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娥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染色体变化及预后. 方法通过短期培养法对43例ANLL患儿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43例ANLL患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74 %(32/43),结构异常与白血病类型有特殊的对应关系;其中结构异常50 %,数目异常31 %,数目并结构异常19 %,核型异常率与性别无关(P>0.05);核型正常组及超二倍体组患儿缓解率高于核型异常组(P<0.01),核型正常、超二倍体t(15;17)易位者疗效较好,亚二倍体及t(8;21)易位者疗效较差.结论染色体分析对指导ANLL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蓓;李志刚;耿兰增;吴润辉;吴敏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婴肝)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IL-10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5例婴肝患儿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8、IL-10含量.结果婴肝患儿血清IL-8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肝功能损害严重者,血清IL-8水平升高更明显.而婴肝患儿血清IL-10含量仅较正常对照组轻度升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细胞因子在婴肝患儿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血清IL-8水平有明显升高,且与病情的程度有关;IL-10在婴肝患儿中含量变化不明显.
作者:梅红;黄静宁;彭罕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血管性头痛,其发作期剧烈头痛及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本文应用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谷彩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小儿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X线、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以提高对IBD诊断水平.方法对45例IBD患儿按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标准及WHO对克隆病(CD)推荐的6个诊断要点及采用Harvey和Bradshow标准进行临床、X线、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UC 38例,克隆病(CD)7例.IBD以男童发病为多,腹痛、发热、消瘦、贫血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UC组多出现腹泻、便血;腹部包块及肠外表现在CD组更常见;上消化道病变分布仅在CD出现,UC以全结肠受累为主.结论小儿IBD诊断需对临床、X线、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目前仍应以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确诊依据.
作者:苏颖;郑华;申芳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10岁.发热、咳嗽10 d入院.病后3~4 d全身出现红色斑片样皮疹,持续2~3 d消失;病后6 d双眼发红.用抗生素无效.体检:体温 38.2 ℃,热病容,无皮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作者:何奎华;边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脆性X综合征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降低的机制.方法通过基因封闭方法,建立Fra(X)细胞模型,研究cAMP代谢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腺苷酸环化酶(AC)及磷酸二酯酶(PDE)的活性变化.结果试验组AC的比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而PDE比活力则无显著改变(P=0.983).结论 Fra-(X)细胞内cAMP水平的降低可能与AC活性的抑制有关,而与PDE活性无明显关系.
作者:张传仓;姚英民;陈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测定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骨钙蛋白水平,了解患儿成骨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实验分四组:激素治疗前组、激素足量治疗组、激素减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测定4组血清骨钙蛋白含量.结果在应用泼尼松治疗前血清骨钙蛋白水平已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足量激素治疗后继续显著下降(P<0.001);而在激素减量治疗期间,血清骨钙蛋白水平渐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骨钙蛋白随尿排出体外,应用激素治疗后患儿成骨细胞功能受到显著抑制,导致血清骨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采取隔日应用激素维持治疗阶段对患儿的成骨细胞影响较小.
作者:戎赞华;王秀霞;窦志艳;张会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白血病是全身性疾病,各重要脏器均有浸润.血脑脊液屏障使多数药物未能在脑脊液(CSF)中达到有效浓度,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CNS)常成为疾病复发的根源.70年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发生率约 26 %~30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CNSL发生率约5 %~18 %.近年来采用放疗、化疗鞘注等方法使发生率降至5 %~10 %.
作者:柳彩凤;刘桂兰;陆爱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了解儿童铅吸收状况,本文对我县268名10个月~9岁儿童进行血铅调查分析,并对高血铅组采用中药制剂进行干预,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治国;芦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10岁6个月.因咳嗽2周、全身水肿1周入院.系孕2产1,足月顺产,否认窒息抢救史,2岁时在外院确诊大脑发育不良.查体:体温36.9 ℃,心率104次/min,呼吸18次/min,体重22 kg,血压110/60 mmHg.发育差,神清,疲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发绀,颌部可触及4~5粒黄豆至蚕豆大小淋巴结,活动,无触痛.
作者:陈美姬;詹国媛;刘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早在1959年Avery和Mead首次提出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是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原因,引起医学界关注,从此拉开研究外源性PS制剂治疗RDS的序幕,并尝试治疗RDS患儿,但未取得明显效果.直到1980年Fujiwara用从牛肺提取的PS(surfactant-TA)治疗早产儿RDS首次获得成功,至今已20余年,随访结果显示应用PS治疗RDS的不良反应少,故PS已经被列入新生儿RDS治疗的常规方案.随着对PS功能和状态的研究,使外源性PS替代疗法不仅在原发性PS缺乏中应用,而且在继发性PS缺乏的各种疾病中越来越占有地位.
作者:方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早期丰富环境干预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胎龄30~36周、出生体重1700~2450 g的10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丰富环境干预组(干预组)和普通环境干预组(对照组),生后即开始不同环境干预,观察对早产儿出生后2周内呼吸、心率、神经行为评分、吸吮能力、睡眠的影响及对大运动、精细运动发育过程、语言发育过程、2岁内脑性瘫痪(CP)发生率影响.结果干预组出生2周内呼吸、心率、睡眠较对照组平稳(P<0.01),吸吮能力较对照组强(P<0.01),神经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运动发育过程显著快于对照组, 2岁内C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早产儿应尽早开始早期丰富环境干预,以改善其预后.
作者:郭亚乐;袁宝莉;李瑞林;任利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本文对2001年2~12月我院住院的46例窒息新生儿及19例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儿做血清LDH、CK、HBDH、CK-MB定量测定,以探讨其对窒息新生儿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丹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2岁,因发热、咳嗽3 d入院.既往体健,足月顺产.半年前2次青霉素皮试均阳性.入院诊断支气管炎.给予头孢曲松1.0加入5 %葡萄糖液150 ml静滴,滴速约25滴/min.约0.5 min后患儿突然出现憋气,烦躁,面色发绀,神志不清,呼吸微弱,脉搏、血压及心率测不到,考虑为头孢曲松导致过敏性休克.
作者:唐光波;康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儿,男,第2胎第2产,胎龄35周.因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羊水I度污染,出生体重3250 g.Apgar评分(1 min)7分.生后哭声弱,呻吟2 h,吸氧无明显改善,以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湿肺、早产儿转儿科.查体:体温37 ℃,呼吸60次/min,脉搏140次/min,反应尚可,颜面轻度发绀,左下腹壁皮肤见一5 cm×5 cm的紫癜,双肺呼吸音低,心音可.腹略隆,肠鸣音弱,肌张力较差.予禁食水、吸氧,头孢曲松钠抗感染、纠酸及支持治疗后好转,排胎便2次,量少.
作者:陈世红;李云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小儿急性白血病及恶性肿瘤联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急性白血病或恶性肿瘤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者,给予G-CSF 1~2 μg/(kg*d),皮下注射(sc),共3~5 d.结果小剂量G-CSF短期内可使中性粒细胞升高,有效率达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G-CSF可有效缩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预防感染,且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大剂量化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胡波;娄亚莉;罗分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近3年来我科采用西咪替丁和叶酸联合治疗腹泻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倩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997年3月~2000年12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桡侧楔形截骨加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3例,随访21例,并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同类骨折20例比较,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孔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喉乳头状瘤是发生于喉部的良性肿瘤.小儿喉乳头状瘤往往生长迅速,复发率高,有时可导致呼吸道阻塞,需行气管切开,但易引起局部扩散.所以小儿喉乳头瘤的治疗对临床医师来说仍是一个棘手问题,1996~2000年我科应用Nd-YAG激光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袁园;刘长秀;李海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们通过对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与脑性瘫痪(脑瘫)的相关性调查分析,探讨围生期高危因素对脑瘫的影响,以减少脑瘫发病率.
作者:张爱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