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应妹
目的 探讨2-氯-4-硝基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CNP-NAG)为底物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尿液NAG,并对其方法学进行评价.方法 尿液中NAG作用于底物CNP-NAG水解游离出显色团对硝基酚(CNP),其生成速率与酶活力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在405 nm监测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通过微摩尔吸光系数计算出NAG活力.结果 本法适PH为5.0,线性范围0~150u/L.批内CV3.86%(n25)批间CV4.67%(n25)平均回收率94%.与终点法对比测定结果相关性良好,Y(本法)=0.8492×(终点法)+0.6742 r=0.9834.结论 用CNP-NAG为底物测定尿液NAG,反应后生成色源CNP,PKa为5.5,与酶的适PH5.0接近,反应后即显色,通过连续监测△A/min,用微摩尔吸光系数计算出NAG活力,无需设样本空白,可进行自动化分析,使用方便.
作者:徐坚强;谢服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虽然早在1965年,Altman等[1]在新生大鼠的海马齿状回观察到新生的颗粒细胞,但几十年来固有观念一直认为,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一旦受损乃至死亡,不能再生.而1992年,Reynolds等[2]首先利用神经球特殊培养条件,先后从胎鼠和成鼠纹状体分离得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人们在这之后又从胚胎和成体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发现了这种具有干细胞特征的细胞[3-6],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神经细胞发生不仅只存在于胚胎期及围生期,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同样具有神经细胞新生能力.之后,众多研究证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成年动物脑组织终生都有新神经元生成[7-9],观念的变化使得人们对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及脑脊髓损伤等的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人们对影响NSCs增殖、分化机理的深入研究,很多基因修饰的NSCs表现出了更优越的性质,为NSCs移植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严旺;陈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青春发育后期特发性矮小(ISS)患儿的促生长效应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检测意义.方法 对40例青春发育后期ISS患儿进行rhGH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测定身高、体质量及骨龄,治疗1及6个月时抽血测定IGF-1和IGFBP-3水平.结果 治疗6个月后生长速度(GV)、按年龄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CA)、按骨龄的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BA)及预测终身高(PAH)均较治疗前增高(均P<0.01).治疗1及6个月后血清IGF-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 0.05),治疗前后血清IGFBP-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的血清IGF-1与治疗6个月后的△GV呈负相关(r=-0.39,P<0.05),治疗1个月后△IGF-1与治疗6个月时的生长指标△GV、△HtSDScA及△HtSDSBA均呈正相关(r=0.42、0.38、0.33,P<0.05).结论 青春发育后期ISS患儿接受rhGH治疗是安全的,疗效是肯定的,血清I GF-1可以作为判断和预测GH对青春发育后期ISS患儿疗效的指标.
作者:张宇;卢立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诊治妇科急腹症的疗效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205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手术诊治妇科急腹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汪玲;毛春梅;高颖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 (AQP1)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QP1在20例慢性子宫颈炎、20例子宫颈原位腺癌和20例浸润性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结果 AQP1表达于宫颈病变组织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采用微血管密度(MVD)表示AQP1表达强度:AQP1在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原位腺癌和浸润性子宫颈腺癌组织MVD分别是12.15±0.63、44.46±1.23、73.82±2.4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QP1可能参与子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
作者:袁军;傅亚军;江晓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肺癌脑转移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使患者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肺癌脑转移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多种因素.结果 肺原发病控制情况、脑转移病灶影响放疗预后;而性别、年龄、PKS评分、放疗剂量、肺原发病理、有无颅外全身转移、是否全身化疗均无相关.结论 肺癌脑转移的预后是和多种因素相关,结论也不尽一致,符合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多因素不同看法.
作者:卢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弥漫性间质肺疾病(DILD)是一组临床特征相似免疫病理过程各异的众多肺疾病组成的疾病谱,病因不明者占65%,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早期表现为肺泡炎,晚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此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预后与转归的关键.临床上一旦出现胸部X线、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改变,疾病已属于中晚期.而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来收集检测ILD患者下呼吸道炎症免疫效应细胞及其生物活性介质的变化,对ILD的发病机制,免疫病理过程以及诊断、鉴别诊断和判定病变的活动性和估计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氨酚羟考酮片与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晚期中度癌症患者镇痛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比.方法 将125例中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氨酚羟考酮片组(观察组)65例和曲马多缓释片组(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氨酚羟考酮片和曲马多缓释片口服治疗,比较用药2周后的镇痛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应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为89.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67%,两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对照组的成本/效果比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酚羟考酮片与曲马多缓释片用于晚期中度癌症患者镇痛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曲马多缓释片的治疗成本/效果比较低.
作者:李贞娜;马葵芬;朱杰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剂量在对比剂肾病(CIN)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100例,在全部采用水化治疗基础上,强化剂量组给予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口服,常规剂量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口服,分析术前24h及术后第1、2、3天血清肌酐、尿素氮、血2-微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内生肌酐清除率的情况,并分析发生CIN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内及两组间术前与术后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化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CIN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CIN的危险因素为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高龄.结论 使用强化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术后炎症水平,减少对比剂对肾功能损害和预防CIN的发生;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高龄是CIN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笑瑛;胡海雷;岑镇波;徐建然;盛益;史习宝;陈岳维;邹林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先天梅毒的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和2年随访结果.结果 无症状者占44%;生后6个月RPR转阴率为80%; 24个月TPPA转阴率为76%.主要临床表现有:皮疹、肝脾肿大及肺部感染.结论 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及定期随访在先天梅毒的防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袁新华;富琴琴;林梅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10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其中观察组(n=50)口服米非司酮5.0 mg/d,对照组(n=50)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临床指标、血脂指标、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 (48/50),高于对照组的84%(42/50) (P<0.05);治疗后的观察组的雌二醇(E2)、促卵泡生(FSH)、潮热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等临床指标及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生存质量评分标准,观察组为(132±48)分,对照组为(10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运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其临床疗效较高,但应注意尽量采用小剂量口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冯金辉;支霜;王晓峰;汪期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180例可疑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血清行HCV-RNA定量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HCV含量,酶法检测ALT水平,分析HCV-RNA定量与后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80例患者中HCV-RNA阳性率为46.7%,抗-HCV阳性率为49.4%,ALT异常率为46.7%; HCV-RNA阳性患者中抗-HCV阳性率及ALT异常率与HCV-RNA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CV-RNA含量与抗-HCV滴度、ALT异常率及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HCV-RNA的临床价值较大,结合抗-HCV及ALT检测有利于提高丙型肝炎的诊断水平.
作者:冯群灿;陈俊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子宫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4例胎盘位于前壁的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子宫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胎盘位于前壁,均行子宫上1/3体部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7例患者胎盘位于侧壁及后壁延伸至前壁,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2例胎盘植入面积较小,行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宫腔填塞术+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因出血难以控制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植入性凶险型前置胎盘几乎均需行子宫切除术,根据影像学判断胎盘位置及植入情况选择子宫切口及果断切除子宫是降低产后出血量的关键.
作者:江元;应红军;范琦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予以抗生素治疗,治疗组予抗生素治疗后继续予中药保留灌肠加理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35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9%;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生素药物治疗.
作者:李连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及其引起的终末期肾病(end stagerenal disease,ESRD)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并消耗巨额卫生资源的常见慢性进展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医疗卫生支出,及低知晓率等特点.据2011年美国肾脏数据登记系统(USRDS)的数据统计,2005-2008年CKD患病率11.0%,预测美国2015年进入ESRD的患者将可能达到712290人[1].探讨早期防治CKD和延缓进展等问题,已成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CKD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及危险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灵萍;罗群;周芳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155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具有明确基础疾病和易患因素的患者有146例(94.19%).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咳嗽或咳痰、胸痛列前3位,分别占86.45%、18.71%和17.42%.表现为典型的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三联征的只有3.87%.D-二聚体的阳性率达95.97%.心电图典型S1 QⅢTⅢ只有6.12%.初诊误诊10.32%.结论 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数无特异性,发病与基础疾病及易患因素有关,重视高敏感性检查指标的筛选,结合快速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陈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3例经超声及β-HCG检测证实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经子宫动脉和/或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阴道出血迅速有效停止,清宫出血量控制在100 ml以内,栓塞后综合征较轻,全部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结论 介入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结合清宫术能快速终止妊娠,有效防止大出血,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汤雷军;周建勤;罗永荣;章学胜;方爱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直肠给药与镇痛泵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90例腹部手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直肠给药镇痛,对照组为常规镇痛泵术后镇痛.评价两组术后镇痛效果,肠功能恢复时间,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镇痛效果满意36例,镇痛满意率80.0%(36/45);对照组镇痛满意37例,镇痛满意度84.1%(37/45);术后4、8、12、24、48 h各时间点两组评分镇痛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实验组发生4例,对照组发生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用于临床术后镇痛既方便又经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江国斌;方红燕;曹飞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乳胀是产后常见的症状,在整个产褥期均可发生,产后3~5 d发生率高,因乳房淋巴和静脉充血,乳腺小叶开始大量分泌乳汁,乳腺管不通畅,产妇因疲劳、伤口疼痛及缺乏哺乳经验等原因,未及时有效地排空乳汁所致.乳胀时乳房充盈,表面光滑,有胀痛和压痛,乳晕也硬挺疼痛,乳头变短,婴儿不能有效含接,影响母乳喂养.为此,为乳胀产妇开展了徒手乳房按摩,及时有效排除了乳胀,促进了乳汁分泌,提高了母乳喂养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乳胀产妇80例,年龄22~35岁,孕周37~42周,其中顺产38例,剖宫产42例,产妇无内外科疾病,判断和语言交流能力正常.
作者:陆应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11例TLS患者临床数据及各项实验室生化指标,并进行积极的静脉水化,碱化尿液,利尿,别嘌呤醇降低尿酸,反复血液透析及白细胞单采术治疗.结果 TLS患者大量恶性细胞破坏后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经过治疗,5例临床症状改善,血生化指标恢复正常;3例好转;1例死亡;另2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结论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抢救TLS的关键.
作者:冯长伟;任昌明;张丽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