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超;李卉
目的 观察甘草酸二铵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大鼠给予天晴甘平灌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3h后实验组、对照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和脂多糖(LPS)制作急性肝衰竭模型,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和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分别于注射后6h和4h出现TUNEL阳性细胞,凋亡指数均于注射后12h达高峰,实验组为(5.23±0.28)%,对照组为(29.46 ±0.97)%,实验组的凋亡指数显著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TNF-α浓度均于注射后2h开始升高,且于注射后8h同步达高峰,实验组为(510.78 ±93.68) μg/L,对照组为(532.53±89.77) μg/L,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草酸二铵具有减轻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作用,这种作用并非是通过降低血清的TNF-α浓度而实现的.
作者:任志元;李德旭;金俊硕;李星;董玉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二氧化铈(CeO2)纳米颗粒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淋巴细胞/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Sham,n=8)、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L/R,n=8)、I/R+CeO2不同纳米粒径组(1~10、10~25、50 nm,n=24).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病理学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和I/R+CeO2不同纳米粒径组均出现明确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区域;I/R+ CeO2(10~25 nm)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轻,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I/R组(P<0.01);I/R+ CeO2不同纳米粒径组心肌细胞中bcl-2 mRNA表达水平较I/R组显著升高(P<0.01),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较I/R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CeO2纳米颗粒能够一定程度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其中10 ~25 nm CeO2纳米颗粒对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显著.抗凋亡机制可能与其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和下调促凋亡基因bax、Caspase-3的表达有关.
作者:朱方涛;法宪恩;吕瑞涛;黄真锋;余海彬;高勇;赵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我们报道1例颜面部外伤后异物误诊病例,系首诊医生为紧急止血缝合创口,忽略创口内异物残留可能性;再诊时医生问诊也不够详细且未及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异物材质影响成像、摄片时间等多方面原因所致,提示对类似病例应详细询问受伤时情况并认真检查伤口,尽量结合影像学诊断以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作者:秦海燕;邢云龙;张连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RNA结合蛋白38(RNPC1)基因过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BT474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慢病毒转染法,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其对BT474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CCK-8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6d时吸光度(A)值分别为0.7147 ±0.0189、0.770 8±0.016 0、0.5568 ±0.043 6(P <0.05).克隆形成实验显示,14 d时细胞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13.300 ±3.528)、(118.700 ±2.404)、(47.330±2.906)个(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24h迁移、侵袭实验中滤过膜细胞数分别为(61.670 ±4.842)、(14.670±1.856)个,均比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降低(P<0.01).Western blot法显示,过表达RNPC1a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 RNPC1a基因可以抑制BT474细胞的生物学特性.RNPC1a与MMP-2的相互作用关系在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薛金秋;梁秀清;成琳;石靓;王莹;丁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三磷酸腺苷(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和β-微管蛋白Ⅲ(TUBB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BCG2和TUBB3基因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19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及同标本正常乳腺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BCG2和TUBB3基因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196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ABCG2基因的表达率为58.7%,电泳条带灰度值为0.685±0.126,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0.1%,基因电泳条带灰度值为0.271±0.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BB3基因的表达率为67.9%,电泳条带灰度值为0.793 ±0.115,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3.0%,基因电泳条带灰度值为0.463 ±0.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G2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有关(P<0.05),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临床分期、脉管癌栓、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等无明显相关(P>0.05).TUBB3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Ki-67、Her-2有关(P<0.05),与ER、PR等无相关(P>0.05).结论 ABCG2、TUBB3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耐药、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李文涛;贾琳娇;丁超;刘秋荣;邓萌;孙文聪;张斌;翟保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载小干扰RNA(siRNAs)纳米微粒沉默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联合纳米砷剂协同抗急性髓性白血病效应.方法 凝胶阻滞电泳、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噻唑蓝(MTT)法分别用于评估正聚乙二醇(PEG)-多聚赖氨酸(PLL)负载siRNAs能力、细胞转染效率及对细胞活力影响,Western blot法观察siRNAs沉默靶基因,MTT法评估siRNAs联合纳米砷剂对U937协同抑制效应.结果 N/P-10时,PEG-PLL和siRNAs基本复合,U937细胞活力为(85.06±5.80)%,转染效率为(83.70±0.37)%,转染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为(44.1 l±4.39)%.空载体、纯砷单药、纳米As单药及联合用药组细胞活力分别为(99.44±1.45)%、(87.76±2.21)%、(92.98±4.34)%、(67.93±8.16)%(P<0.05)(砷1.25 μmol/L);(99.56±2.53)%、(54.08±4.46)%、(57.85±2.11)%、(38.60±6.24)%(P<0.05)(砷2.50 μmol/L); (98.88±1.59)%、(37.62±1.38)%、(51.31±3.14)%、(28.92±4.97)%(p<0.05)(砷5.00 μmol/L);(97.72±2.55)%、(29.44±4.14)%、(40.18±3.72)%、(20.56±4.97)%(P<0.05)(砷10.00 μmol/L); (96.65±2.03)%、(21.49±1.60)%、(26.34±0.97)%、(15.90±1.70)%(P<0.05)(砷20.00 μmol/L).结论 PEG-PLL对U937细胞毒性较低、转染效率较高,PEG-PLL/siRNAs沉默bel-2联合纳米As获得协同抗白血病效应.
作者:曾林涓;钟淑萍;李学刚;林忠;黄开红;陈茵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对孕晚期(GD12 ~ GD18)孕鼠给予850 mg/(kg-d)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染毒能高效诱导雄性仔鼠发生肛门直肠畸形(ARMs)[1].本研究旨在观察肛门直肠发育过程中相关因子的变化,探讨DBP致子代雄性大鼠发生ARMs的分子作用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清洁级SD大鼠,约8~9周鼠龄,雌性大鼠体质量(250±15)g,雄性大鼠体质量(320±10)g.适应性饲养l周后,按照雌雄4∶1合笼,次日8:00至9:00雌鼠阴道涂片,显微镜下观察到精子即确认已交配,此日计妊娠0 d(GD0).孕鼠随机分为染毒组和对照组.
作者:李恩惠;蒋君涛;孙文兰;刘世博;梁胜杰;刘志宏;夏术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共微囊化肝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微囊内BMSCs对肝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支持.方法 利用微囊发生器制备微囊进行体外培养,同时建立微囊化肝细胞、非微囊化的单纯肝细胞培养组、肝细胞与BMSCs共培养组,通过观察囊内肝细胞形态和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白蛋白和尿素的浓度评价肝细胞活性和功能.结果 肝细胞与BMSCs共微囊化组肝细胞分泌白蛋白水平、尿素合成能力自第1天起均显著高于单纯肝细胞微囊化组(P<0.05),并在第2天达到高峰,而且下降趋势缓慢,在第7天仍有表达.结论 肝细胞和BMSCs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功能和生存时间.
作者:张悦;陈学敏;孙冬林;刘胜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肝切除术后发生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和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肝切除手术4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围手术期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可见18个围手术期因素与术后胸腔积液相关,分别为糖尿病、术前腹水、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直径、肿瘤边界、肿瘤侵犯血管、肿瘤肝外转移、术中微波热凝、术中胆肠吻合、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腹腔引流管数量、手术日总输液量、术后输血量、胃管放置时间、术后胆漏.多元回归分析明确了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比值比(OR)=10.2(6.30 ~ 16.50),P<0.01]和手术日总输液量[OR=1.0(1.00~1.00),P<0.01].结论 手术时间和手术日输液总量是肝切除术后胸腔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程翔;郭兵;高阳;郑启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Dicer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探讨Dicer基因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和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Dicer在50例PTC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NCE)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Dicer mRNA在PTC和NCE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0/50),10%(5 50),其在PT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NCE (P<0.01).Dicer蛋白在PTC和NCE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38/50),8% (4/50),其在PT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NCE(P<0.01).Dicer蛋白及其mRNA在PTC中的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Dicer蛋白和Dicer mRNA在PTC中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 Dicer在PTC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王雅;赵星;马从乾;杨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AT富集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1(SATB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直肠癌组织中SATB1 mRNA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相关性;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ATB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结果 直肠癌及正常对照组织中SATB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3±0.36和0.75±0.1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和6.25%,直肠癌组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SATB1 mRNA与其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5).SATB1高表达与直肠癌患者较高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之间相关(P<0.05).结论 SATB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SATB1高表达与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潜能密切相关.
作者:杜超;成超;卢晓明;舒晓刚;刘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途径的影响及活性氧簇(ROS)在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Taira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他克莫司后处理组(TP组)、缺血后处理+氧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组(TP+N组).IR组在脊髓缺血20 min后再灌注;TP组在再灌注即刻,经左颈总动脉一次性注射他克莫司0.5 mg/kg,余操作同IR组;TP+N组在脊髓缺血前5min经左颈总动脉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 mg/kg,余操作同TP组;SO组仅行股动脉置管.再灌注15 min取材,采用2',7'-二氯荧光素乙酰乙酸盐(DCFH-DA)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ROS的生成水平;运用Western blot法观察磷酸化Akt(p-Akt)表达水平.再灌注24 h截取相应脊髓节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再灌注7d取材,行神经元尼氏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SO组和再灌注15 min时IR、TP、TP+N组大鼠脊髓组织ROS水平分别为49.0±3.5、145.3±11.7、79.0±6.3和12.8 ±0.9,TP组ROS水平明显低于IR组(P<0.01),TP +N组ROS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SO组和再灌注15 min时IR、TP、TP+N组大鼠脊髓组织p-Akt表达分别为0.54±0.06、0.34±0.03、0.42 ±0.07和0.28±0,05,IR组p-Akt表达显著低于SO组(P<0.01),TP组明显高于IR组(P<0.05),TP+N组显著低于SO组(P<0.01)和TP组(P<0.01).SO组和再灌注24 h时IR、TP、TP+N组大鼠脊髓组织凋亡率分别为(7.5±1.8)%、(31.4±5.5)%、(22.3±4.0)%和(33.3±3.1)%,IR组和TP+N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TP组(P<0.01),IR组和TP+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7d时脊髓组织切片显示SO组无明显病理改变,TP组病理变化较轻,IR组和TP+N组病变严重.结论 他克莫司后处理通过对Akt信号途径的正向调控发挥脊髓保护效应,ROS是启动该机制不可或缺的信号分子.
作者:潘峰;祝成亮;程艳香;李章华;陶凤华;陶海鹰;贺斌;余铃;戢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恩度联合放疗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从治疗当天开始,隔日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同时采用局部瘤体直接团注声诺维的方法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SonoLiver 1.0软件分析造影过程中获取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及TIC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 荷瘤小鼠肿瘤体积随时间不断增长,而恩度联合放疗组与其余3组比较,在第6天后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参数始增时间(s)、达峰时间(s)、上升支斜率(dB/t)、感兴趣区增强强度(dB)、半降时间(s)在不同的测量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强度(IMAX)、曲线下面积(AUC)随着肿瘤生长时间呈上升趋势,但在后期由于肿瘤内出现明显坏死,出现下降.结论 恩度联合放疗可抑制Lewis肺癌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影响小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使其分布规则,改善肿瘤组织血流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可观察荷瘤小鼠肿瘤内血流灌注和坏死区域的变化,显像效果良好.
作者:戈伟;明平坡;陈文卫;徐慧琳;李长虎;郑永法;徐细明;陶泽璋;李桂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ullin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13例正常乳腺组织、20例良性乳腺肿瘤、68例乳腺癌和32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织标本中Cullin7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组、良性乳腺肿瘤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及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中Cullin7蛋白强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30.0%、55.9%、78.1%.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组Cullin7蛋白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Cullin7蛋白表达与是否绝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之间无相关(P>0.05),但与组织分化程度、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之间有明显相关(P<0.05).Cullin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与雌激素受体(ER)呈负相关(P<0.05),但与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无相关(P>0.05).结论 Cullin7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洪胜;陈铭生;敖翔;袁南贵;胡欣朋;谭小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与某些基因密切相关,Takakura等[1]研究结果显示,特异性核转录因子尾型同源基因2(CDX2)与肿瘤多药耐药性密切相关,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观察CDX2基因过表达后对人胃癌耐顺铂细胞SGC-7901/DDP裸鼠皮下移植瘤耐药性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检测经典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多药耐药基因1(MDRl)、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及相关基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曹稳珑;严林海;韦尉元;张笑石;罗文;谢玉波;肖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Ad-IL-10)转染肝星状细胞(HSC)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STAT-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293细胞包装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系统Ad5-hIL10-IRES-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将体外培养的人HSC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空载组、TNF-α(10 μg/L)组、空载组+TNF-α(10 μg/L)组、Ad-IL-10+ TNF-α(10 μg/L)组.流式细胞仪检测HSC细胞的凋亡比例;Western blot检测HSC细胞STAT-1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Ad5-hIL-10-IRES-EGFP;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TNF-α诱导使HSC凋亡率显著增加,Ad-IL-10干预可使HSC凋亡率下降(P<0.05);其凋亡率分别为:空白组0.010±0.001,TNF-α组0.230±0.090,空载组0.210±0.080,IL-10组0.070±0.030.Westernblot检测显示,TNF-α诱导后STAT-1磷酸化蛋白水平显著增加,而Ad-IL-10干预可使两者水平下降(P<0.01);各组STAT-P/STAT-1吸光度值分别为:空白组0.028±0.006,空载组0.025±0.007,TNF-α组0.261±0.085,空载对照组0.254±0.065,IL-10组0.029±0.009.结论 IL-10能抑制TNF-α诱导HSC细胞发生凋亡,其信号途径与STAT-1有关.
作者:张莉娟;黄月红;陈治新;陈运新;郑伟达;王小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改进小鼠胰岛分离技术,结合肾被膜下移植,探讨一套完整的小鼠胰岛移植模型方案.方法 结扎小鼠胆总管末段,2 g/L胶原酶V3 ml灌注胰腺,100μm网筛过滤,显微镜下使用手检法获得胰岛,对胰岛的产量、纯度、体外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和移植效果进行评估,使用传统的Ficoll梯度离心纯化胰岛法所获得的胰岛作为对照.结果 使用改良法平均每只小鼠可分离出110个胰岛,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但胰岛的纯度无明显差异,改良法所分离的胰岛体外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强于对照组(P<0.01),且逆转高血糖移植胰岛的量少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小鼠胰岛分离改良法能够获得更大产量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更好的胰岛,其纯度没有受到影响,改良法较Ficoll法省时、省材,结合肾被膜下移植所构建的胰岛移植模型可以广泛用于小鼠胰岛移植的研究.
作者:莽源祎;郭彩龙;赵志惠;李正杰;吴星;张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半乳糖凝集素l(Galectin-1)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1)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4例临床组织标本(包括正常胃组织124例,癌旁组织124例,胃癌组织124例)中的Galectin-1蛋白的表达.(2)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Western blot分析Galectin-1在124对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3)用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Galectin-1的表达水平(特别是低分化胃癌组织中Galectin-1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P<0.01).Galectin-1阳性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普遍低于Galectin-1阴性的患者.Galectin-1阳性的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明显高于Galectin-1阴性的患者.结论 Galectin-1在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患者术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李萍;汤东;李清国;王道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眯定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在15 min内静脉泵人0.5μg/kg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插管后,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h).C组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其余麻醉药物均同D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麻醉诱导前(T0)、术毕6h(T1)、术后1 d(T2)、术后2 d(T3)和术后3 d(T4)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簇分化抗原(CD)3+T、CD4+T、CD8+T、CD4 +/CD8+、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结果 两组在T0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组中,T2时CD3+、CD4+、CD4+/CD8+、Th1、Th1/Th2分别为(55.9±4.6)%、(40.7±2.6)%、1,7±0.4、(23.1±3.9)%、11.2±3.7,T3时CD3+、CD4+、CD4+/CD8+、Th1和Th 1/Th2分别为(54.8±8.4)%、(40.8±2.2)%、1.7±0.2、(23.6±3.3)%和11.2±3.5,与T0比较均显著降低,Treg在T2和T3时显著升高(P<0.05).D组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与C组同一时间点比较,D组T2和T3时CD4+、CD4+/CD8+、Th1和Th1/Th2显著升高,Treg显著降低(P<0.05).结论 乳腺癌癌根治术患者在术后存在短暂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全麻期间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抑制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作者:傅钢兰;王萌;徐晓莹;郭明炎;刘玲;纪风涛;曹铭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阻断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受体观察其在创伤应激时是否参与了髓源抑制细胞的扩增.方法 将BALB/c小鼠分为两组,一组建立腹部创伤模型,另一组于建模前30 min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RU486腹腔注射,观察7d两组小鼠的生存情况.以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脾脏、外周血和骨髓中CD11b +/Gr-1+髓源抑制细胞的比例.结果 RU486能够降低创伤后髓源抑制细胞的大量扩增,以创伤模型建立后6h为明显,模型组和RU486干预组髓源抑制细胞比例在脾脏中分别为(6.222±0.339)%和(3.303±0.385)%、在外周血分别为(29.108±9.814)%和(13.160±2.554)%、骨髓中分别为(24.802±5.577)%和(12.920 ±2.114)%.同时,生存实验发现RU486干预后的创伤小鼠死亡率超过1/3,而模型组则未见死亡.结论 内源性的糖皮质激素参与了创伤后髓源抑制细胞的扩增,也是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发挥促炎症转归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锟;陈立波;郑海;程平;汪理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