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尚文
患者男,9岁。自出生后就小便淋漓不尽一直至今。从4岁开始症状逐渐加重,且合并尿频、尿急、夜间遗尿,无尿痛及脓尿。查体:见阴茎根部旁有椭圆形肿物,触之松软呈囊样感,无痛,表面皮肤色泽正常,排尿时肿物略有增大。行B超检查示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扩张。IVP显示双肾积水,右侧输尿管及旁胱未显影。行尿道造影见尿道海绵体中后1/3交界处有环形狭窄,其后有一囊袋状影被对比剂充盈,大小约3.0cm×1.5cm,边缘光滑清楚,密度均匀,尿道前1/3未见明显显影,膀胱充盈扩张,边缘凹凸不平,形态不规则呈“茄”形(附图)。
作者:刘存兵;全世杰;于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体检发现左腹部包块2年入院。查体无特殊。血儿茶酚胺定性阴性,24小时尿17-酮皮质醇、尿17-羟皮质醇和醛固酮均正常。腹部B超示包块大小为8.3cm×5.6cm×3.9cm,KUB+IVU尿路未见异常。2年前体检B超提示腹膜后包块5.3cm×3.6cm×2.5cm大小。 CT检查:平扫左侧肾上腺及肾区见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块影,大截面10cm,与肾脏相连,中心CT值39HU,周边CT值55HU(图1)。增强扫描,肿块周边部位明显强化,CT值75~101HU,包膜较完整,左肾受压变形(图2)。CT诊断:左腹膜后肿块,无功能性肾上腺瘤可能性大。
作者:王荣品;黄永祥;翟茂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肺低分化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材料与方法搜集1989~1999年间肺低分化腺癌患者186例,其中有影像学资料者157例,包括胸片146例;CT扫描97例,其中平扫58例,增强扫描39例,肿瘤局部HRCT 15例。结果 (1)影像学表现:①中央型病变36例(22.9%),其中腔内外生长的气管肿物2例,腔内型病变1例,肺门肿物及阻塞性改变33例;伴广泛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②周围型病变121例(77.1%),大径为1~10cm,中位值4cm。病灶≥4cm者76例(62.8%),浸润性病变5例(4.1%),空洞4例(3.3%)。③跨叶33例。④纵隔淋巴结肿大45例(29.0%)。大团融合纵隔肿大淋巴结7例(4.5%)。 (2)1989~1999年间,腺癌占同期肺癌的20.4%,肺低分化腺癌占同期肺腺癌的14.5%(1979~1986年为7.7%,1989~1994年为13.1%,1995~1999年为17.0%)。结论 (1)肺低分化腺癌中,仅少数(29.0%)为典型腺癌影像学表现(小结节、分叶、毛刺),非典型表现者占71.0%,包括中央型病变、周围型大肿物、浸润病变、空洞、跨叶。 (2)CT示纵隔引流区成簇小淋巴结,应警惕有转移之可能。 (3)本组肺腺癌在肺癌中所占比例和过去相仿,而肺低分化腺癌在肺腺癌中所占比例却有增高趋势。
作者:黄遥;石木兰;王爽;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动态CT(DCT)扫描技术,评价其对肾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探讨肾肿瘤的DCT特征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33例B超或体检中怀疑为肾脏占位的患者(计35个病灶)运用DCT扫描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脱落细胞学、影像综合诊断、临床随访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1)手术病理证实17例,穿刺活检及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2例,超声、血管造影、MRI等综合诊断及临床随访14例。 (2)DCT对肾脏占位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95.24%,准确性为94.29%,阳性预测值为92.86%,阴性预测值为95.24%,约登指数为0.881,与病理对照Kappa值为0.88。 (3)不同的肾脏肿瘤DCT的表现特征如CT值、强化模式、钙化、肿瘤血管等各不相同。结论 DCT扫描对肾脏肿块诊断准确性高,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对表现特殊的肾脏肿块的定性诊断、良性肿瘤合并出血及恶性肿瘤Ⅰ、Ⅱ期的诊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作者:王金红;洪润寰;刘文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53岁。因右腰部绞痛3天,加重1天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右肾区叩痛,血压210/130mmHg,余未见异常。 CT检查:右肾周围绕1圈厚薄不均的高密度软组织影,内、后侧薄,外侧厚达4.5cm,其内密度尚均匀,肾门区结构增粗。右肾实质密度正常,肾门变扁,右肾实质与周围高密度软组织影分界欠清楚(附图)。 手术所见:右肾增大,表面呈灰白色,质硬韧,右肾盂变形并向正中移位,右肾蒂处右肾血管粘连紧密。病理诊断:腹膜后纤维化。
作者:张解港;张衷宇;冯永章;何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52岁。间断咳嗽2个月,自服抗生素有好转,近2天咳嗽加重,伴有少量白色粘液痰,摄胸片发现肺内肿块而入院。1983年患者于右大腿外侧发现一包块,行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遂又行肿瘤根治性手术。术后未作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体检:左下肺听诊闻及少许湿罗音。右侧大腿见手术疤痕,未触及包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舌叶支气管粘膜充血,分泌物多。支气管刷片与冲洗液涂片未查见癌细胞。胸片表现:左心缘旁见一圆形肿块,外缘光滑锐利
作者:叶彤;杨小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46岁。头痛、头晕4个月,恶心、呕吐1个月,右侧肢体无力10余天。查体:行走不稳,左颞顶部有压痛,左下肢肌力Ⅳ级,病理反射未引出。 CT扫描:左大脑半球髓质区见大片不规则低密度区,边缘呈指状水肿,左侧脑室明显受压,中线右移,左外侧裂显示不清(图1)。增强扫描:左颞叶皮质见4.9cm×3.5cm×3.8cm高强化团,CT值133~160HU,宽基附着于颅板,骨窗颅板未见明显破坏,无增厚(图2)。脑动脉造影:左颈内动脉示大脑中动脉外行段小片状模糊染色,血管增粗扭曲,左侧正位示血管呈向上弓状改变(图3、4)。CT及脑动脉造影诊断:右颞区脑膜瘤。
作者:桂东川;桂东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包虫病多发于肝、肺、腹腔等部位,而发生于骶椎包虫者较少见,笔者遇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患者女,19岁。因外伤入院。患者生活在牧区,有羊犬密切接触史。查体:下腹部及腰骶背部有多个大小不等、边缘不清、质韧包块,活动度差,左下肢功能障碍。卡松尼试验阳性。
作者:张晓;许家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癌经皮肝动脉栓塞术(TAE)的疗效与碘油乙醇乳剂用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TAE在肝癌治疗中的疗效。材料与方法35例肝癌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17例,按肿瘤直径与碘油乙醇乳剂剂量等比例行TAE治疗;第二组18例,按碘油乙醇乳剂大剂量法进行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第一组和第二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23.53%和77.78%、44.44%(〖WTBX〗P〖WTBZ〗<0.05)。结论对于适合TAE的肝癌患者,肝癌TAE疗效与碘油乙醇乳剂用量成明显正相关。
作者:李红;张在沛;刘永斌;胡道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当基底动脉显著延长、增粗、扭曲时,称巨长基底动脉(dolichoectatic basilar artery)或长基底动脉变异(megadolichobasilar anomaly,MDBA)。临床无症状或有非特异临床症状,有时误诊为桥脑小脑角肿瘤,临床少见。巨长基底动脉并顶枕区脑出血性脑梗塞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院MRI检查证实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9岁。因头晕、一侧肢体活动不利2个月,加重5天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当地医院按“脑血栓”治疗,病情好转。5天前,症状反复并明显加重,行脑CT检查发现左顶叶大片等低密度混杂区,鞍上池右图1、2MRI T1WI轴位及矢状位示:脑桥腹侧偏右有粗大的纵行流空血管影,直径达1.0cm,管壁为高信号的附壁血栓影,管腔粗细不均,扩张的血管明显压迫脑桥腹侧及右桥小脑角图3MRI T2WI轴位示:基底动脉腔内不均匀高信号影,管腔扩张,管壁为不均匀低信号图4FLAIR序列成像示左顶枕部一6cm×5cm高信号影,有轻度占位效应图53DTOF MRA示左
作者:祝玉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探讨超早期脑梗塞及再灌注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及相应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27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5组:非再通组6只;再通组12只,分3组,每组4只,分别于MCAO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再通,各组于不同时间点进行DWI和T2WI,于后一次成像后取脑行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病理组9只,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计算各时间点的DWI和T2WI上的异常高信号面积及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结果MCAO后30分钟所有动物缺血区于DWI上均出现高信号,而T2WI显示正常,随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升高,范围扩大,6小时内ADC值呈下降趋势。MCAO 30分钟及1小时后再通者DWI上的高信号完全或部分恢复,而MCAO 2小时后再通者缺血区范围无恢复。结论DWI是评价超早期脑梗塞及再灌注的敏感方法,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并为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张权;孙骏谟;田志雄;张在鹏;黄雄;谢长清;吴光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18岁。头痛、头晕伴呕吐进行性加重1月余。查体:颅神经(-),四肢肌张力(-),病理反射(+)。 CT轴位扫描:右侧脑室额角近中线见欠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突向左侧,大小3.2cm×3.0cm,密度不均,内见散在斑点状钙化及小灶性低密度影,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均明显扩大,双侧大脑半球脑沟显示不清,中线结构轻度向左移位,枕大池较大(因患者碘过敏,未行增强扫描)。 手术所见:切开右侧脑室,于额角近中线见一菜花状紫红色肿物,大小约3.0cm×3.5cm,质韧,与透明膈紧密相连。
作者:殷天文;吕京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容积高分辨率CT(VHRCT)、大强度投影(MIP)及小强度投影(MinIP)对弥漫性肺疾病(DL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12例DLD患者行肺部感兴趣区VHRCT扫描及MIP、MinIP重建,其中46例同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结果 (1)MIP图像显示肺结节、磨玻璃影、血管束异常和MinIP图像显示肺低衰减敏感性均为100%。分别根据常规螺旋CT(SCT)、SCT结合VHRCT,以及SCT、VHRCT、MIP和MinIP 4种技术图像所见进行诊断,DLD诊断可信度水平逐步提高(P<0.001);可信度为3的正确诊断率显著提高[31.25%(35/112)、58.93%(66/112)、79.46%(89/112),P1、P2均<0.001];观察者之间的意见一致性逐步提高(Kappa值分别为0.621、0.739、0.809)。 (2)MinIP图像上肺低衰减评分与结合SCT图像的综合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01),均与大多数肺功能指标显著相关(P<0.05)。结论 VHRCT扫描结合MIP、MinIP重建明显增加了诊断DLD的有用信息,可作为诊断DLD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MinIP图像检出肺低衰减比较敏感,其评分与肺功能指标明显相关,可作为预测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指标之一。
作者:韩东明;王清华;窦文广;樊春宝;李长松;王飞;李常茂;唐绍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皮肤大汗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笔者发现2例大汗腺癌转移至肺和骨骼,现报告如下。 例1 女,52岁。左前额部肿块6个月,起初为皮肤小包块,呈暗红色,无疼痛,不发热,未引起重视,以后肿块逐渐长大,局部疼痛。查体发现肿块为4cm×4cm×3cm大小,有囊性感,触之其基底高低不平。颅骨X线片显示额骨左侧局限性骨图1 额骨左侧局限性骨质破坏区,以外板为著,边缘参差不齐,有软组织包块图2 与图1同一病例。2年后颅骨破坏区扩大,侵及额、顶、颞骨图3 例2,左肱骨上端呈溶骨性破坏,且有膨胀致皮质骨破坏图4 例2,右肺及左中下肺大小不等结节阴影,右上肺和左下肺为融合的巨大块影伴不张例2 女,29岁。左大腿内侧小包块3年,开始时如黄豆大小,呈紫红色,无疼痛,不发热,逐渐长大,如鸡蛋大小,自觉左腿疼痛,经手术切除包块,病理诊断为大汗腺癌。术后约1年时间,在原部位又长起包块,生长迅速,伴有咳嗽、咯痰与气短,同时左肩关节疼痛剧烈。X线片显示左肱骨上端溶骨性破坏,且骨皮质略有膨胀(图3)。两肺可见大小不等之结节状阴影,右上肺和左下肺结节融合为巨大块状阴影,伴右上肺不张(图4)。
作者:董墨农;李金泉;韩德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15岁。右肩部疼痛6个月,加重伴轻度活动受限2个月。患者于半年前无意中挥动右臂时感到右肩部撕裂样疼痛,经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后,缓解不明显。2个前疼痛加重,右上臂活动受限,既往体健。体检:一般情况好,右肩部外侧肱骨大结节处可扪及一包块,与骨结合较紧密,不能活动。表面光滑无结节感。局部轻度压痛,皮温不高,患肢肌力尚可,外展、内外旋活动可,但肩关节疼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4.9×109/L,粒细胞 0.588,淋巴细胞 0.322,血沉2mm/h。
作者:杨挺;魏龙晓;李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提高CT诊断卵巢囊性病变的正确性。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1例共161个卵巢区囊性病变,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61个病灶中,良性102例134个病灶,恶性19例27个病灶。120个为完全囊性,41个有囊壁结节或实性部分,分别占74.5%和25.5%。其中囊性畸胎瘤21例25个病灶,囊腺瘤18例,均为单个病灶,囊腺癌7例12个病灶,Krukenberg瘤5例7个病灶,内膜异位囊肿31例39个病灶,黄体囊肿8例9个病灶,滤泡囊肿8例9个病灶,浆液或粘液性囊肿11例,中肾管囊肿10例,陈旧性异位妊娠4例,卵巢输卵管脓肿、炎症积水9例13个病灶,其他4例。术前CT诊断准确率81.8%。结论卵巢囊性病变种类较多,基本CT表现多类似,但良性病变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囊壁薄而规则;恶性病变多为双侧不规则形,囊壁及囊内分隔厚而不规则,结节状。CT在卵巢囊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价值。
作者:强金伟;廖治河;周康荣;郑蔚巍;徐从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胸闷、咳嗽伴低热10天。胸片示:左下肺野均匀一致高密度影,上缘清楚,初诊左侧胸腔积液。CT检查:示左侧胸腔内一卵圆形高密度影,约6.0cm×7.2cm大小,周边有环形壁包裹,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20HU。CT诊断:左侧肺良性占位(附图)。 手术探查:开胸术中见胸腔内一巨大软组织肿物,边缘光滑,有蒂与纵隔相连。术后病理诊断:纵隔神经鞘瘤。
作者:李玉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中多平面容积重建技术(大密度投影)[MPVR(MIP)]特点及其所重建血管图像的优越性。材料与方法搜集10例正常者,利用MPVR(MIP)技术,5例行头颅血管成像,5例行门静脉属支血管成像。结果颅内动脉可清晰显示至4级分支,门静脉属支可清晰显示至5级属支。结论正确及熟练运用MPVR(MIP)技术可在直径>2~3mm的血管上提供清晰影像,图像具有一定立体感,可多角度任意观察,并能提供较DSA更多的信息。
作者:杨晓春;陆之安;龚建平;沈钧康;钱铭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仿真内镜技术(CTVE)对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20例食管癌患者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MPR和CTVE成像。结果 (1)20例食管癌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观察病变大小、部位、形态、范围、有无局部外侵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MPR可进行冠状、矢状及横断面的二维重建,还可以沿食管走行进行曲面MPR,在不同方位以佳角度对食管肿瘤进行观察。 (2)20例食管癌CTVE可获得类似纤维食管胃镜显示管腔壁和腔内病变形态的结果,且能从梗阻的远端观察病变情况。 (4)MPR和CTVE对判断肿瘤外周浸润、大体类型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0%、65%、75%和60%、85%、55%。结论 MPR和CTVE的应用为食管癌的术前分期诊断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MPR对显示病变周围侵犯的范围比较准确,CTVE对病变的大体类型显示较好。
作者:张惠茅;杨海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脊柱多层螺旋CT(MSCT)与单层螺旋CT(SSCT)图像质量的差异,探讨MSCT在脊柱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分别行MSCT和SSCT扫描的腰椎退行性病变者各10例进行图像质量比较。应用LightSpeed QX/i型MSCT检查和诊断31例脊椎病者。结果在相同扫描条件下,腰椎MS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SSCT,MSCT所需扫描时间明显短于SSCT(均为P<0.05)。MSCT可为31例脊椎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结论 MSCT在脊柱病变检查中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吴胜勇;周海昱;温连庆;崔明惠;雷新玮;祁吉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