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C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邵君飞;单立冬;惠国桢;王海秋;姚建社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诱导分化, 维生素C, 神经元样细胞
摘要:目的 观察维生素C对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作用及对其递质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用percoll液分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当第二或第三代细胞生长达到60%~70%融合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分别于不同时间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取诱导后的细胞作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取诱导后的诱导液作HPLC测定其中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 用不同浓度的维生索C可使骨髓基质细胞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细胞化学鉴定显示,诱导后的细胞表现为NSE阳性,GFAP阳性.HPLC测定结果显示,用维生素C诱导后,诱导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明显增多.结论 维生素C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并且可增加其中单胺类递质的释放.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钝伤的CT诊断(附4例报告)

    目的 探讨胰腺钝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4例胰腺钝伤的CT表现及其特点.结果 2例为胰腺离断CT表现为一条清楚分隔的低密度线,1例位于胰颈,1例位于胰尾,手术可见胰管断裂;弥漫性胰腺肿大1例,增强后强化不均匀;胰头局限性肿大1例;3例合并胰周积液,4例均合并邻近器官损伤.结论 CT评价胰腺钝伤是准确可靠的,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沈莉;饶圣祥;徐东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术中和术后自体血回收在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和术后自体血回收在全髋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全髋置换术68例,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术中和/或术后自体血回收.对照组:34例,自体血未回收.以术后HGB低于90g/L为输异体血指标,监测术前及术后HGB,观察术中失血、输血情况、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结果 实验组的异体血使用量和输血反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在术中出血和输血费用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术中和术后自体血回收是减少全髋置换术中输血及输血反应的有效方法.

    作者:陶然;王志伟;刘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药丹杞24味方治疗脂肪肝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目的 用中药治疗脂肪肝并为脂肪肝的治疗与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方法 采用丹杞24味方(含配方颗粒)治疗脂肪肝2 140例,并检测B超、血脂、血液流变学的指标观察其疗效.结果 通过对2 140例脂肪肝患者的疗效统计分析,临床有效率为95.14%,临床治愈率为81.03%;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丹杞24味方治疗脂肪肝有显著疗效,且安全、经济、实用.

    作者:王瑞兴;刘祥法;袁士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PIG-A基因在突变型K562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PIG-A cDNA转导至突变型K562细胞中,观察是否能够逆转K562细胞CD59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质粒pEBPIG-A中扩增PIG-A基因片断,BamH Ⅰ及xho Ⅰ双酶切后连接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C1相应位点.脂质体法转染PA317包装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感染突变型K562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感染前后CD59的表达情况.结果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包装细胞后,24~48 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G418筛选后,病毒滴度测定达(1.6±0.2)×105CFU/mL.感染K562细胞前后测定CD59的表达率分别为4.5%±0.7%及21.3%±0.3%(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PIG-A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突变型K562细胞后可以提高其CD59的表达.

    作者:李振宇;徐开林;邱婷婷;潘秀英;何徐彭;孙海英;李德鹏;鹿群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东菱克栓酶治疗血液病并高粘血症(或血栓病)20例分析

    目的 观察东菱克栓酶治疗血液病合并高粘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20例人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对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结果 60%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0%患者部分症状改善,东菱克栓酶使用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中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 东菱克栓酶能有效改善血液病高粘状态,能有效治疗血液病合并血栓并发症.

    作者:冉丹;孙汉英;陈淑萍;朱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2型糖尿病(T2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预示作用.方法 T2DM组6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根据LDL-C的高低将T2DM组分为LDL-C升高组(LDL-C>3.11mmol/L)和LDL-C正常组.结果 T2DM组hs-CRP12.15±5.17mg/L,正常对照组3.15±1.31mg/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LDL-C升高组hs-CRP15.74±8.69 mg/L,LDL-C正常组8.86±4.87 mg/L,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LDL-C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hs-CRP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hs-CRP水平与LDL-C呈正相关(r=0.54,P<0.05).结论 hs-CRP参与T2DM并发AS过程,T2DM时hs-CRP先于LDL-C出现异常,糖尿病性AS预测应采用hs-CRP与LDL-C联合检测.

    作者:马钧;石冬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法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法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股动脉PSA患者16例,在超声引导下穿刺PSA瘤腔并注射200IU凝血酶行封闭治疗,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24h和3~5d复查超声,并在注射凝血酶前及注射凝血酶后48h检测有关血液流变参数.结果 11例患者在瘤囊内注入200IU凝血酶后瘤腔即刻闭合,5例患者动脉与瘤腔通道血流明显减弱,在超声引起下压迫5~10 min闭合,治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24h及3~5 d后复查无复发.注射凝血酶前后血液流变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该法治疗PSA简便、安全、有效,且对机体血液流变特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罗晓丽;杨成明;王旭开;王红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细胞CD4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B细胞水平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水平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ITP组B细胞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B细胞及其表面CD40表达水平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TP的病理机制,为ITP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刘莱;钱毓晋;李莼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泼尼龙序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的 观察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及口服序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22例ITP应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后口服序贯治疗,对照组19例使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口服泼尼松,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总有效率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低值持续时间及血小板升高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输注单采血小板次数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AIgG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泼尼龙序贯治疗ITP见效快,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

    作者:程骁赪;李汉冲;张晓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评价导航技术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导航技术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对45例受检者分别进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后经处理获得左、右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根据图像进行冠状动脉主干评价与临床症状,ECG、DCG、UCG、DSA等检查结果相比较判断冠脉MR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结果 45例受检者冠脉MR图像中阳性18例、阴性27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27例中ECG、DCC提示冠心病15例,冠脉MR图像中阳性18例;其中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在冠脉MR2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其结果2例阴性、3例阳性,与冠脉MR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冠脉MR可作为冠心病无创性检查的一种手段,由于图像显示右冠状主干、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左同旋支近中段图像清楚,而远段图像欠佳尚不能代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方法,可作为冠心病辅助检查.

    作者:汤振源;李晓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维生素C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目的 观察维生素C对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作用及对其递质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用percoll液分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扩增.当第二或第三代细胞生长达到60%~70%融合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分别于不同时间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取诱导后的细胞作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取诱导后的诱导液作HPLC测定其中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 用不同浓度的维生索C可使骨髓基质细胞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细胞化学鉴定显示,诱导后的细胞表现为NSE阳性,GFAP阳性.HPLC测定结果显示,用维生素C诱导后,诱导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明显增多.结论 维生素C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并且可增加其中单胺类递质的释放.

    作者:邵君飞;单立冬;惠国桢;王海秋;姚建社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股骨颈骨折伴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伴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要点.方法 对54例股骨颈骨折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并发症防止及手术方式选择作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绝大多数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股骨颈骨折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年龄、骨折类型、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328例住院新生儿呕吐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方法 收集328例有呕吐症状的住院患儿病史进行分析.结果 内科性呕吐283例,占86.3%,其中以羊水吞咽综合症为致呕吐的主要疾病;外科性呕吐45例,占13.7%,其中多数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结论 内科疾病是新生儿呕吐的主要原因,但外科疾病若不及时明确和治疗后果严重,甚至可以危及患儿的生命,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预后好坏的关键.

    作者:姚海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食管支架姑息治疗食管贲门狭窄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食管支架在食管、贲门部狭窄中应用的临床资料,充分了解其适应症、置入技术、注意事项、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30例次食管、贲门狭窄患者行MTN型形状记忆钛镍合金食管支架治疗.男28例次,女2例次,年龄44~84岁.25例次在胃镜直视下放置支架,5例次在X线下放置.结果 30例次置入支架后吞咽困难消失,有效率100%,其中,27例次一次置入成功,一次成功率90%.结论 对于肿瘤引起的食管、贲门部狭窄所致的吞咽困难,放置金属支架是姑息疗法中常用、有效的方法.胃镜下及X线下两种置入法各有优缺点,可相互结合,扬长避短.

    作者:孙宏文;朱雄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对动脉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目的 探讨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内膜增厚的影响.方法 球囊导管损伤Wistar大鼠颈总动脉内皮,治疗组每日一次给予弹性蛋白酶抑制剂,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溶剂,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损伤10d时测定颈总动脉内膜细胞数及面积,用原位末段缺口标记法检测内膜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球囊损伤10d后,模型组颈总动脉内膜面积增厚,平滑肌细胞数增多,凋亡指数下降.治疗组较模型组,内膜面积及平滑肌细胞数减少,凋亡指数大幅上升.结论 弹性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损伤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的增厚.

    作者:徐楠;舒强;凌光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目的 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与疗效情况.方法 选择1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牙合)早期的安氏Ⅱ1分类错一畸形患者,年龄10~12岁,平均年龄11.2岁,每天24h配戴Twin-block矫治器10~12个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2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后,SNB角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下颌体和升支明显增加,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先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MRI和MRS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前列腺病变,其中前列腺癌(PCa)11例,前列腺增生(BPH)19例,对其MRI和MRS影像学表现进行了研究.MRI平扫观察前列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信号特点,MRS可观察枸橼酸盐(Cit)和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e)的波峰及化学位移,并测定(Cho+Cre).Cit值.结果 11例PCa在T2 WI图像上表现为外周带的信号减低,其中7例为单侧局灶性,4例为双侧弥漫性;19例BPH在T2 WI上均显示前列腺移行带和中央带的增大,其中13例表现为局灶性结节状高、低信号,6例表现为弥漫性体积增大,呈均匀低、等信号.MRS显示PCa的Cit峰明显下降,Cho峰升高,(Cho+Cre).Cit值降低,而BPH病灶各代谢物波峰变化不明显,两者间(Cho+Cre).Ci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常规MRI与MRS的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PCa和BP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正确率.

    作者:沈纪芳;沈海林;王晓慧;杜红娣;房志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脂多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MMP-9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目的 探讨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s,LPS)对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贴块法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细胞免疫化学检测MMP-9的蛋白表达及核因子NF-κB激活情况,原位分子杂交分析MMP-9mRNA表达.结果 LPS是MMP-9的强诱导物,可在蛋白及mRNA水平诱导MMP-9的表达,LPS对其诱导作用强度与LPS的浓度呈正相关.与正常组比较LPS刺激15min即有NF-κ B p65核转移,30min达高峰,1h后减弱.结论 LPS诱导平滑肌细胞MMP-9表达,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MMP-9表达升高可能与LPS激活NF-κB有关.MMP-9表达升高和NF-κB激活提示LP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路军;阮秋蓉;康苏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小板微颗粒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als,PMPs)数量的变化,研究其与P-选择素及血小板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颗粒、P-选择素.结果 ITP组PMP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MPs与P-选择素之间有正相关性,PMPs与血小板数量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血小板微颗粒数量的的变化对ITP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为ITP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陈郁钢;杨凤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测定138例冠心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ISI)、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与4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①冠心病组胰岛素、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ISI明显低于对照组.②将冠心病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水平组二个亚组,高尿酸血症组TG明显高于正常尿酸水平组,HDL-C明显低于正常尿酸水平组.③冠心病患者血尿酸与ISI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增高与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

    作者:仇玉臣;周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