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
血凝仪在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监测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所用试剂对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就关系到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我们用国产试剂在CA-50血凝仪上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发现对患有严重肝脏疾病和口服抗凝药后病人的血浆经常发生不凝固现象,再用进口试剂测定,就很少出现不凝固现象。……
作者:吴远良;余水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护士在整个急诊过程中扮演与病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的重要角色。因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达到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为病人服务。……
作者:刘清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取1个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吊瓶(500ml),剪去输液管(靠近输液瓶底留3寸长输液管),打1个死结。当病人有尿意时,分开病人双腿将其扣于会阴部,贴紧皮肤,尿液将流至瓶中。对于中、轻症患者可自行放置该种简易便器,对于重症患者可由护士或家属协助。该方法经济适用,材资来源广;……
作者:张雪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以来经CT证实的5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资料,探讨其与围产因素之间关系,分析如下。
作者:李娜;郝在军;李美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心梗合并症较多。心力衰竭可在起病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明显下降或不协调所致,我科自2000年1月~2001年1月共收治急性心梗病人69例,合并心衰者3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女性冠心病(CHD)的临床特点,以便提高诊断率。方法:将临床诊断为CHD的30例女性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女性CHD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绞痛分型、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对冠心病临床诊断的相符程度,以期降低女性冠心病的误诊率。结果:女性冠心病的临床误诊率较高,可达43.3%。结论:女性冠状动脉病变一般较轻,冠状动脉造影所见与临床符合率较低,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率特异性不高。
作者:王丽琴;王慕红;杨华志;计晓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前测定人发中钙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居多,极普法尚未见报道。但前法仪器昂贵,大多数基层还不具备条件,为了能广泛开展发钙的检测,本文在文献的基础上,作了发钙测定的实验探讨,并对温度影响提出了改进,拟定出发钙的示波极谱测定。……
作者:徐效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性,25岁,因患慢性荨麻疹,首次口服治疗量阿司咪唑片10mg,服药后约2h感到心悸、胸闷、气短。于2000年9月5日来本院就诊。平素身体健康。查体:T 36.3℃,R18次/min,BP 15/9 kPa,一般状况良好,口唇无发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口罗音,心率105次/min,心律不齐,无心杂音,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急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QT间期0.36s,频发型室性早搏。因病人首次服药后2h发生,初诊与阿司咪唑有关。……
作者:叶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方便护士临床操作、减轻劳动力,我科于1996年6月自行研制了抽吸药液盘,经过6年全院各科护理单元的使用,实践证明,效果满意,符合护理操作的需求,现介绍如下。……
作者:伊娜;赵红;王艳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或斑块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脑动脉硬化、玉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75名Ⅱ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IMT值,以颈总动脉后壁IMT平均值作为评定指标,并判定其有无脑动脉硬化及主动脉硬化。结果:颈动脉硬化(颈动脉IMT>1.0或有斑块)与主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利用B超这种无创、重复性好、准确的检查测量的IMT值或班块是一个行之有效、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评定指标,尤其在Ⅱ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海霞;阎朝丽;刘爱菊;王岩;赵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从2001年3~12月我科对100例湿疹、皮炎的患者,应用负离子冷喷、湿敷的方法,结合药物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100例。年龄13~50岁。男性38例,女性62例。均为门诊患者。急性湿疹25例,慢性湿疹17例,接触性皮炎32例,药物过敏性皮炎16例,脂溢性皮炎10例。临床表现急性湿疹开始皮疹增多,瘙痒剧烈。病因较为复杂,易于复发,严重者可……
作者:樊凤玲;薛翠芬;莎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28岁。1年来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偶带血丝。伴低烧,乏力,消瘦,夜间盗汗。既往有结核病史。查体检查:体温37.6℃,消瘦面容,颈部淋巴结肿大,听诊心脏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RBC 3.7×10(12)/L,WBC 4.8×10g/L,其中N 68%,L 32%,ESR 70mm/h。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痰中未发现抗酸杆菌,痰癌细胞检查阴性。……
作者:郑鑫;杜亚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了降低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肾移植术常规置放改良双J管的利弊。方法:根据临床需要,我们设定改良式J管的长度、型号、双尾尺寸,苏州市晶乐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①将普通长度双J管缩短至12cm,使两端猪尾变小;②行输尿管膀胱吻合前置放双J管;③膀胱内攀侧孔缝一道4号丝线长约20cm横行结扎;④术后早期拔出尿管,待丝线头排出后,沿尿道方向牵引丝线拔出该管。将1997年12月~2002年1月25例肾移植分A、B两组:A组为对照,放置外引流支架管,B组放置内引流改良双J管。从拔出时间,拔管前后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拔出尿管时间无区别,但拔引流管时间、拔输尿管支架管时间,B组明显较A组时间短;尿常规检查:拔出支架管前,红血球、白血球A组少于B组,但拔支架后,两组接近,尿培养A、B两组均为阴性。结论:①常规应用改良式双J管内引流效果优于支架管外引流组;②改良式双J管长度缩短避免了异体输尿管因保留过长而导致术后扭曲、狭窄及积水;③膀胱黏膜仅做一小切口留作吻合,防止了尿瘘的发生;④膀胱内攀缩短减少了膀胱黏膜刺激征和血尿的发生率;⑤膀胱内线尾经尿道排出后牵引丝线拔支架管,省去用膀胱镜拔管造成的痛苦;⑥手术后早期拔肾周引流管,减少了伤口感染的机会。
作者:罗功唐;刘致中;李建新;黄学宏;齐军;梁国力;岳长久;班彩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例1,男,6岁。颜面浮肿7d,尿少5d入院。多次抽搐,反复鼻衄、呕血,血压17.3~28/10.7~14.7kPa,尿蛋白卅,RBC满视野。Hb 85g/L。RBC 3.11×10(12)/L,血小板220×109/L,BUN 32.8~38.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5.9mmol/L,血钾6.3mmol/L,血钠130mmol/L,血氯94mmol/L,血钙2.1mmol/L,血磷2.5mmol/L,血镁1.6mmDl/L,血肌酐265μmol/L,血胆固醇4.7mmol/L,血沉8mm/1h,ASO 400U。B超双肾肿大。……
作者:牛国剑;张姝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寻找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生化标志物。方法:对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S100B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作初步探讨。结果:S100B蛋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含量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密切相关。结论:S100B蛋白已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韩晓芳;郭力军;方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严重的颈椎疾病,可引起四肢不全瘫。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方式,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我科自1990年5月~2001年5月进行32例手术,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臧亚华;马爱爱;闫美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常采用高位硬膜外麻醉,但由于手术范围较大,且为了减轻呼吸循环抑制,麻醉平面常嫌不足,往往需加用一定量的辅助药完成手术。临床上我们常选用氟氛合剂或氯胺酮与咪唑安定或异丙酚与咪唑安定作为辅助药,均取得了一定的麻醉效果。为了选择佳药物配伍,现将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陈艾芳;于建设;吴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自幼右侧睾丸较对侧大,近1年渐增大,伴下坠,不适感。近3d持续性疼痛,无发热,在当地医院曾以慢性睾丸炎治疗无效,发病后无消瘦,正常劳动。后来我院治疗。查体:一般状况好,右侧阴囊明显下垂、增大,睾丸大小约10cm×8cm×5cm,质地不均匀,压痛明显,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有明显沉重感。透光试验阴性。双侧腹股沟淋……
作者:海金;陈天荣;何智勇;尹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颈静脉球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此瘤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与限度。方法:报道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并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表现及其各种检查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颇多;其表现各具特点,尤其是高分辨率薄层CT及MR表现颇具特征性,能为此瘤术前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颈静脉球瘤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价值和限度,应恰当选择,合理应用,可取得理想的诊断结果,尤其是高分辨率薄层CT及MR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应作为术前常规和必需的检查项目。
作者:王永平;张涛;沙力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对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麻醉前、麻醉后3h、6h,联合检测cTnI。CK—MB和Mb。结果:cTnI的浓度在3次检测中均在正常范围;而CK—MB、Mb的浓度麻醉后3h、6h均超过了正常范围,与麻醉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麻醉与围手术期,cTnI诊断心肌损伤更准确、更具有特异性、更有助于避免CK—MB、Mb的假阳性。
作者:任志坚;马谭源;刘春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