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支气管动脉内治疗肺癌时预防脊髓损伤的研究

张新元;余泽;束枫;刘琴珍;徐亚珍;贺继刚

关键词:肺癌, 血管内治疗, 脊髓损伤
摘要:目的为了总结经支气管动脉内治疗肺癌时,预防脊髓损伤的经验.方法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在经支气管动脉内治疗肺癌时,将导管末端置于支气管动脉开口前一血液自然灌注小区内,间断地推注药物,从而避免了药液返流.结果全组302例肺癌患者中26例采用将导管插进支气管动脉中的常规方法治疗,术后4例发生脊髓损伤,发生率为1.3%,其中3例高位截瘫,1例右下肢单瘫;而采用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改进的方法治疗的276例病人,术后无1例发生脊髓损伤.结论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改进的血管内治疗肺癌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和替代了常规将导管直接插进支气管动脉内的方法.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可避免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创伤性脑肿胀53例临床分析

    成人颅脑损伤后脑肿胀处理棘手,预后不良[1],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为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对近年收治的53例作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自1995年至1998年,我们共收治成年颅脑创伤后脑肿胀共53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9.7岁(16~71岁).交通事故伤40例,坠落伤11例,击伤1例,原因不清1例.

    作者:谭源福;曹美鸿;黄祜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低颅内压合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9岁.持续性头痛、头昏2月,伴间断性恶心、呕吐.头痛坐位及站立时加重,平卧时缓解.无脑外伤病史.体检:神清,颈项轻度抵抗,余神经系统检查阴性.CT示双侧额颞叶慢性硬膜下血肿.腰穿测压为0.2 kpa.诊断为原发性低颅内压(PIH)合并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仅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治疗,术后症状缓解.复查CT示双侧额颞叶硬膜下少量积气,患者自动出院.

    作者:屈洪涛;陈卫国;袁忠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机理探讨

    目的探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机理.方法对我科1997年至1999年治疗的17例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DDH),11例CSDH及9例硬脑膜下积液病人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7例ASDH非手术治疗后无1例发展成为CSDH.9例硬脑膜下积液有2例发展成为CSDH,1例发展为张力性硬脑膜下积液.11例CSDH病人中,在第一次外伤后72 h内头部CT示6例硬脑膜下积液,4例脑挫伤,1例无特殊显示,无一例为硬膜下血肿.结论CSDH的发生可能与硬脑膜下积液有密切关系.

    作者:何强华;谢培增;王松青;梁鹿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气管套管脱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气管切开是保持呼吸通畅的抢救措施,出现脱管会直接威胁病人生命.我院1995年至2000年间15例病人出现套管脱管,分析如下:1 脱管原因分析护理不当5例,其中暴力拔出、吸痰导管过粗、套管内分泌物凝结各1例,创面换药不当2例;套管系带过松3例;套管过短、套管垫太厚各3例;病人抓脱1例.

    作者:刘道兵;闫金伟;李红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NGF预防大鼠额叶皮质损伤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变性

    目的为了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额叶皮质损伤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变性的预防效果.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①实验组(NGF),②对照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③正常组(假手术).用外科手术造成双侧额叶皮质局限性损伤.动物的学习、记忆机能及基底前脑含乙酰胆碱酯酶(ACE)活性神经元则分别用Y型迷宫和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结果额叶皮质损伤4周后,动物的学习、记忆机能明显下降(P<0.01),基底前脑含AChE活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1).NGI治疗可有效地防止额叶皮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生及基底前脑含AChE活性神经元的减少(P<0.05).结论NGF对双侧额叶皮质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机能障碍及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变性有预防效果.

    作者:吴佐泉;邱炜;丁继兵;肖同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及Ki-67抗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索脑胶质瘤诱导分化治疗的潜在用途.方法应用改良MTT法及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RA/IFN-γ诱导分化处理前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特性及Ki-67抗原的表达变化.结果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可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明显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P<0.01).结论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能有效逆转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表型.

    作者:钟春龙;罗其中;王勇;邱永明;徐纪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9年1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416例高血压脑出血(HCH)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再出血者108例.现将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付留长;李庆堂;高荣祥;王风永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LAK细胞及活化ETC联合移植治疗大鼠脑胶质瘤

    目的探讨以LAK细胞联合活化胸腺细胞(ETC)行瘤腔内移植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效果.方法进行LAK细胞、活化ETC体外杀瘤细胞活性比较,观察联合移植对荷瘤大鼠的作用.结果联合移植组大鼠的生存期显著延长;电镜观察瘤细胞空泡变性,胶质细胞增生;与对照组相比CD4,CD4/CD8均升高(P<0.01),CD8降低,胸腺不发生萎缩与凋亡.结论联合移植对脑胶质瘤有治疗作用并且对荷瘤大鼠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王启弘;杨富明;周志红;郭彩玲;庄敏;刘芳;李涛;郭守利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支气管动脉内治疗肺癌时预防脊髓损伤的研究

    目的为了总结经支气管动脉内治疗肺癌时,预防脊髓损伤的经验.方法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在经支气管动脉内治疗肺癌时,将导管末端置于支气管动脉开口前一血液自然灌注小区内,间断地推注药物,从而避免了药液返流.结果全组302例肺癌患者中26例采用将导管插进支气管动脉中的常规方法治疗,术后4例发生脊髓损伤,发生率为1.3%,其中3例高位截瘫,1例右下肢单瘫;而采用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改进的方法治疗的276例病人,术后无1例发生脊髓损伤.结论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改进的血管内治疗肺癌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和替代了常规将导管直接插进支气管动脉内的方法.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可避免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新元;余泽;束枫;刘琴珍;徐亚珍;贺继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与评价

    目的探讨和评价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佳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前颅窝底脑膜瘤68例,将其分为前部和后部二组,大、中、小三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比较全切除率、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中、小型肿瘤和前部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明显优于双侧或单侧额下入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效果好.结论前颅窝底前部脑膜瘤宜采用眶颧侧裂入路,后部脑膜瘤宜采用翼点侧裂入路切除肿瘤,双侧额下入路应尽量少用.

    作者:沈建康;赵卫国;成侃;孙青芳;濮春华;林东;李云峰;胡锦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神经节苷脂在中枢神经系统创伤中应用的研究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g)是一种由带有唾液酸的寡糖链和神经酰胺组成的糖鞘脂,是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膜双脂层(包括神经细胞突触终板、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中尤为丰富.外源性Gg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嵌入神经细胞膜,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再生过程[1].

    作者:钟东;唐文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梗塞病人血浆ET水平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塞(CI)病人血浆内皮素(E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9例CI病人和29例健康人ET、Na+-K+ATPase、Ca2+-Mg2+ATPase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CI组:ηb、ηp、ηre、HCT、K值、EAI、TK与ET呈明显正相关,与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呈明显负相关;ET与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呈明显负相关(r=-0.21、-0.27,P均<0.05);ηb与ET关系为密切(r=0.43,P<0.01).结论①ET、Na+--K+ATPase、Ca2+-Mg2+ATPase活力变化能引起血液粘滞性改变.②它们对CI的血液粘滞性的影响是多途径的.ET主要是通过收缩血管,改变红细胞膜 Na++-K原、Ca2+泵的活性,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③采用保护血管张力的药物和稀释血液等综合治疗,能有效地防治脑动脉粥样硬化和CI.

    作者:韩芳;刘久波;何国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开颅术后急性硬膜外血肿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6~52岁,平均年龄31.1岁.开颅原因:脑积水3例(2例行V-P分流术,1例行脑室外引流术),胶质瘤2例,听神经瘤3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例,颞叶胆脂瘤1例;其中幕上手术6例,幕下手术5例.硬膜外血肿类型:远隔手术部位血肿8例,临近手术部位血肿3例.发现血肿时间(以术后为基准):短时间2 h,长时间16 h,平均时间6.3 h.

    作者:刘学勇;王荣亮;王永安;陈德志;徐国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颈总动脉推注rhb FGF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经颈总动脉灌注甘露醇开放血脑屏障后,再经颈总动脉推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rhbFG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方法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12例,在经伤侧大脑半球颈总动脉穿刺,用20%甘露醇50 ml灌注后推注 rhbFGF 80万单位,每天一次,共10~18 d;术前对伤者作GCS评分、肢体肌力语言功能、CT、ECT、TCD检查,用药后5 d、10 d、1个月、3个月复行上述检查.结果用药2~5 d出现肢体功能好转,脑血供改善,脑水肿吸收,10 d后t体功能明显恢复.脑血供和颅内血流流速接近正常,脑水肿消退.而失语恢复和脑干损伤患者的肢体、意识恢复时间较长(1~3个月).结论经颈总动脉灌注甘露醇开放血脑屏障后,患者推注rhbFGF可以有效增加局部脑血流,促进脑外伤病人的康复.

    作者:向进;陈建良;陈洪;吕文;郭伟;吴耀晨;洪岸;林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引流术与尿激酶注入联合治疗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并非罕见,以自发性脑室出血为例,约占脑出血的3%~5%,但55%的病人出血量少,预后好,出血量大者预后严重,多迅速死亡.故探索治疗脑室出血的措施对提高重型脑室出血抢救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们应用外引流术与尿激酶注入联合治疗重型脑室出血25例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汤永德;周相军;翟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附43例报告)

    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颅脑损伤并休克病人43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1.9%,今将有关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3例,女10例.年龄17~61岁,平均38.7岁.车祸伤31例,坠落伤及摔伤8例,他伤4例.

    作者:阴亮;王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侧基底节大量出血5例报告

    1 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8~63岁.4例首发右基底节出血,1例首发左基底节出血.随后都在约一周内(12 h~8 d)出现对侧基底节出血.双侧出血均经CT及手术证实,出血量60~80 ml.首发的一侧血肿在发病后6~18 h内开颅清除血肿.有3例行对侧血肿清除术.1例行脑室外引流,1例未作二次手术.治疗结果:死亡2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1例.

    作者:吴星;戴学元;裴永恩;方胜;周滨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伤性重度视神经损伤的治疗

    目的分析与总结外伤性重度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经验.方法对5年间收治的9例外伤性重度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并复习近期相关文献的病例52例.结果对于外伤性视神经重度损伤,尽管伤后视力丧失,经积极治疗,包括激素应用和视神经减压术,仍有约32%病例的视力可能得到良好恢复.结论外伤性重度视神经损伤多见于车祸头部外伤后,应尽早积极治疗,以争取视力恢复.

    作者:杨雷霆;黄祜鸿;梁裕盛;肖绍文;黄玮;秦坤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内肿瘤术后并发非手术区急性硬膜外血肿

    颅内肿瘤手术后并发非手术区的急性颅内血肿在颅脑手术中并非少见,对该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充分认识和及时处理.我科自1999年6月至12月间连续发生5例颅内肿瘤术后并发非手术区硬膜外血肿,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清海;周晓平;刘建民;胡小吾;孙志杨;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附8例报告)

    1990年至1999年,我科收治血管网织细胞瘤共27 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有8例为实质性,占同期血管网织细胞瘤的29.6%.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46.8岁.单纯头痛5例,头痛、呕吐3例,视乳头水肿6例,共济失调8例,眼球震颤8例.位于小脑半球6例,小脑蚓部2例.无一例有家族史.

    作者:曾文胜;陈淳;钟春龙;罗其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