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征

陈道文;徐俊;狄晴;王凌玲;赵薛旭;刘文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 临床特征
摘要: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8例NM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复发型NMO 15例(83.3%),女性16例(88.9%),平均发病年龄36岁.所有患者双眼同时或先后出现视力减退,均有横贯性脊髓损害表现.MRI检查显示病灶位于颈髓4例、胸髓6例、颈、胸髓均受累5例,脊髓病灶长度≥3个椎体13例,出现脑部病灶6例.本组每例发病次数平均5次,遗留轻度功能残疾7例、中度功能残疾7例、重度功能残疾2例,死亡2例结论 NMO以复发型多见,女性多见,以双侧视神经受累及长节段脊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出现脑部病灶.NMO复发率高,预后较差.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石杉碱甲、尼莫地平及其联合治疗增龄相关记忆障碍的效果及其对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和血小板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石杉碱甲、尼莫地平及其联合治疗增龄相关记忆障碍(AAMI)的效果及其对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C)和血小板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 AAMI患者14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5例),石杉碱甲(双益平)组口服石杉碱甲100 μg 3/日,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30 mg 3/日;联合治疗组口服石杉碱甲100 μg 2/日及尼莫地平30 mg 3/日;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6 10 mg 3/日;各组均连服6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记忆功能[韦氏记忆量表(WMS)],血浆TAC和血小板游离钙浓度检测结果 治疗后,石杉碱甲组、尼莫地平组和联合治疗组WMS各项评分、血浆TAC水平及血小板钙离子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又明显高于石杉碱甲组和尼莫地平组(均P<0.05)结论 石杉碱甲、尼莫地平及其两者合用对AAMI有显著改善作用,以两者合用效果好;并且都能提高血浆TAC水平及血小板钙离子浓度.

    作者:丁素菊;倪耀辉;黎佳思;赵玫;柴长凤;张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的复发型Guillain-Barre综合征1例报告

    复发型Guillain-Barre 综合征(RGBS)临床少见,而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者国内更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王达鹏;方琪;倪健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帕金森病的嗅觉障碍

    嗅觉障碍可以是帕金森病(PD)早期而常见的症状.既往研究[1]表明,约70%~100%的PD患者有嗅觉障碍,其发生机制目前还存在争议,相关临床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

    作者:柯国秀;刘春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肌损害1例报告

    心肌损害是多发性肌炎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如及时治疗,预后较好.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杨晓玲;李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对多巴胺能细胞系SH-SY5Y损伤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多巴胺能细胞系SH-SY5Y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多巴胺能细胞系SH-SY5Y细胞分别加入HP上清蛋白(HP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PD组)和培养液(对照组),用噻唑蓝(MTT)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光光度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结果 HP组和PD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高浓度HP组细胞生存率明显低于中、低浓度HP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HP组和PD组细胞内ROS水平明显减少、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下降(均P<0.05)结论 HP分泌成分对多巴胺能细胞有与MPP+相似的损伤作用,氧化应激反应及线粒体功能受损可能是其导致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机制.

    作者:刘人恺;冯莉;肖波;罗晨;吴志国;龙莉莉;卢晓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散发性Alzheimer病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Alzheimer病(SAD)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AD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55例SAD患者和8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正常对照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正常对照组BDNF C270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χ2=0.167,P=0.682),SAD组基因型[C/C型52例(94.5%),C/T型3例(5.5%)]及等位基因频率(C 97.27%,T 2.73%)分布与正常对照组[C/C型74例(92.5%),C/T型6例(7.5%);C 96.25%,T 3.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SAD的发病无明显关系.

    作者:高广生;徐书雯;李东风;向邵通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反应及其对小细胞肺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PN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反应及其对小细胞肺癌(SCLC)细胞株 (H446)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7例PNS患者和6例SCLC患者PBMC加入白介素-2(IL-2)体外培养后,再分别与H446单独、混合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分析H446、总PBMC、CD4+、CD8+ T细胞增殖指数(即增殖后的细胞总数与增殖前的细胞总数的比值)及CD4+、CD8+、CD4+/CD8+比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PNS组与SCLC组PBMC单独培养与混合培养后H446、总PBMC、CD4+、CD8+ T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IL-2刺激后,PNS患者CD4+ T细胞比例[(76.54±3.96)%]较正常对照组[(51.75±17.3)%]显著升高(P<0.05)结论 PNS患者PBMC增殖反应以CD4+ T细胞为主,其对SCLC细胞没有抑制作用.

    作者:殷亮;张丽娜;李柏青;屈洪党;钱伟东;李强;陈齐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以脑梗死首发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发病形式多样,易于漏诊或误诊,现报告1例以脑梗死首发的CVST患者如下.

    作者:郑传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及存活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及存活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制模后24 h起,分别给予大鼠瘫痪侧(单侧)或双侧肢体电刺激治疗3 d、7 d、14 d和21 d.电刺激前、后各时间点用平衡木试验(BWT)检测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MAP-2和存活素的表达水平,并与脑梗死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比较结果 治疗第7 d起电刺激组大鼠瘫痪肢体的B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4 d起双侧电刺激组BWT评分明显高于单侧电刺激组(均P<0.05).治疗第7 d起,电刺激组梗死灶周围脑组织MA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14 d 起,双侧电刺激组MAP-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侧电刺激组(均P<0.05);治疗21 d时与假手术组MAP-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刺激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梗死灶周围脑组织存活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治疗7 d、14 d存活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达到高峰;而双侧电刺激组明显高于单侧电刺激组(均P<0.05);治疗21 d时,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存活素表达水平有下降,单侧、双侧电刺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治疗能促进脑梗死大鼠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能诱导脑梗死大鼠脑组织MAP-2、存活素的表达,双侧电刺激的效果优于单侧电刺激.

    作者:司志华;张秀清;唐吉友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对癫(疒间)大鼠脑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左乙拉西坦(LEV)和托吡酯(TPM)对癫(疒间)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海人酸1.5 μg(3 μl)注射至SD大鼠海马制作癫(疒间)模型(癫(疒间)组),对照组大鼠海马注射3 μl生理盐水(NS).将癫(疒间)组(18只)和对照组(15只)大鼠分别随机分为LEV、TPM和NS亚组(每亚组6只、5只),各亚组大鼠予相应药物(LEV 50 mg/kg、TPM 40 mg/kg、等体积NS)灌胃,每天1次,共30 d.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染色法检测大鼠颞叶、海马P-gp表达水平,采用Leica Qwin图像分析系统中平均整合灰度(MIB)值对P-gp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癫(疒间)各亚组大鼠颞叶和海马P-gp表达水平(MIB值)均显著高于其相应对照亚组(P<0.05-0.001);对照亚组中,LEV和TPM组与NS亚组间P-g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癫(疒间)组中,TPM亚组P-g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S亚组(1550.3±371.9 vs 1049.7±282.8,P=0.004);而LEV亚组与NS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5.1±340.3 vs 1049.7±282.8,P=0.172)结论 癫(疒间)发作可诱导大鼠脑P-gp高表达; TPM可诱导癫(疒间)大鼠脑P-gp表达,而LEV不诱导P-gp表达,这可能是LEV治疗部分难治性癫(疒间)患者有效的原因之一.TPM和LEV不增加正常大鼠脑P-gp表达.

    作者:狄晴;蒋颖;张颖冬;晏玉奎;徐俊;刘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白细胞、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WBC)、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3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MRI检查,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性质;检测脑梗死患者和31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颈动脉斑块)的WBC、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和Fib水平结果 26例(68.4%)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斑块,12例(31.6%)无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20例(52.6%),稳定斑块6例(15.8%).脑梗死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Fi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WBC和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其他各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WBC和LDL水平可能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血浆高Fib水平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沈丽华;柯开富;顾晓苏;吴二兵;陈翔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癫(疒间)患者事件相关电位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及其关系

    目的 探讨癫(疒间)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50例癫(疒间)患者进行ERP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水平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疒间)组ERP的N2、P3波潜伏期延长,P3波幅明显降低(均P<0.01),血浆NE、DA和5-HT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癫(疒间)组ERP的P3波潜伏期与血浆NE、DA和5-HT水平呈负相关(r=-0.33,r=-0.41,r=-0.46,均P<0.01),P3波幅与其呈正相关(r=0.32,r=0.39,r=0.48,均P<0.01)结论 癫(疒间)患者有ERP异常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并且ERP异常程度与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相关.

    作者:穆俊林;张宁;杨庆南;宋景贵;顾仁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对Alzheimer病大鼠海马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对Alzheimer病(AD)大鼠海马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侧脑室注射寡聚体形式的β淀粉样蛋白(Aβ)1-42制作AD大鼠模型;自术前1周至术后2周(手术当天暂停给药1次),厄贝沙坦干预组给予厄贝沙坦30 mg/(kg·d)灌胃,AD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Tau蛋白及其丝氨酸199/202位点、396位点磷酸化水平;分析软件测定Western blot图像条带光密度(OD)值.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结果 AD模型组Morris水迷宫试验逃避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长(均P<0.05),厄贝沙坦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间海马Tau蛋白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D模型组比较,厄贝沙坦干预组丝氨酸199/202和396位点磷酸化Tau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厄贝沙坦能减轻AD大鼠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作者:佟强;石静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诱发电位检测对意识障碍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昏迷患者,还是对于康复病房的植物状态(VS)、低意识状态(MCS)患者,诱发电位检查对其预后的判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慎军;吴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糖尿病对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其机制

    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重要结构.血-脑屏障损害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糖尿病所致血-脑屏障病理学改变、屏障功能损害、转运功能障碍和脑微血管紧密连接性质改变,是糖尿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余爱勇;赵玉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拉莫三嗪致皮疹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1例报告

    拉莫三嗪(LTG)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少见.现报告1例服用LTG致皮疹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如下.

    作者:崔向丽;赵燕;陈丽;刘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磁共振波谱分析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对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3.0 MR机对26例MHE患者进行扣带回和额叶的单体素点分辨自旋回波波谱序列扫描.计算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酐(Cr)、胆碱(Cho)、肌醇(mI)和谷氨酰胺复合物(Glx)的峰下面积,计算NAA/Cr、Cho/Cr、mI/Cr、Glx/Cr的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HE组扣带回和额叶的Cho/Cr、mI/Cr显著降低(P<0.01-0.001),Glx/Cr值显著升高(均P<0.005),NAA/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HE患者MRS检查显示扣带回和额叶Cho、mI水平降低,Glx水平升高,MRS对MHE的诊断有显著价值.

    作者:张勇;张金彪;李振芝;王鹏飞;孙海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附1家系报告)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RASIL)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1例中国蒙古族CARAS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调查结果 先证者父母为近亲表兄妹结婚,其兄是CARASIL患者,2例CARASIL患者发病年龄为25岁、23岁,临床表现为脑卒中样发作,进展性运动障碍和痴呆,(疒间)性发作,均有秃发、眼底动脉硬化等;无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广泛白质病变,伴多发梗死灶,可见双颞极O'Sullivan 征.颈椎MRI示多处椎间盘突出及显著退行性变.结论 CARASIL的临床特点为青年发病的脑卒中、脑动脉硬化症,伴脱发、颈椎、腰椎病.MRI显示多发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和椎间盘退行性变.

    作者:郑东明;徐菲菲;张辉;韩顺昌;毕国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神经节苷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 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体外扩增3代,加入GM1诱导分化.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分化后BMSCs的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逆转录PCR检测BMSCs神经生长因子(NGF) 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胎牛血清(FBS)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BMSCs比较结果 GM1诱导组BMSCs胞体变圆,突起增加,部分突起相互联结成网状,NSE阳性表达细胞为(29.47%±3.26)%,GFAP阳性表达细胞为(2.32±0.18)%,FBS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6.97±0.56)%和(10.6±0.75)%的细胞NSE表达阳性,(1.41±0.35)%和(1.21±0.35)%的细胞GFAP表达阳性.GM1诱导组NGF mRNA和BDNF mRNA水平显著高于FBS对照组(均P<0.01)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结论 GM1在体外能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刘艳;张颖冬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8例NM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复发型NMO 15例(83.3%),女性16例(88.9%),平均发病年龄36岁.所有患者双眼同时或先后出现视力减退,均有横贯性脊髓损害表现.MRI检查显示病灶位于颈髓4例、胸髓6例、颈、胸髓均受累5例,脊髓病灶长度≥3个椎体13例,出现脑部病灶6例.本组每例发病次数平均5次,遗留轻度功能残疾7例、中度功能残疾7例、重度功能残疾2例,死亡2例结论 NMO以复发型多见,女性多见,以双侧视神经受累及长节段脊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出现脑部病灶.NMO复发率高,预后较差.

    作者:陈道文;徐俊;狄晴;王凌玲;赵薛旭;刘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