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钙拮抗剂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作用

周瑞祥;刘昌勤;孙圣刚

关键词:脑缺血, 钙拮抗剂, 调控, Bcl-2和Bax基因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及尼莫地平预处理对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尼莫地平预处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其海马组织中Bcl-2和Bax mRNA.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均被诱导表达,Bcl-2表达量持续升高,而Bax表达量在脑缺血24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在脑缺血后6 h和24 h,经尼莫地平预处理7 d的大鼠,海马组织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未经预处理的大鼠明显上调,而Bax基因表达水平则较未经预处理的大鼠明显下调.结论钙拮抗剂尼莫地平能有效地调控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水平,为干预脑卒中后基因表达提供依据.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3年欧洲卒中促进会对急性脑卒中处理的建议

    2003年由欧洲卒中促进会决策委员会和撰写委员会代表欧洲卒中协会、欧洲神经病学会和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共同起草了急性脑卒中处理的建议,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首先,在确定建议的可靠性问题上根据循证医学观点分以下4级.

    作者:包仕尧;周旭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87例需手术治疗的PD患者按年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毁损电极粗细4项进行分组,探讨上述因素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二次手术近期疗效显著,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PVP)毁损术是应用多的术式;双侧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高(100%);55岁以上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70%)明显高于55岁以下的患者(12.66%)(P<0.05);二次手术间隔时间在半年以内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1.67%)高于间隔半年以上者(P<0.05);1.8 mm电极的治疗效果(98.01%)好于1.1 mm电极(96.61%),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却高于1.1 mm的电极,达28.48%(P<0.05).结论分期双侧PVP毁损术相对安全;分期一侧PVP加对侧Vim核毁损可减少并发症;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术中控制毁损灶大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次手术应以单靶点毁损为宜,时间间隔宜在半年以上.

    作者:郭效东;高国栋;李维新;李立宏;王学廉;张华;梁秦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正常青年人对图像、照片和汉字刺激诱发P300波的比较

    目的比较正常青年人对图像、照片和汉字3种不同刺激所诱发P300波的潜伏期(PL)和波幅(Amp)的差异.方法分别记录和比较32名正常青年人对图像、照片和汉字3种不同刺激诱发P300PL和Amp.结果汉字诱发P300PL与其他两种刺激诱发P300PL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3类刺激诱发P300Amp不存在差异.性别之间除照片刺激诱发P300PL无差异外,其他指标均存在差异(均P<0.05).结论不同视觉刺激诱发P300PL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大脑对其分析、加工、整合所需的时间有关.与受试者的性别也有一定关系.

    作者:夏志娟;赵向东;张美莲;周冰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uillain-Barre综合征伴脊髓损害3例报告

    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临床以脑神经、脊神经或二者混合性损害多见,而伴有脊髓损害者甚为少见,至今国内仅见6例报道(潘发先.四川医学,2000;迟兆富,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现将我院1991~1994年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太玉;刘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P300检测

    为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我们对32例患者进行了神经心理学测试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辛萍;于迎晨;董争鸣;侯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钙拮抗剂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及尼莫地平预处理对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尼莫地平预处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其海马组织中Bcl-2和Bax mRNA.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均被诱导表达,Bcl-2表达量持续升高,而Bax表达量在脑缺血24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在脑缺血后6 h和24 h,经尼莫地平预处理7 d的大鼠,海马组织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未经预处理的大鼠明显上调,而Bax基因表达水平则较未经预处理的大鼠明显下调.结论钙拮抗剂尼莫地平能有效地调控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水平,为干预脑卒中后基因表达提供依据.

    作者:周瑞祥;刘昌勤;孙圣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35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81.54%、(7.43±0.07)mm、(7.52±0.60)mm]与对照组[28.57%、(7.75±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多(78.23%),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4.52%),颈内动脉颅外段少(7.2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三酰甘油(TG)[(1.81±0.12)mmol/L]、餐后2 h血糖[(9.22±0.43)mmol/L]及纤维蛋白原[(3.18±0.0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9±0.09)mmol/L、(8.20±0.35)mmol/L、(2.64±0.14)mmol/L](均P<0.05);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r=0.34,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存在显著负相关(r=-0.2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部分脂质、血糖、纤维蛋白原等代谢异常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等指标进行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夏峰;李美英;曹勇军;苏建华;丁绍青;汤华萍;郑颖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创清除术救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微创清除术救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内科组(33例,采用控制血压治疗脑水肿等方法)和微创组(31例,采用微创清除术治疗).采用格拉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的近期(1个月)和远期(6个月)疗效.结果微创组近期优良率(58.1%)和远期良好以上率(73.9%)高于内科组(30.3%、46.2%),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微创组的近期死亡率(16.1%)明显低于内科组(54.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微创清除术疗效优于内科治疗.

    作者:陈润成;王合金;谭朝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积水183例临床分析

    脑积水可分为梗阻性和交通性两类[1].但其临床特征不尽相同.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83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阎炳苍;宋虎杰;钱从云;张永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尼膜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目的研究尼膜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插线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的大鼠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实验分尼膜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分再灌注6 h、12 h、24 h、48 h、72 h 5个时段,再灌注后立即分别腹腔注射尼膜同2 mg/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每12 h注射1次.用荧光法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段BBB通透性破坏的情况,TTC染色后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随时间延长,BBB通透性和梗死体积百分比逐渐增加,且BBB通透性的增加呈现两个高峰,分别为再灌注后12 h和48 h;尼膜同组BBB通透性及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增加BBB的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再灌注后给予尼膜同可加重这些病理变化.

    作者:任丽;孙善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相关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相关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脂血症相关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灯盏细辛组(34例):用灯盏细辛注射液30 ml+生理盐水(NS) 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复方丹参组(34例):用复方丹参20 ml+NS 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 d;治疗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等生化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14 d后,灯盏细辛组基本治愈率为64.71%明显高于复方丹参组的32.35%(P<0.01);治疗后灯盏细辛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而复方丹参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降低血脂及血黏度,对治疗高脂血症相关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巫顺秀;陈显光;李森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国家族性帕金森病的遗传和临床特点(附28个家族分析)

    目的研究家族性帕金森病(PD)的遗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近50多年以来国内报道的所有PD家系的资料,分析28个PD家族的起病年龄、遗传方式、临床表现等特点.结果家族性PD的发病年龄早于人群平均发病年龄,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同一家族的患者症状和体征大多相似,以震颤为主(60.7%),部分家族有早发的遗传特征.结论临床工作中应注重对PD患者Ⅰ、Ⅱ级亲属的询问和体检,以有利于家族性PD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陈玲;陈曦;黎锦如;李冰华;巢银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近端肌强直性肌病与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的鉴别

    近端肌强直性肌病(PROMM)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多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近端肌无力、肌痛、白内障和肌强直等,因其无胞嘧啶、胸腺嘧啶和鸟嘌呤(CTG)复制倍增异常,不同于营养不良性肌强直(DM).PROMM是一种良性疾病,几乎所有患者都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早期死亡十分罕见.目前欧美国家相继报道相关病例,而亚洲却无此方面报道.我们复习文献,整理出PROMM和DM两病的主要不同点,以利于二者的鉴别.

    作者:于强;芦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遗传性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HMDS)是一种少见的运动异常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在20岁前发病,发病比例男女相同,总的人群发病率未知.曾被命名为遗传性特发性肌阵挛、家族性肌阵挛、特发性家族性肌阵挛、良性特发性肌阵挛、乙醇反应性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等.Mahloudjhi 和 Pikielny 1967年首次提出此病诊断标准迄今已达36年之久,但人们对此病了解甚少.近10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继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现收集近年来相关的国外医学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曹立军;毕建忠;李大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TLV-1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瘫痪病的研究进展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是第1个被发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是HTLV-1相关性脊髓病(HAM)或热带痉挛性瘫痪病(TSP)的病原体.迄今为止,HAM/TS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近年来对HAM/TSP病所进行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概述.希望对HTLV-1病毒的认识及HAM/TSP的防治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肖颖秀;郑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特殊类型Wolfram综合征1例报告

    Wolfram综合征临床少见,国外至1987年仅报道102例,我国自1994年以来共报道9例,现将我们遇见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立平;王宪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央轴空病3例报告

    中央轴空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良性肌病.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葛亮;张进;肖波;李静;张宁;胡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麻痹性痴呆2例报告

    近10年随着性病在我国再度蔓延,以往罕见的神经梅毒时有出现,现就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麻痹性痴呆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穆军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C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TS)患者C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0例TS患者(TS组)C3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并与26例非TS患者(对照组)C3比较.结果 TS组C3异常率为3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P<0.05);TS组中,C3异常者的病前感染率、病程、病情与C3正常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后C3值恢复,治疗前后比较C3变化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TS患者C3异常与病前感染、病程和病情有明显的关系;常规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C3的恢复同步.

    作者:谢小玲;彭旭;袁鹰;伍大华;罗建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溶栓合剂超早期颈内动脉溶栓的病理学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溶栓合剂的超早期颈内动脉溶栓疗效.方法采用改进的微栓子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缺血后3 h颈内动脉逆向插管溶栓治疗.将模型鼠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尿激酶治疗组、C组为溶栓合剂治疗组),分别在缺血后2 h、溶栓后2.5 h和23.5 h评定神经功能,溶栓后24 h取脑制备HE染色光镜标本及透射电镜标本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1)A、B、C 3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两两相比,给药前无显著差异,给药后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A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A、B、C 3组的光镜病理学分级评分结果分别为(3.06±0.93)、(2.64±1.22)、(2.11±1.08),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A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透射电镜观察,A组病变重,B组其次,C组轻.结论溶栓合剂能够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减轻病理改变;尿激酶对神经功能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无显著意义.

    作者:芮德源;陈立杰;金永华;朱雨岚;梁庆成;刘芳;赵晓和;李国毅;郑雅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