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幼芬;马晓春
自1992年6月至1998年9月本院共收治肺癌120例,现将资料较完整的80例的X线征象,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关系及临床价值作一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患者中,男62例,女18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9个月。所有病例均经X线或CT提示肺癌,并经手术、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肿瘤学》分型标准[1],阴虚内热型26例,痰湿阻肺型24例,气血瘀滞型21例,肺肾两虚型9例。病理组织分类:鳞癌30例,腺癌30例,腺癌35例,未分化癌12例,支气管肺泡癌3例。
作者:贾桂娈;褚东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消痔灵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内痔或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对痔核有明显硬化萎缩作用,特别对内痔出血的止血效果显著,一般注射后24小时内即显效。笔者治疗千例内痔患者,体会如下。1 注射方法按照注射要求,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内痔,需分四步进行,即上自内痔以上的直肠上动脉区洞状静脉起始部,下至内痔的低部位,深达内痔区粘膜下层,浅为粘膜固有层,需在局麻或骶麻下进行。我们对住院病人按上述治疗,确可达萎缩内痔之目的,但对门诊病人该法似过于复杂。我们根据简便实用的原则,将消痔灵注射液与利多卡因配伍,在肛门镜下作直接注射,虽然内痔萎缩的程度逊于四步法,但同样能完善止血,部分混合痔也能内缩变小。
作者:吴厚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肛肠科自1999年采用长效局麻止痛剂——复方薄荷脑注射液用于肛肠病术后切口镇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90例,治疗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4~72岁,平均40岁。病程7天~40年,平均12年。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8岁,年均39岁。病程3天~35年,平均10年。两组病种与术式见表1。
作者:徐国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81年~1998年采用单肢悬吊牵引、栅栏式夹板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股骨干骨折9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6例,男54例,女42例。骨折类型:横断型45例,螺旋型34例,青枝型17例。骨折部位:股骨中上段18例,中段63例,中下段15例。致伤原因:车祸17例,坠落伤57例,产伤16例,病理性骨折6例,其中复合伤2例,伴有吸入型肺炎4例,硬肿症5例。
作者:王松克;林立;徐振;贺亚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自1993~1999年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6~63岁,平均43岁。全部符合1992年6月中华肾脏病学会黄山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作者:李强;陈娟;林国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儿科自1997年1月始应用日本国长野县埴科郡研制的米雅利桑爱儿A颗粒,治疗56例婴幼儿腹泻,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来自我院1997年8月~10月婴幼儿腹泻患儿(5例明确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除外),诊断依据及病程分类参照1992年10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均为3岁以下,<6个月20例,~1岁28例,~3岁8例。腹泻病程:<3日20例,~7日22例,~14日5例,~2个月8例,>2个月1例。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47例(83.9%),迁延性腹泻8例,慢性腹泻1例。大便次数4~7次/日36例(64.2%),~10次/日18例(32.1%),>10次/日2例(3.7%)。大便性状以稀糊便为主27例(48.2%),水样便13例(23.2%),蛋花样便10例(17.9%),粘液便4例(7.1%),粘冻便2例(3.7%)。临床表现除腹泻外,发热18例(32.1%),呕吐20例(35.7%)。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示有白细胞和/或红细胞35例,其中WBC大于10只/HP 13例,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5例。
作者:吴静;樊慧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近两年来对该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简述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2例,其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61~80岁,平均67.8岁,血压21.3~26.7/12~16kPa。病程3~20年。
作者:胡红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2年以来,临安市建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较系统地进行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为了降低儿童死亡率,了解本市的儿童死亡原因,笔者将1992年~1999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 从1992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通过全市儿童保健网每月上报儿童死亡报告卡,由市妇幼保健院负责死亡报告的业务管理。为防遗漏,市妇幼保健院每年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一次死亡漏报调查,与当地防疫、乡政府、公安部门进行有关资料核实,并逐村逐户调查复核。1.2 方 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进行死因分类。将我市8年的儿童死亡资料分成0岁(其中含新生儿)与1~4岁两个组别,计算出死因顺位和各因素与儿童死亡的关系。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计算器,计算与其相关的相对数,死因顺位、死亡率等。
作者:沈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96年7月~1999年9月应用2%盐水清洁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菌痢68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36例均为同期住院患儿,男92例,女44例,年龄7个月~13岁,病程2~43小时,体温>40.0℃ 47例,伴呕吐19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0.0×109/L 58例,<10.0×109/L 23例,大便培养52例中阳性38例。菌株分型:福氏35例(92%),志贺氏2例(5%),宋内氏1例(3%)。随机分为治疗及对照两组,每组各6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及菌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邵祥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方法:糖尿病胃轻瘫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4周,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糖尿病胃轻瘫各症状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对上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上腹痛等症状的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较单用西药治疗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高明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从1993年开始应用小切口开槽式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7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7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岁,男20例,女7例。临床表现:全组病例均有腰部痛及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11例,3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需卧床2例,全组病例均有下肢感觉异常,拇伸肌、小腿三头肌肌力下降,股四头肌萎缩3例。部位及病理类型:L3~4、L4~5突出10例,L4~5、L5~S1突出14例,L3~4、L4~5、L5~S1突出3例,其中中央型3例,侧方型24例。病理类型:突出17例,脱出8例,游离2例。中央管狭窄5例,侧隐窝狭窄10例,其中伴神经根管狭窄3例。均采用小切口开槽式椎间盘摘除。
作者:杨益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7年以来,应用多术式联合治疗混合痔428例,与单一半开放切除缝合术比较观察,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428例,男319例,女109例,年龄21~76岁,平均43岁。病程3个月~44年。对照组309例,男217例,女92例,年龄19~78岁,平均42岁。病程5个月~48年。
作者:刘广;陈永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通过对66例各种类型便秘患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6例,男28例,女38例,年龄16~8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7天~50余年。长期滥用泻药38例,产后出现大便干结难解11例。患者表现大便干结如粟状,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或有排便不尽感,或无便意,大便数日不解。上述患者均经过粗纤维饮食、大量饮水、运动及麻仁丸、便塞停、果导等药物治疗收效不佳。直肠指检、排粪造影提示直肠前突伴粘膜松驰、脱垂30例,其中重度直肠前突8例,合并会阴下降等18例。结肠运输功能测定示结肠运输乏力32例,其中经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扩张、蠕动减少甚至消失,粘膜黑变11例。中医辨证:①脾虚伴肾阴亏32例。患者用泻药日久,泻药用量逐渐增大至无效,大便干结或烂溏,数日不解,无便意。舌苔白腻,舌尖红。②肾阴不足11例。大便干结如粟状,想解不易解出,经饮食调理无效。舌质红,少苔。③气血双亏11例。经产妇产后出现大便干结,大便费力。舌苔淡白。④脾虚中气下陷12例。大便不成形,日解数次,伴不尽感,不通畅,或想解大便努挣后仍不能解出。舌质淡胖有齿痕。
作者:陈斌;黄士明;孙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脑电地形图(BEAM)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对脑生物电信号作进一步分析处理,对脑电波作定量分析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就103例中风病探讨其辨证分型与脑电地形图之间的关系,并设正常组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3例中风患者均为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病人。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脑梗塞64例,脑出血39例。男69例,女34例,年龄36~85岁。正常对照组30例,为无神经系统病史及体征的健康者,且除外明显影响脑电活动的各项因素,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7~78岁。1.2 辨证分型 参考国内有关资料进行辨证分型,中脏腑23例,中经络80例。中脏腑均属闭证,风火上扰清窍型,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嗜睡,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痰声漉漉,肢体偏瘫,舌红或暗苔黄腻,脉弦滑。中经络又分:①风痰上扰型21例,证见口眼窝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痰声漉漉,舌红苔白腻或白厚微黄,脉弦滑。②肝阳上亢型29例,证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涩,面红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或细弦。③气虚血瘀型30例,证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麻木不利,语言不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嫩而暗或有瘀斑,脉沉细。
作者:裴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近代以该方化裁治疗胆囊炎、胰腺炎已屡有报道。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细菌性痢疾等胃肠疾病亦收到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1 胆汁返流性胃炎 王某,女,43岁,1998年5月6日初诊。患者因情志不遂于8个月前始感胃脘胀痛,纳食减少,口干口苦,经常吐出胆汁样的胃内容物,大便干结、2~3天1次。经服吗丁啉、雷尼替丁等治疗,病情未见改善。症见胃痛拒按,舌质尖边红,舌苔薄黄,脉弦滑。胃镜检查:胃粘膜黄染,幽门口有胆汁返流,胃粘膜组织学检查为浅表性胃炎。证属肝胆郁热,横逆犯胃。治宜疏肝利胆,通腑和胃,方选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黄芩、枳实、制半夏、白芍、青皮、陈皮、黑山栀各10g,大黄、丹皮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症状明显好转,守方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液色澄清,幽门口胆汁返流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作者:刘桂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消化道异物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但文献报道甚少,且多主张采用手术等方法治疗。现将笔者自1992年以来所遇的消化道异物85例诊治情况作一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5例,男81例,女4例,年龄9个月~72岁,平均年龄32.7岁。分别属食道、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结直肠、肛管内异物,其中金属类异物80例(包括铅钢丝、钢锯条、旅行剪刀、尖头镊子、图画钉、金戒指、市称钩等),非金属类4例(包括塑料牙刷2例,竹片1例,热水瓶塞1例),金属非金属制品1例(钢笔)。服金属类异物达4次以上3例,多1例为7次,2~3次5例,1次73例,数量不一,多一次性自服钢针(长5cm)达46枚,铝锐片20片之多。84例急诊24小时入院,1例肛管内异物2天后入院。临床上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作者:俞志强;朱军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属中医学“肛痈”、“脏毒”范畴。中医对其发病机理及辨证论治,早有精辟论述。随着现代医学的研究、发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诊治有了新的发展。该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以青壮年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56例,女12例,男44例,年龄15天~62岁,其中15天~12岁13例,13~19岁8例,20~40岁31例,41岁以上4例。病程1天2例,3~7天46例,10~20天7例,1.5年1例。低位脓肿52例,其中皮下脓肿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8例,低位肌间脓肿39例。高位肛提肌上脓肿4例,其中1例结核性高位肌间脓肿伴有肺结核。
作者:缪宗原;缪宗逸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治疗前均行输卵管造影或输卵管通液试验3次以上,证实为输卵管阻塞或积水,且婚后2年以上未孕,其它方面检查正常,配偶检查亦正常者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者。60例中原发不孕32例,继发不孕28例,年龄26~41岁,不孕时间2~10年。有盆腔炎或附件炎病史28例,人流刮宫史27例,结核病史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宫外孕史2例。
作者:韩丽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MG),近期有效率达95%。但远期疗效如何,文献报告极少。1994~1996年间,我们对62例中药治疗的MG病人进行了远期疗效的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2例中男25例,女37例,年龄14~52岁。病程0.5~17年。根据受累部位和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三型:眼型21例,全身型36例,延髓型5例。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5例。1.2 病例选择标准 ①经新斯的明及疲劳试验阳性。②未经治疗者或激素治疗停药3个月后复发者;已行放、化疗或胸腺摘除,处于肌无力危象者、伴有高血压者均不列入观察对象。③中药治疗总疗程至少1/2~1年,未坚持治疗者未列入;自中药治疗开始至少完成了2年随访,不足2年者未列入。
作者:梁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研制息热静口服液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佳,无副作用,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处 方 羚羊角40g,鲜鱼腥草3000g,制成1000ml口服液。1.2 制备工艺 取鱼腥草(新鲜)切段,加水,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蒸馏液,再重蒸馏,收集蒸馏液备用。取羚羊角粉碎成细粉,热压水解1.5小时,滤过,滤液浓缩,加入鱼腥草蒸馏液,加水至1000ml,滤过,灌装,灭菌,即得。1.3 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澄明液体,气微香,味淡。鉴别:①取本品适量,点于滤纸上,喷茚三酮试液,105℃加热数分钟,显淡紫色。②取本品10ml,用乙醚10ml振摇提取,取乙醚提取液挥干,残渣加新制香草醛硫酸试液3~4滴,即显紫色。检查:①pH值,应为5.0~6.5。②其他,应符合《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合剂项下的有关规定。
作者:徐善超;吴鸣;徐其平;石桂枝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