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分析

荣冬靖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透析相关性低血压, 血压变异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方法31例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在透析间期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收集24h平均收缩压(24-SBP)、24h平均舒张压(24-DBP)、24h平均动脉压(24-MA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数值,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上述指标做对比。结果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的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以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增大为主,应个体化掌握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特点。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苏州市金阊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苏州市金阊区老年人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情况,并初步探讨老年HUA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健康体检的5267例老年人,行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酐(Scr)等测定及腹部B超等检查,并记录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等情况。比较高尿酸组与正常尿酸组各指标,对HUA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老年人HUA检出率为18.78%,其中男性为27.78%,女性为11.04%,各年龄组男性HUA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性HUA与BMI、TC、TG、Scr水平及糖尿病、脂肪肝患病率相关,老年女性HUA与年龄、BMI、TC、TG、Scr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患病率相关;BMI、TG、Scr水平及脂肪肝患病率是老年男性高尿酸血尿的主要相关因素,而老年女性HUA的主要相关因素为TG、Scr和脂肪肝。结论老年人HUA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而BMI、Scr、TG及脂肪肝是老年男性HUA的主要相关因素;Scr、TG及脂肪肝是老年女性HUA的主要相关因素。

    作者:董婷;赵国平;谢燕;许莉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纳米细菌及其与结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纳米细菌(NB),又称为纳米钙化颗粒(CNP),是纳米级的球形或球杆状颗粒,它是单纯的晶体结构还是新的生命形式是现代微生物学一个大的争议,虽然纳米细菌的性质仍在争论中,但对其的研究已经在医学领域展开,尤其与病理性钙化疾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其做一综述。

    作者:王晶晶;朱明利;刘寿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患者的疗效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治疗膜性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40例难治性特异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他克莫司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以评价他克莫司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P<0.01)。结论与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疗法比较,应用他克莫司联合泼尼松治疗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官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方法31例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在透析间期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收集24h平均收缩压(24-SBP)、24h平均舒张压(24-DBP)、24h平均动脉压(24-MA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数值,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上述指标做对比。结果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的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以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增大为主,应个体化掌握透析患者血压变化特点。

    作者:荣冬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A联合TCRF治疗小儿鼾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腺样体切除术(TA)联合等离子消融术(TCRF)与常规剥离术对鼾症患者术后恢复及疼痛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接受手术治疗的鼾症患者83例,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接受TA及常规剥离术治疗,观察组则予以TA联合TCRF治疗,均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术后情况以及术后疼痛指数及情绪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42/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体温>38.5℃的比例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比例、2周后轻微鼾声及张口呼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的疼痛指数及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A联合TCRF治疗鼾症效果较常规剥离术更好。

    作者:张海东;宋任东;杨凤;肖跃华;王永宝;韩建存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气管腺样囊性癌的CT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对气管腺样囊性癌的CT征象、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分析,提高对该肿瘤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CT征象与病理特征。结果气管腺样囊性癌在CT上表现有特征性,发生部位特定,进展缓慢,反映了本病的病理待征与临床症状。结论 CT检查对气管腺样囊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气急、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常规治疗无明显效果时,应首选CT检查。

    作者:邱铁峰;黄洁红;王荣;张纪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57例前葡萄膜炎并接受住院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57例前葡萄膜炎患者中,特发性24例(42.11%),其中HLA-B27阳性特发性前葡萄膜炎1例;强直性脊柱炎9例(15.79%);Fuchs综合征3例(5.26%);病毒性8例(14.04%);青睫综合征5例(8.77%);Behcet病4例(7.02%);幼年型慢性关节炎1例(1.75%);银屑病1例(1.75%);糖尿病性1例(1.75%)及人工晶状体诱发1例(1.75%)。经糖皮质激素、非甾体药物、睫状肌麻痹剂,甚至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多数前葡萄膜炎患者视力预后较好。结论前葡萄膜炎病因和种类繁多,易复发,正确诊断、合理及时的治疗可提高视力、改善预后。

    作者:周霞;成拾明;李岩;谭业双;王玲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丹参酮ⅡA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损伤后的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影响,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CHF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15%的CHF患者血清损伤正常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RL-1730),用不同浓度的TanⅡA(10、20、40μg/ml)作用于损伤后的细胞24 h,检测VEC的活性及细胞 DNA 的损伤;并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C损伤标志物循环内皮细胞数(CE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EC细胞活性下降(P<0.05),尾部DNA%、彗星长及尾矩均上升(P<0.05),CEC、vWF及TM水平均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20μg/ml和40μg/ml的TanⅡA能增加内皮细胞的活性(P<0.05);减轻DNA的损伤(P<0.01);3个浓度的TanⅡA均可以减少CEC数(P<0.05);20μg/ml和40μg/ml的TanⅡA可降低 vWF水平(P<0.05);40μg/ml的TanⅡA可降低TM水平(P<0.05)。结论 TanⅡA能通过减轻CHF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的DNA损伤保护VEC,这可能是TanⅡA治疗CHF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彭环庆;彭志允;谢维宁;张志坚;唐钟祥;林辉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上皮间质转化与卵巢癌耐药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肿瘤早期缺乏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70%的患者被确诊时已是晚期(III或IV期)。临床治疗原则是肿瘤切除术,辅以化疗等措施,化疗药物能够抑制手术无法切除的或远处转移癌细胞的生长,卵巢癌一线化疗缓解率高达75%,有效的化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但约70%的晚期卵巢癌对化疗药物耐药,耐药的卵巢癌更易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仅30%[1],探讨耐药机制以及解决耐药问题已成为卵巢癌治疗的关键。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耐药经典的机制是癌细胞长期接触某一化疗药物发生多耐药基因介导的多药耐药(MDR)。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与妇科肿瘤密切相关[2,3]。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发生EMT的细胞获得游走性与侵袭性,发生复发。HMGB1促进耐药与EMT过程存在联系,导致耐药肿瘤复发,关于HMGB1及EMT在卵巢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及联系综述如下。

    作者:高倩;张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与6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与6种临床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将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20mL分别加入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0.9%NS)、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果糖注射液和转化糖注射液中,依次在0、1、2、4、6h时间点,采用外观观察法、pH检测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无菌检查法,比较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与6种输液配伍后的外观、pH、不溶性微粒、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以及无菌检查是否合格。结果6种配伍液在各时间点,外观、pH值、紫外吸收光谱均无显著变化,且无菌检查合格,但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可以与上述6种输液配伍,在6h内较稳定,但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重视加强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监测,尽量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邹立芳;梁晓美;邹慧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30例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重症哮喘住院患者30例,所有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观察评价救治效果。结果治愈2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对于重症哮喘应及时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张作清;刘雪梅;张昌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干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和筛查质量的措施。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出生行听力筛查的643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听力筛查的632例新生儿设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筛查方法,干预组在常规筛查方法的基础上采取提高筛查率和质量的相应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初筛率、初筛通过率、复筛率、复筛通过率,并统计两组新生儿听力障碍确诊率及接受干预治疗率。结果干预组初筛率、初筛通过率、复筛率、复筛通过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两组听力障碍确诊率分别为2.49%、3.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接受干预治疗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筛查质量,降低假阳性率,提高新生儿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认识及依从性,从而使听力障碍患儿得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张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及认知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身性麻醉及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28例TKA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全身性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麻醉苏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2d、3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术中异氟醚、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吞咽反射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答问切题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2d、3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深静脉血栓(DVT)、认知障碍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减少麻醉药物应用剂量,缩短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DVT及认知障碍的发生。

    作者:朱航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对心脏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脏对吸入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性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的不良反应[1]。而心脏作为与肺紧密联系的肺外器官,在近几十年的国内外相关的大量研究中,均表明在COPD患者中,无论心脏形态结构还是功能,都受到不良肺外效应的影响。本文即针对COPD所并发的不良心脏效应,作一综述。

    作者:陈晔锋(综述);沈巨信(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收治慢性结肠炎患者40例,采用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与西药组对照比较,对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效果优于柳氮磺吡啶片。

    作者:章力勤;朱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TMD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电针联合红外线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药物联合局部封闭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紊乱指数、疼痛程度、总有效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红外线灯保守治疗TMD,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更加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郑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冠脉病变关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92例,男88例,女104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按照冠脉病变支数分为无病变组、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按照冠脉狭窄程度六级分法,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次全闭狭窄、全闭六组;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分为PCI组和非PCI组;PCI组按照是否急诊PCI,分为非急诊PCI组和急诊PCI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病史,术前检测血清RDW、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血小板绝对值,肾小球滤过率(eGFR)。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血清RDW数据等。结果冠心病患者较非冠心病患者RDW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较非PCI组RDW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较非急诊PCI组RDW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与RDW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W的升高与冠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及稳定程度均相关。血清RDW的升高提示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陶袁;高丹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能量平台在开放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比较能量平台与传统手术方法在开放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优点。方法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开放甲状腺手术的21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能量平台组113例,传统手术组98例。两组均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进行手术。分别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切口出血)。结果能量平台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方面均短于或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有1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能量平台组无喉返神经损伤,传统手术组有2例损伤。传统手术组3例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及3例术后切口内出血。两组间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能量平台组开放甲状腺手术要优于传统组,符合现代微创理念,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黄伟强;沈强;薛秀成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囊肿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ACL)囊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11例ACL囊肿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囊肿切除术。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MRI表现、关节镜下所见及病理结果。采用Lysholm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5~36(平均22.5)个月,囊肿无复发,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范围和强度恢复良好。手术前Lysholm评分为(79.0±7.3)分,术后1年(94.2±4.1)分(P<0.05)。结论临床症状与囊肿位置和大小有关,特异性体征为疼痛“触发点”,部分囊肿存在黏液样变性。MRI检查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为首选检查方法。关节镜下囊肿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术后疗效较好。

    作者:李庆嵩;齐欣;孙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分析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条件下分泌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方法用全骨髓差异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第3代细胞进行实验。实验分两组:A组提取正常培养细胞的上清液;B组将细胞置于无血清的培养基中24h后,提取上清液。采用蛋白分析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27种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无血清细胞培养组中ICAM-1、IFN-γ和IL-10的浓度与有血清的细胞培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条件下分泌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发生变化。

    作者:滕小梅;Md Abdur Rob Rayhan;刘廷兴;沈振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