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雀
目的:探讨应用共情护理对高危患儿家属开展心理干预的价值,以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方法:选取入住医院新生儿科的100名高危患儿家属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采取共情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早期干预的依从性和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早期干预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共情护理模式更好地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可以提高患儿对早期护理干预的依从性,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升整体医疗质量.
作者:黄夏莺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究护理活动评分表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1月在医院外科运用护理活动评分表对50名护理人员的护理量进行调整,另选取符合标准的100例外科患者.结果:外科患者201 7年11月、2017年12月、2018年1月的NAS分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其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功能障碍各病种间NAS分值存在差异,其中畸形NAS分值低,创伤NAS分值高,且创伤NAS分值较畸形、功能障碍的NAS分值有显著差异(P<0.05);进行护理班次调整后,2017年10月、2017年11月的白班与夜班NAS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运用护理活动评分表对外科不同病种护理工作量进行调查,可以精准掌握各病种所需护理工作量,进而为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供有效的调整依据.
作者:邵伟兰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究全面流程改造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成效.方法:自2017年1月起我们对骨科护理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对骨科病区进行全面流程改造,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流程,并实现各部门的无缝对接,管理制度策略也进行相应调整,从接诊、住院、抢救、记录4个方面对护理工作流程进行改造,以实施前的2016年情况作为对照,比较流程改造前后骨科护理质量;问卷调查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后骨科环境管理、服务态度、宣教告知、护理技术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总体护理满意度达到98.14%,显著高于实施前的90.46% (P<0.05).结论:对骨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改造,有利于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改善患者满意度.
作者:钟丽红;卢玫瑰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互动护理模式在康复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互动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自我护理能力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自我护理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将互动护理模式应用于康复科,有助于提高康复科患者的康复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应燕妹;王庆丰;姜波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精神科危险品管理的漏洞及不足,探讨相关改进措施,为优化精神科危险品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2012~2017年医院精神科因危险品管理疏漏导致的1 21例危险事件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特征,探讨 相关改进措施.结果:①危险品管理疏漏导致的危险事件种类主要有金属锐器相关危险事件,绳索、铁丝相关危险事件,玻璃碎片相关危险事件,烟火器具相关危险事件,固定设施相关危险事件,化学制剂相关危险事件等8类.②6年间,危险事件发生率逐年升高.③危险品管理疏漏多涉及初级及以下护士、医生、护工、保洁员和保安.④危险事件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在15~25岁和45~55岁;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危险事件发生率逐渐减少;⑤危险事件涉及的原发病前三位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和情感障碍.结论:精神科危险品管理的漏洞原因多样,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是减少精神科危险品管理漏洞、降低相关危险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巧雀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析质量追溯系统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医院实施质量追溯系统前消毒供应室职工作为对照组(14例),2016年9月~2017年8月在医院实施质量追溯系统后消毒供应室职工作为观察组(1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监测与质量控制,观察组利用质量追溯系统,利用二维码,进行信息化监测和管理,比较两组质量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基本工作情况、工作效率和综合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质量追溯系统在消毒供应室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工作效率,记录准确性,无菌物品安全性效果显著.
作者:胡晓华;蒋丽迁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内科护理管理应用追踪方法学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6年1月起开始在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追踪方法学管理方法,建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不良事件进行追踪及危险评估,比较该方法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后管理型评价合格率、执行型评价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内科护理管理中使用追踪方法学管理,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还可提升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执行力.
作者:徐峥峥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究儿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构建对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构建、完善儿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包括分诊护士的选拔、工作职责规划、分诊用具调整、分诊流程优化、分诊管理标准等多项内容,构建一套完整的预检分诊体系,自2017年1月起开始实施,研究时间为1年,以201 6年工作情况为对照,比较不同时期儿童急诊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失误率,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在构建儿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后,儿童急诊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失误率均显著降低(P<0.05);2017年儿童急诊家属满意度为98.17%,显著高于2016年的90.53%(P<0.05).结论:构建并完善儿童急诊预检分诊系统,能够大大减少分诊、转诊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价.
作者:颜文娟;蔡小亚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外科实行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的效果,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医院普外科于2017年在护理管理中实行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对护理不良事件采取非惩罚的处理原则,鼓励护士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对收集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后医院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主动上报率,统计实施前后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护士的主动上报率提高,外科的整体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也显著提高.结论: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便于管理者实时了解护理管理缺陷,对提高护理质量和保证患者安全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程玉琴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交接班流程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4~7月神经外科采用规范化交接班流程,比较实施前后意外事故发生率,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实施规范化交接班流程后,意外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医护人员的满意率显著提高.结论:神经外科护理管理采用规范化交接班流程,能够有效降低交接班过程患者突发意外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效率,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叶雪梅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根据在转运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每组患者各50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处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处理,对两组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死亡情况、意外情况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并调查患者的满意率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接收科室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诊为重患者来说,其转运过程需要较为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其能够更好的降低转运死亡率,且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更低.
作者:缪琰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外科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2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患者住院期间跌倒风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防范对策,避免外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加速其康复.结果:92例外科住院患者中,其跌倒发生者为12例,发生率为13.04%;跌倒发生因素主要为年龄大、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安全因素、病区环境、功能锻炼方法不恰当等.结论:外科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因素较多,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此需加强对外科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同时加强对病区环境的管理,指导患者合理锻炼和安全服药,积极处理其自身疾病,降低或避免跌倒的发生,保障其生命安全.
作者:陆燕女 刊期: 2018年第20期
安全有效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技术管理的责任主体,更突出了医院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在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政策背景、技术梳理、管理措施及监管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关注患者安全,确保医院医疗质量安全.
作者:蔡森菲;季聪华 刊期: 2018年第20期
口腔科门诊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和治疗感染,包括口腔感染与颌面部感染.常见的病菌包括口腔正常菌群和白色念珠菌、厌氧菌、草绿色链球菌等致病菌混合感染.临床多以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为主.文章结合医院实际和有关文献分析,从口腔门诊抗菌药物种类、方式、方法入手,对口腔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管理对策,期望能够给口腔科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黄晨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8例患者为2016~2017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研究对象,从而对其在消化内科中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根据研究来避免消化内科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结果:选取2016~2017年的108例患者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一共有83例,其中2016年不合理用药的患者人数一共有39例,2017年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患者有44例,在这些患者中,其不合理用药常见类型有32例,为药物用量过大,占38.5%,有21例为重复用药,占25.3%.有13例为联合用药不合理,占15.6%,有16例患者为药物连用导致出现毒副作用,占19.2%.结论:用药合理性是消化内科治疗一切疾病的方案和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所以在消化内科的治疗和检查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作者:操金红;刘俊;叶玲玲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作者医院重症监护室的200例患者,根据护理管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ICNSS)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住院费用、护理质控得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护理人员管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护理质控得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护理人员对管理满意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用于ICU护理中能改善护理资源配置,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率和护理人员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
作者:周旭建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排队管理在门诊心电图室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门诊心电图室2016~2017年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的60例为对照组,201 7年的6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门诊管理,观察组加行排队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人均等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排队管理用于门诊心电图室管理效果显著,能够减少等候时间,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朱素芳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究负性情绪整合评估表的构建对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2017年,针对老年科在职护士的心理问题,在主观幸福感问卷(GWB)及压力应对问卷基础上整合并构建负性情绪整合评估表,共设置疲乏、担忧、紧张、悲观、退避、自责、幻想、过度控制8个项目,采用德尔菲法进行3轮征询,对各项目分值权重进行调整,终完成评估表的制定,并于2016年12月起在老年科尝试应用,针对当次调查结果对护理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并在2017年1 2月份再次进行调查,比较两次调查结果,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不同时期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负性情绪整合评估表的两次调查结果有明显差异,二次调查结果中护士的疲乏、紧张、悲观、退避、幻想评分显著低于首次调查(P<0.05);二次调查护士及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均显著高于首次调查(P<0.05).结论:构建负性情绪整合评估表有利于管理层及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况,为管理制度的调整提供依据,在减轻护士心理负担的同时也提升了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王晓芒;卓喜乐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产房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因素并针对性提出预防产房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分析医院产房存在医院感染风险隐患的环节,提出相应的预防改善措施.结果:产房在医院感染预防和管理方面尚存在缺陷,如在产房区域布局及设施配置、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知识培训及管理制度的落实、消毒隔离与无菌操作、手卫生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医院感染的隐患.结论:产房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区域,需加大医院感染监控及管理力度,强化医护人员对院感防控意识,产房布局应科学合理,做好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等全方位、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邹仙玲;周金英;施锦金 刊期: 2018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的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6年3~6月医院手术室的31名护理人员和收治的116例急救患者为实施前研究对象,2016年7~10月医院手术室的31名护理人员和收治的116例急救患者为实施后研究对象.实施前采取常规护理,未实施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培训措施,实施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培训措施,统计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急救中护士操作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的急救理论、仪器操作及综合能力考核平均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护士操作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采取措施对手术室护士进行急救能力培训,能够显著提升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和护理质量,减少急救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徐英英;蔡亚娜;张彩霞 刊期: 201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