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粒细胞肉瘤

李建宏;胡廷泽;李福玉

关键词: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医生, 肿瘤样增生, 粒细胞肉瘤, 特殊类型, 临床误诊, 国外文献, 个案报道, 诊治, 经验, 患儿
摘要: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肿瘤样增生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外文献近10年来仅见个案报道,临床医生对此认识不足,常造成临床误诊.通过我院1990年以来收治4例该病患儿诊治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并发尿道扩张21例临床分析

    一、临床资料我院1988~1999年对407例尿道下裂患儿行尿道成形术,术后并发尿道扩张21例,发生率为5.14%.21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8岁,其中Duckett-Duplay尿道成形术后15例,带蒂阴囊中缝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后6例.

    作者:刘宇;李金良;袁峰;张萍;陈雨历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有限元分析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及髋臼发育不良的应力变化

    目的建立构成及形态接近实际的髋关节模型对髋关节进行有限元分析.从力学角度对关节发育、关节稳定性,骨关节炎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7~14岁正常儿童9例及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及髋臼发育不良病例16例(男8例,女17例 )的X线片,建立二维有限元网格,分析各组的生物力学特z点.结果髋臼合力各组平均值为:正常组210.1 N/cm2;髋关节半脱位组745.4 N/cm2;髋臼发育不良组539.6 N/cm2.股骨头合力各组平均值为:正常组218.6 N/c m2;髋关节半脱位组636.5 N/cm2;髋臼发育不良组332.4 N/cm2.各组受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受力集中于髋臼顶,其他两组受力集中于髋臼边缘.结论髋关节结构的改变使关节受力明显增加,关节发育异常,稳定性丧失,终演变为骨关节炎.

    作者:阿良;吉士俊;范慈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人体位固定治疗先天性髋脱位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经验.方法对1982~1990年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的393例患儿(589个髋)做平均12年的随访.结果 589个髋,185个发生股骨头坏死,占31.4%,其中蛙式位支架固定98个髋,45个发生,占45.9%;人体位支架固定468个髋,136个发生,占29.1%;人体位石膏裤固定23个髋,4个发生,占17.4%.结论人体位固定能有效地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作者:龚仁钰;石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腹腔镜在未触及睾丸的隐睾中的应用

    作者:张潍平;孙宁;黄澄如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张力-应力定律在高位一穴肛矫治成形术中的应用

    高位一穴肛治疗的难点是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建立,本文报告利用张力-应力原理,采用球囊持续扩张的方法诱导一穴肛共同管生长,解决了尿道和阴道成形中组织材料不足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龙;王燕霞;张金哲;陈亚军;李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留学日本见闻

    笔者于1994年6月至1999年3月在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攻读小儿外科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通过小儿外科、ICU及小儿呼吸循环生理等领域的学习研究, 对日本儿科医学领域的发展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报道如下.

    作者:张钦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先天性腓骨缺如2例

    本文报告先天性腓骨完全缺如患儿2例.例1: 男,12岁,俄罗斯人.患儿出生10余d时发现其左下肢略短,左足轻度外翻.

    作者:赵宝权;崔勇;轩先武;曲刚;武震;陶文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隐匿阴茎问题的再认识

    检索1982年1月~1998年4月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有关隐匿阴茎的21篇文献,可以看出,隐匿阴茎是近10年来才在我国得到重视.由于对它研究的时间较短,所以,对其病因、诊断、名称及治疗方式都存在不同意见.笔者就近年在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对1 857例男童及4 258例成年男性的体检调查和对该病10多年的观察研究,就隐匿阴茎的病因、诊断、名称及治疗时机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陈于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女孩尿道下裂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女孩尿道下裂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1997年收治的5例女孩尿道下裂,Ⅰ型1例,Ⅱ型4例,Ⅰ型行Leadbetter术+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及锥状肌膀胱颈悬吊术;Ⅱa型行胃膀胱扩大,双侧输尿管胃膀胱再植,锥状肌膀胱颈悬吊及劈耻骨尿道紧缩术;Ⅱb型行阴道前壁粘膜尿道成形和膀胱颈折叠术.结果 I型排尿满意;Ⅱa型好转;Ⅱb型排尿良好,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女孩尿道下裂不同分型宜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勇;牛丽文;邹大卫;章菊明;吴文波;邹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会阴及阴囊中线旁皮条一次治疗会阴型尿道下裂伴阴茎阴囊转位及阴囊对裂

    我院自1994年开始应用会阴及阴囊中线旁皮条一次治疗会阴型尿道下裂伴阴茎阴囊转位、阴囊对裂,共收治1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牛丽文;陈勇;邹大卫;章菊明;吴文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腹腔镜在诊断先天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初步应用

    梗阻性黄疸在新生儿期甚为多见,部分病例早期诊断困难,本组5例经腹部B超、CT、MRCP等检查无法鉴别是先天性胆道闭锁还是新生儿肝炎,经腹腔镜检查,3例确诊为新生儿肝炎,2例为新生儿胆道闭锁,并得到相应及时治疗.

    作者:周欣;黄德樱;冯春;郭筱兰;阮庆兰;汤绍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症炎症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利用动物实验方法探讨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e 10,IL-10)在腹腔感染和脓毒症时有无抑制炎症的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第1组单纯腹腔切开;第2组腹腔切开后行盲肠结扎和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s,CLP);第3组,术前1 h腹腔内注入IL-10 15 000U,CLP术后再每3h分别注入IL-10 15 000U;第4组,术前不用药,CLP术后每3h分别每次注入IL-10 15 000U.各组大鼠分2次在术后3h和9h处死,取下腔静脉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肺、肠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CLP能使大鼠血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IL-10注入腹腔降低了早期脓毒症时血中这些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内脏组织的炎症改变.结论 IL-10对大鼠腹腔感染和早期脓毒症时的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它可能是有效的抗炎性物质之一.

    作者:王祖耀;胡廷泽;韦福康;王益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Malone顺行可控性结肠灌洗术临床应用进展

    任何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大便失禁和便秘是临床一大难题,它直接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患儿的学习和心理成长.1990年Malone等[1]介绍顺行结肠灌洗技术(MACE),用于治疗儿童难治性大便失禁和便秘,目的是通过盲肠、近端结肠顺行灌洗,行间断性冲洗肠道,及时清除肠道内积粪,以达到减少甚至消灭粪污的目的,几年来该技术几经改良,临床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春雷;秦君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梗阻性肾积水各种检查技术的评价

    由于超声的广泛应用,胎儿肾积水和无症状肾积水的诊断率大大提高,对于这些儿童肾积水的正确评价及处理有很大争议,因为肾积水不一定和有临床意义的尿路梗阻相关(即尿流受阻引起进行性肾损害),并且可能代表一种无进行性肾功能损害的非梗阻性扩张,因此,需要区分这两种情况, 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

    作者:杨屹;吉士俊;赵国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20年来我国新生儿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概况

    随着我国小儿外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在一些较大医院中设立了新生儿外科病房,并逐渐扩大,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新生儿外科作为小儿外科的一个分科发展较快,在历届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议上都有新生儿外科组,1989年在沈阳召开了第一届新生儿外科学术会议,并成立了中华小儿外科学会新生儿外科学组,以后相继在南宁、贵阳召开了第二、三届新生儿外科学术会议,同时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出了新生儿外科专号,交流新生儿外科疾病的诊治经验和科研成果.

    作者:王练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等多发畸形1例

    患儿:男,7个月.因先天性肛门闭锁行会阴肛门成形术后排便逐渐困难5个月入院.

    作者:刘希明;周启星;汪广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儿膀胱海绵状血管瘤1例

    患儿:男,9岁.因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4年入院.4年前患儿小便终末时可见几滴鲜血,呈间歇性发作,可自行停止.1个月前患儿每日晨尿呈全程酱油色尿液,终末尿可见几滴鲜血.

    作者:孙客;王明和;冯杰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提高Duckett术式治疗尿道下裂治愈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Duckett术式治疗尿道下裂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治愈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Duckett术式进行改良,充分游离岛状皮瓣的血管蒂,使皮瓣转至阴茎腹侧后血管蒂较松,将皮管分别与近端尿道口斜形吻合及与龟头顶端吻合后,再把血管蒂远端筋膜向对侧铺开,与该侧阴茎白膜及尿道近端海绵体缝合固定,使皮管缝合缘两侧及尿道近端吻合口能完全覆盖于血管蒂筋膜之下.并对术后处理方法亦作改进.结果术式改良前、后分别治疗108例及54例,一期治愈率由64.8%提高到90.7%(P<0.01).结论本方法能增加新成形尿道及近端吻合口的组织覆盖面及厚度,保证良好的血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吴荣德;郭宗远;于启海;刘润玑;张世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前庭入路修补女婴后天性直肠外阴瘘

    我院自1986~1997年采用前庭入路术式修补女婴后天性直肠外阴瘘共16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科炎;罗亨卿;黄小玲;李颀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单卵双胎其一患室间隔缺损另一正常儿童5例

    单卵双胎(monozygotical twins,MZ)单发(isolated)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病例,现有报道很少[1].其一患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另一正常儿的单卵双胎病例,是了解室间隔缺损发病机制的宝贵材料,国内外未见此类病例报道.我院自1992年以来不完全统计共发现5对,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小东;刘迎龙;李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