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慢性病护理分析

肖敏

关键词:老年患者, 慢性病, 护理干预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已超过10%,成为老年型社会。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患者年龄逐年增加,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在8811万老年人口中有1000多万人患高血压;600多万人患心脏病;580万人受呼吸系统疾病的困扰;受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危害的老年人也都以百万计算。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91.7%,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做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科研课题。目前,我院提出护理工作人性化个性化,结合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病情需要,因人而异进行护理,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丹毒辅助LED红光治疗的护理体会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炎症。皮损好发于面部及小腿。以红肿疼痛为主要症状。我们将LED红光治疗法运用于治疗丹毒红肿疼痛,对于促进炎症的消退,水疱的吸收,疼痛减轻有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葛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民主建设”的深入开展与法律制度的完善,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护理纠纷也增加了,儿科护理是无疑是纠纷事故的高发科室。为有效减少在儿科护理中的风险要素,首先应明确风险的具体内容,结合儿童的特殊心理需求,在以往正确护理经验的指导下,深入分析可能的风险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作者:张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临洮县人群中脂肪肝与肥胖关系的分析

    目的探讨我县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趋势及与肥胖(超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来我院体检的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1500例,对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进行比较。结果脂肪肝的患病男女间有统计学差异(X2=19.89,P<0.01),40-49岁发病率明显高,脂肪肝组并肥胖(超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县应大力开展脂肪肝预防的健康教育,从而使人们意识到脂肪肝与肥胖(超重)有密切关系。

    作者:彭远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晚期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癌症已成为目前威胁全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把癌症晚期病人的护理提到了重点日程。癌症晚期病人身体衰弱,情绪悲观绝望,生的欲望会降低,死的欲望会增强,护士不仅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更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促使病人达到身心健康。逐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让病人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胡翠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8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抗感染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溴索7.5 mg加入10ml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2次/d。结果治疗组80例中显效5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显效率95%;对照组80例,显效31例,有效28例,无效21例,显效率73.75%。两组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好。

    作者:林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探讨心内科患者的安全管理策略。论文对患者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意外事故的防范、躯体合并症处理、院内感染的防控、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通过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特殊药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护理安全应急预案,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科技能培训,增强护理安全意识,掌握心内科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活习惯。有效规避了心内科护理安全的风险,降低了护理差错,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作者:朱彩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继发肺部感染的护理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继发肺部感染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继发肺部感染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且继发肺部感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0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护理,情况良好16例,占据53.33%,中残5例,占16.67%,重残2例,站6.67%,死亡23.33%。结论通过术前精心准备,抓住手术时机,观察术后病情,强化护理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王晓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

    目的分析临床针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入我院接受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25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则采用10%葡萄糖注射液激光辐射充氧(激光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患儿死亡率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5.2%,1例死亡,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2d;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52.2%,3例死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9d,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治疗,采用10%葡萄糖注射液激光辐射充氧(激光液)临床效果显著,辅以后期相应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死亡情况发生,推荐临床使用。

    作者:曾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初产妇的围产期心理干预及护理评价

    目的观察研究初产妇围产期心理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方法对169例符合产道分娩的初产妇,进行产前心理干预、各产程心理护理,产后心理护理,并进行问卷评价满意度和护理效果评价。结果本组169例,满意度调查:满意140例(82.84%),基本满意28例(16.56%),不满意1例(0.59%),总满意度99.41%;心理护理效果:显效136例(80.47%),有效31例(18.34%),无效2例(1.18%)。总有效率98.82%。满意度与心理护理效果呈正相关。结论加强心理护理,并取得产妇的高度满意、高度配合,可降低产道分娩的焦虑、恐惧和疼痛感。提高心理护理效果。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及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2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归类,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实施系统化的护理,使患者的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化、个性化的护理符合临床需要,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系统健康教育对痛风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社区系统健康教育对痛风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实施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指导,经一年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干预组在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血尿酸正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社区系统健康教育能提高痛风患者的防治水平。

    作者:姚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一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小细胞肺癌的误诊

    1病例资料患者系中年男性,于2012年2月份开始出现食欲不振,伴恶心,有时呕吐,腹胀,消瘦,体重下降15Kg,乏力,有时头晕头痛不适,无腹泻、里急后重,无发热、畏寒,在当地医院就诊,行电子胃镜示胃溃疡,电子结肠镜示直肠炎,电解质示血钠117mmol/L,血氯80mmol/L,血钾3.8mmol/L。给以制酸保护胃粘膜、抗炎、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对症治疗,住院1月余,胃溃疡好转,仍低钠低氯,伴头晕乏力,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来,精神不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查体:神志清,精神不振,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及,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入院后给予完善各项检查,癌胚抗原2.36ug/l,非小细胞癌胚抗原2.15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29.0ng/ml,行胸部螺旋 CT 考虑右肺下叶中心型肺癌,右肺下叶阻塞性炎症并膨胀不全,纵隔淋巴结转移,右侧胸腔积液,行支气管镜考虑右肺下叶中心型肺癌侵及中间段支气管,气管镜刷检找到癌细胞,为未分化小细胞型,取病理示小细胞癌,行颅脑核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董安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木僵的观察与护理

    多参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MECT)是一种利用短暂适量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短暂的意识丧失,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 MECT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兴奋躁动、抑郁症及木僵的疗效更好[1]。我病区于2013年6月采用MECT治疗1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木僵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彩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持续性质量改进在注射室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性质量改进在中心注射室的实施效果。方法通过对中心注射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持续性质量改进的方法进行护理服务的提高,对改善前后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后,在患者等待实时间、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巡视间隔、患者满意率的表现上,均优于改进前。结论持续性质量改进在中心注射室应用中,护理质量呈平稳上升趋势,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薛红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静脉留置针在输液中的应用技术和优势

    静脉输液应用临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以给药迅速,刺激性小,药物发挥快等优势,在挽救病人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对静脉输液中的渗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为危重患者的抢救开辟了静脉“绿色通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等优点,尤其是对长期静脉输液、血管穿刺困难者以及在抢救危重患者等方面,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

    作者:贺廷蓉;黄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382例外伤性鼻骨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鼻是面部突出的部位,容易受外力所伤,鼻骨骨折( Nasal Fracture)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外伤,约占耳鼻喉科外伤疾病50%。鼻骨骨折可影响面部的外形及鼻腔的通气功能。鼻骨骨折可单独发生,严重者可合并鼻中隔骨折、软骨脱位、上颌骨额突、鼻窦、眶壁、颅底等的外伤,导致相应部位结构及功能的异常。

    作者:王宝贵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42例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观察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06---2013.06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大出血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研究,将其随机性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给予动脉栓塞术对21例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髂内动脉结扎对21例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和平均手术时间等情况予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阴道平均出血的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远远小于对照组,并且止血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导管实施动脉栓塞术对难治性大出血进行治疗,可以迅速止血,并且安全有效,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可以保留子宫,同时不会产生严重性的并发症,在临床工作应予以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赵纪兰;张晓云;王德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鞍麻与局麻在肛肠疾病手术中的对比观察

    目的评价鞍麻在肛肠手术中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将257例肛肠病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157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用鞍麻,对照组用局部浸润麻醉。鞍麻药物用布比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药物用利多卡因,观察手术所用药量,一次给药麻醉维持时间、中毒和失败情况、手术时间、术中疼痛、术后尿渚留、创口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手术平均用药量为0.75%布比卡因15mg,一次给药麻醉维持时间3-5h,发生毒副反应0例,失败0例,平均手术时间30min,术中疼痛0例,术后尿潴留10例,平均创口愈合时间15±2.5d。对照组平均用药量为利多卡因350mg,一次给药麻醉维持时间0.6-1h,发生药物过量中毒4例,失败0例,平均手术时间45min,术中疼痛67例,术后尿渚留19例,平均创口愈合时间19±4.1d。结论鞍麻与局部浸润麻醉相比,麻醉用药量小、麻醉作用强、安全性大、毒副反应少,不影响创口愈合,适宜肛肠科经肛门入路的各类手术。

    作者:师文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和自行设计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60例老年高血压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观察组30例,常规护理同时给予睡眠障碍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护理。结果60例二级护理老年住院患者中有38例存在睡眠质量问题,PSQI总分(8.99±3.68)分,与国内常模(3.88±2.52)分比较,差异显著(P <0.01);影响睡眠的因素主要有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环境等三方面;两组患者干预前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睡眠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是患者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以及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睡眠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苗天爱;李群;王春芹;杜中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护理

    院前急救与转运是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挽救患者生命的责任,是急诊医疗服务的前沿,也是抢救患者过程中的重要的一环[1]。对于存在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人工气道,并给予机械通气是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关键的环节。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采用微电脑控制,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合院前急救和转运时使用。我院急救中心从2010年起为救护车配备了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对我院36例应用便携式呼吸机实施院前转运的危重患者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秀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