两组比较无差异,而对预测双胎围生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尽早确定双胎绒毛膜性,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的监护及干预,是改善围生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刘艳;杜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效果和放射损伤情况,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选择39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均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有效率为94.9%,控制率为100%,1年后生存率为71.8%。其中死于局部复发者6例,未控1例,死于远处转移3例,其他原因死亡1例。不良反应:出现放射性食管炎3例,胃肠道反应2例,骨髓抑制1例,放射性皮炎2例,均为轻度,经对症处理痊愈,未影响正常的治疗。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不良反应较少,且近期疗效显著。

    作者:谢群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天津市西青区29019例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传统巴氏涂片在宫颈癌普查中的作用,TBS分级系统分类法报告对临床医生的指导意义,以及通过普查了解该地区宫颈癌的发病情况。方法:对2012年具有天津市西青区户籍的已婚育龄妇女(30~65岁)采取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采用传统巴氏涂片和 T BS分类法报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理结果分析。结果:全区共有29019例已婚育龄妇女参加普查,其中经临床检查为慢性子宫颈炎的有5274例,发病率为17.41%。经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异常者有165例,筛出率为5.69/万。结论:传统的宫颈刮片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作为固定人群一年一次进行普查的首选,采用TBS分类法报告对临床医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可忽视无症状宫颈光滑的人群,并积极做好随访管理工作。

    作者:王淑萍;杨振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眼后段磁性异物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眼后段磁性异物的临床体会。方法:分析我院近6年来共168例(168只眼)眼后段磁性异物的病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第一组:84例(84只眼)应用电磁铁自睫状体平坦部的巩膜切口取出异物;第二组:84例(84只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机在直视下自睫状体平坦部的巩膜切口取出异物。对术后视力、眼压、玻璃体增殖性病变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异物取出率进行评估。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术后视力:第一组0.2±0.45,第二组0.5±0.41;P<0.05两组有差异。术后眼压:第一组(17.0±8.56)mmHg ,第二组(15.0±7.89)mmHg ;P>0.05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玻璃体增殖性病变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第一组25例(29.76%),第二组5例(5.95%);P<0.01两组有显著差异。异物取出率:第一组2例未取出(97.62%),第二组1例未取出(98.81%);P>0.05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玻璃体切除机在直视下取出异物组在术后视力及减少术后主要并发症上明显优于应用电磁铁取出异物组;建议眼后段磁性异物应用玻璃体切除机在直视下手术取出。

    作者:刘宝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三联疗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对超敏C 反应蛋白和皮质醇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皮质醇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均予禁食水、补液或输血、留置胃管及止血等对症处理,其中对照组同时予以泮托拉唑静滴、云南白药口服,观察组予以三联疗法:泮托拉唑+云南白药+奥曲肽;2组均连续治疗3d ,并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清hs-CRP和皮质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Blatchford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7.08%,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6.27±1.05)d和(9.72±1.63)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皮质醇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疗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何建伟;夏小丽;王昌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项目化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影响的研究

    目的:了解项目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评价其实施的效果。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2011级护理专业二年级2个班,分为传统组和教改组,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分别实施传统教学和项目化教学。使用Weinstein等人编制的温斯坦(LASSI)量表,在该课程开课之前和结束之后分别进行调查。根据国际常模将被测学生学习策略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采用SPSS17.00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学生干预前后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比例普遍偏低,百分比等级在75%以上低的为干预前的12.41%、高为干预后的14.27%。传统组对学习策略干预无统计学意义(P>0.05);项目化教学对提高ATT、MOT、TMT、CON、INP、SMI、STA7个分量表的得分和学习策略等级的总体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目化教学对提高学生良好学习策略和减少不良学习策略的运用有帮助,LASSI量表可用于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

    作者:李君;贺褔香;刘斌;吴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产后出血的手术治疗有好几种,如:子宫压迫缝合术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系列新方法,包括B-L y nch缝合术、C ho缝合术、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动脉栓塞作为难治性产后出血的首选方法,已获得产科医师的认可;宫腔填塞可用于因宫缩乏力、前置胎盘或胎盘粘连所引起的产后出血。通过增加宫腔内压力压迫动静脉及扩张宫腔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而止血,宫腔填塞可暂时止血,等待机体发挥自身的凝血功能;对药物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盆腔静脉结扎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急症子宫切除术应用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异常、子宫破裂、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用。

    作者:许聪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门诊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及常见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中药注射剂应用基本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2月药房含中药注射处方509张,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要不合理用药情况为滴速控制不当、溶媒的选择不正确、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等方面。结论:应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刘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椎间融合结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结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68例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LIF组和TLIF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T L IF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 PL IF 组( P<0.05)。结论:由本文结果可知,椎间融合结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黄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