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实验研究

袁友红;肖恩华;贺忠;向军;汤可立;颜荣华;金科;尚全良

关键词:肝脏,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学技术, 动物, 实验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佳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 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用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在其他参数不变条件下分别用不同扫描线圈与FOV行常规MRI扫描;用SE-EPI序列不同b值、TR值以及层厚2mm与5mm分别行DWI扫描,以ADC值、质量指数、信噪比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随着b值的增大,肝脏平均ADC值与质量指数均变小(P<0.01),但b=10、50、100三者图像的质量指数差别较小(P>0.05),b=800质量指数与信噪比均较差.(2)TR值逐渐增大时,图像的质量指数与信噪比以及肝脏ADC值变化均很小(P>0.05).(3)层厚为2mm时,图像的质量指数较层厚为5mm高,信噪比则较后者低(P<0.01).(4)膝关节线圈扫描较头部线圈图像的信噪比有明显增大,而图像的质量指数反而有所减小(P<0.01).(5)随着FOV的增大,信噪比增大,但质量指数先增加后下降(P<0.01). 结论在高场强磁共振中,头部线圈、b值100、层厚2mm、适中的FOV与TR值以及深度麻醉、较大NEX等能获得较高质量的DWI图像.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能量减影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中双能量减影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利用DR设备对1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CT或临床病理证实的气管、主支气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双能量减影检查,每例患者均行传统X线平片对照. 结果双能量减影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平片. 结论气管、主支气管病变由于受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遮挡,临床普通平片初次检查时极易误漏诊,从而延误病情,DR中双能量减影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骨组织的影响,并通过多种DR后处理技术使病变更清晰显示,这项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普通放射学对气管、主支气管病变的显示,有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

    作者:张丽;唐震;陈鑫;林建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肺原发性小血管炎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肺部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影像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确诊原发性小血管炎肺脏受累病例胸片及CT表现. 结果肺部表现有:(1)肺内多发斑片影;(2)两肺弥漫浸润性阴影,类似肺间质性改变. 结论肺原发性小血管炎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提高对该病认识,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作者:许国宇;何宝明;由昆;李开明;常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肋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59岁.因右下胸部不适、发现肿块20d入院.体检:右下胸壁扪及一肿块,约乒乓球大小,质地较硬,轻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及血管扩张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血钙、血磷均在正常范围内.B超检查:右下胸壁探及类圆形实性包块,大小约4.9cm×2.9 cm.胸部CR平片:右侧第8肋骨近腋前线处见类圆形、密度均匀性块影,边缘清楚光滑,直径约3.0cm.CT平扫及冠状位重建图像:第8肋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内CT值35 HU,其前部隐约可见薄层包壳,病变区边界清楚,相邻组织结构呈受压推移改变(图1、2).

    作者:刘昌杰;吴锦华;刘庆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透视引导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肺癌假阴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病灶经皮细针穿刺抽吸活检假阴性结果产生的相关因素和避免方法.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在电视透视下(有1例加用CT引导)行经皮针吸肺活检的病例,追踪肺穿刺细胞学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分类记录假阴性病灶的操作人员、病理结果、术中发现和病灶CT特征. 结果发现假阴性14例(20.3%).恶性病灶直径3~5cm,深度≥4cm,有坏死或继发感染,则易致穿刺假阴性. 结论经皮细针穿刺抽吸活检肺内病灶时一定要仔细分析病灶特征并熟练掌握相应的穿刺技巧,尽量避免发生假阴性.

    作者:帅丹丹;官泳松;周翔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

    囊性肾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是肾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影像表现特殊,常难与良性囊性肾脏疾病相鉴别,易被误诊.其临床治疗主要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对于早期发现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好,因而早期正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肾脏囊性病变的发现率明显提高.因此,如何早期正确有效地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已成为临床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作者:徐学勤;陈克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简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VEGF与肾脏疾病的相关研究及与影像医学的联系

    以往,影像医学总是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揭示病变的病理特点.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影像医学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展.目前,影像医学与分子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热点,但针对肾脏的研究少之又少.

    作者:武志峰;刘荣波;周翔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鞍内脑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鞍内脑膜瘤的MRI的影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内脑膜瘤的MRI表现. 结果 5例均位于鞍内,其中起源于鞍结节4例,鞍隔1例.5例均呈均匀明显强化.3例垂体可见,2例未见垂体.脑膜尾征4例,尾征不明显1例.5例颈内动脉均受推压移位. 结论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且垂体可见,并出现脑膜尾征以及颈内动脉受推压为鞍内脑膜瘤的特征.

    作者:王鹰;漆剑频;朱文珍;夏黎明;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书讯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欢迎订阅2005年《临床放射学杂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及与病理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的螺旋CT(SCT)表现及与病理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搜集行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 34例,将SCT征象分组与病理征象进行比较. 结果 (1)34例RCC增强后均有显著强化,其中26例肿瘤在皮髓期密度等于或超过肾皮质,8例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SCT双期增强扫描对34例RCC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100%,分期的准确性为94%.(2)SCT上肿瘤边缘清晰者14例,病理检查12例有完整的假包膜(85.7%);细胞核分级在瘤体直径>3.0 cm组、肿瘤边缘不清晰组、瘤体中心有坏死不强化区组,分别高于瘤体直径≤3.0 cm组、肿瘤边缘清晰组、瘤体内无坏死区组(P均<0.01). 结论 SCT双期增强扫描是RCC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作者:陈学军;高剑波;杨学华;周志刚;郭华;岳松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儿童颅骨膜血窦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膜血窦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儿童颅骨膜血窦的临床资料和CT、MRI表现. 结果颅骨膜血窦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为随颅内压改变而变化的头皮肿块.病变位于颅顶部4例,额部2例,颞部1例,枕部1例.CT表现为颅板外头皮下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骨窗及三维成像可显示颅骨的孔状缺损.MRI表现为头皮下肿块,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并清晰显示异常连接静脉. 结论儿童颅骨膜血窦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结合患者特征性临床表现,对该病能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周莺;李玉华;朱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L4椎体水平髓外硬膜外巨大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男,37岁.无意中发现右下腹一肿物并逐渐增大.体检:右腹部可触及鸡蛋大小之肿物,活动度尚可,边界光滑,质较硬.

    作者:孙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肾癌的螺旋CT征象与病理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93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肾癌细胞排列方式与CT增强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肿瘤周边的短毛刺征与病理上肾包膜有无侵犯呈正相关(P<0.01);肾癌细胞类型与肾癌CT分型之间无显著关联. 结论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肾癌的CT征象与病理细胞类型及结构密切相关.

    作者:郝楠馨;常时新;刘光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第八届全国临床放射学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多发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多发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治情况.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肾细胞癌8例. 结果病理检查共发现直径1 cm以上病灶20个,7例16个为透明细胞癌,1例4个为颗粒细胞癌,其中6例2个,2例4个.单侧肾发病2例,双侧同时发病4例,双侧异时发病2例(相隔6~13年).5例7个病灶在检查过程中有误诊、漏诊,3例3个病灶术中漏诊. 结论多发肾细胞癌并非罕见,在对肾癌患者的检查时应考虑到有多发病灶的可能.对多发肾细胞癌患者,为保留一定的肾功能,宜根据情况选择作肾癌根治术、患肾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

    作者:韩希年;彭令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胸壁巨大侵袭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30岁.入院前1周平卧胸闷.体检:左肺下野呼吸音弱,叩诊呈实音.左腹至脐平面可触及大小约6.5 cm×5.5cm大小肿物,质硬,左腹部叩诊实音.CT示:左侧胸部巨大肿块占据心膈隐窝,呈哑铃状生长,边缘较清,密度均匀,CT值约21HU.心脏受压向右上移位.

    作者:王淑红;张在人;李萍;赵德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动静脉畸形γ刀术后迟发性囊肿形成二例

    例1 女,19岁.8年前突发晕厥2次,持续数秒,伴胸闷、畏寒、意识丧失.脑电图:两侧见9~11 c/s为主的a节律.MRI示左颞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图1A).行γ刀治疗,采用MRI定位,共设4个靶点,中心剂量55.50 Gy,周边剂量25.00 Gy.术后3年每年复查一次MRI,见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及放射性脑水肿、放射性坏死形成(图1B、1C).8年后再次发作性晕厥1次,MRI示左颞多发囊肿形成(图1D).

    作者:黄劲柏;郭大静;徐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搜集脊柱侧弯患者23例,在16排多层螺旋CT机上扫描后,均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与容积再现(VRT)重建.评价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作用和优势. 结果 MPR因脊柱侧弯的改变而显示不连续,矢状位可观察椎管内情况;SSD可观察全脊柱影及侧弯的曲度,但缺乏对椎管内形态的显示;VRT通过调节不同密度的阈值并辅以不同的伪彩依次可显示骨质及椎管的形态,也可清晰显示全脊柱侧弯所有相关表现,尤其适用于观察侧弯的分类与椎管的状况. 结论多层螺旋CT可一次性完成全脊柱扫描.横轴位结合其丰富的后处理图像能提供脊柱侧弯非常有价值的空间结构信息,其表现接近靶组织的解剖,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路径.

    作者:李友林;韩萍;余建明;田志梁;周泱泱;陈艳;雷子乔;梁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脏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肝脏佳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 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用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在其他参数不变条件下分别用不同扫描线圈与FOV行常规MRI扫描;用SE-EPI序列不同b值、TR值以及层厚2mm与5mm分别行DWI扫描,以ADC值、质量指数、信噪比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随着b值的增大,肝脏平均ADC值与质量指数均变小(P<0.01),但b=10、50、100三者图像的质量指数差别较小(P>0.05),b=800质量指数与信噪比均较差.(2)TR值逐渐增大时,图像的质量指数与信噪比以及肝脏ADC值变化均很小(P>0.05).(3)层厚为2mm时,图像的质量指数较层厚为5mm高,信噪比则较后者低(P<0.01).(4)膝关节线圈扫描较头部线圈图像的信噪比有明显增大,而图像的质量指数反而有所减小(P<0.01).(5)随着FOV的增大,信噪比增大,但质量指数先增加后下降(P<0.01). 结论在高场强磁共振中,头部线圈、b值100、层厚2mm、适中的FOV与TR值以及深度麻醉、较大NEX等能获得较高质量的DWI图像.

    作者:袁友红;肖恩华;贺忠;向军;汤可立;颜荣华;金科;尚全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