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蛟;孟威宏;王强;王心童;颜炜群;任立群
目的:研究槲皮素体内外对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骨肉瘤143B细胞,随机分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建立143B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5-Fu阳性对照组及槲皮素3个剂量组,每周给药3次,4周后处死裸鼠,剥瘤,计算抑瘤率;采血,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TNF-α和TGF-α的含量。结果槲皮素(10~320μmol/L)体外可明显抑制143B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耐性;在40~160μmol/L浓度下,槲皮素可诱导143B细胞凋亡;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体内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血清TNF-α含量,降低TGF-α的含量。结论槲皮素抑制143B细胞的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和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江波;李灿;林清;李瑞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天麻素调节戊四氮( PTZ)致癫疒间大鼠海马炎症信号通路的抗癫疒间机制。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癫疒间模型组(PTZ)、天麻素大剂量组(Gh)和天麻素小剂量组(Gs),观察四组大鼠的行为学和脑电图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蛋白表达,ELISA方法测定大鼠海马IL-1β、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的含量。结果与PTZ组相比,Gh组大鼠癫疒间发作程度、脑电图改变、海马p38MAPK蛋白的表达和部分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天麻素可通过降低癫疒间大鼠海马p38MAPK蛋白的表达、抑制部分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IL-6和TNF-α的分泌,从而影响炎症信号通路,以达到对抗癫疒间的效果。
作者:李飞;孙亚凌;成祥林;蔡光欣;蔡新宇;徐晓明;朱占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 HF)模型兔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阿霉素诱导HF家兔模型(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连续治疗4周后,测试左心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AngⅡ的含量,应用RT-PCR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左心室结构和收缩功能各项指标显著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模型组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血清中 Ang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rhBNP能抑制HF家兔心肌中Ⅰ、Ⅲ型胶原含量表达,一定程度上能拮抗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的活性,改善心室重塑,缓解HF症状。
作者:任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评估缬沙坦或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效价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9-11月我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缬沙坦组(缬沙坦80 mg,氨氯地平5 mg,1次/d)和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40 mg,氨氯地平5 mg,1次/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效价比。结果治疗8周后,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4%,替米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药物经济学价值高于缬沙坦组。结论缬沙坦或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降压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更能节约用药成本。
作者:吴宝刚;杨泽宇;李乃静;李岩;白雪;阚亮;周勇;李丽;王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第二的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或化疗。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蓬勃发展为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在宫颈癌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就靶向药物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程璐;李林;谢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医院药库管理中采用ABC分类和信息管理法的工作效率。方法利用我院药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药品销售及库存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采用两种物流分类管理方法,即ABC分类法、信息管理法,分析每种分类管理方法所占资金、库存量等指标。结果两种方法年药品采购种类、采购周期、安全库存周期、年采购金额和年采购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信息管理法的年采购药品种类多于ABC分类法,其安全库存周期和年采购金额短于ABC分类法,年采购次数少于ABC分类法。两种方法的库存周转率、平均库存值、断货率、药品资金占用率、采购周期和盘点工作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信息管理法库存周转率大于ABC分类法,平均库存值、断货率和药品资金占用率低于ABC分类法,药品采购周期和盘点工作量短于ABC分类法。通过分析每月Q1(流入累计)与Q2(流出累计)所包围的面积,ABC分类法每月库存周转量低于信息管理法。结论应综合考虑影响药品合理库存的因素,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在减少药品和资金浪费的基础上满足患者和临床治疗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医院药库管理方法。
作者:王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莹;马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 S组)和非舒芬太尼组( NS组),每组20例。两组诱导给予舒芬太尼0.3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时S组给予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h)]和瑞芬太尼,起始剂量为0.25 mg/(kg·min)复合吸入七氟烷1%~2%;NS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起始剂量为0.25 mg/( kg·min)复合吸入七氟烷1%~2%。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拔管时间、拔管后呼吸抑制情况及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结果麻醉恢复期舒芬太尼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低于非舒芬太尼组( P<0.05)。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平均为1.95±0.22,非舒芬太尼组为1.7±0.4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术中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h)]能够有效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激反应,并且不增加拔管时间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作者:高春丽;张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地特胰岛素联合个体化延伸护理治疗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其对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口服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地特胰岛素治疗并配合系统健康教育及个体化延伸护理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 BMI)、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胰岛素使用剂量及有无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治疗后,患者FPG、2hPG、HbA1c明显下降(P<0.01),BMI水平也有所下降(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个体化延伸护理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时降低患者体重,是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
作者:宋颖;魏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我院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前后门诊处方质量的变化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的处方点评分析记录。针对结果提出质量改进建议,总结先进管理经验,制定合理用药的改进措施。结果在随机抽取的20400张处方中,经药师仔细点评,不合理处方有434张,占总抽样处方量的2.13%。错误类型分布为:诊断与用药不符占30%、用法用量不合理占26%、给药途径不合理占6%、超量占34%、抗菌药物超量占4%。结论通过处方点评,门诊处方合格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得错误处方的数量不断减少,终实现集中解决核心问题,达到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但在点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作者:于忠辉;刘向阳;张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淀粉样蛋白前体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域变异体( Reorganization human Kunitz protease inhibitor domain of 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 variant,rhKD/APPvar)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实验鼠的四氯化碳( CCl4)慢性肝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细胞数。结果正常对照组的 PCNA 阳性细胞数为(2±2)个/视野,模型组的PCNA阳性细胞数为(6±3)个/视野,rhKD/APPvar小、中、大剂量组的PCNA阳性细胞个数分别为(29±110)个/视野、(38±10)个/视野、(55±12)个/视野,抑肽酶组的 PCNA 阳性细胞个数为(24±9)个/视野,rhKD/APP组的PCNA阳性细胞个数为(19±5)个/视野。与模型组相比,rhKD/APPvar各剂量组PCNA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增加( P<0.05),并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rhKD/APPvar各剂量组阳性细胞数多于抑肽酶组。结论 rhKD/APPvar能够促进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增殖,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作者:王虹蛟;孟威宏;王强;王心童;颜炜群;任立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西格列汀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5例,试验组34例,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试验组予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 血糖( PP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ins)。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PPG、HbA1c、BM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FPG、PPG、HbA1c降低更明显(P<0.05),Fins、Pins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明显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
作者:卓凤婷;张丽婷;高旭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和观察组(注射百泌达),连续应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糖、血脂变化情况及影响血脂变化的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 BMI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抗体水平均为影响GLP-1类似物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变化的因素。结论 GLP-1类似物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情况,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但在临床中仍需要结合患者自身因素进行临床治疗,以取得理想疗效。
作者:易建;魏娟;廖雨飞;万幼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氧化槐果碱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此方法进行苦芪滴丸中氧化槐果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色谱柱为Inertsil-NH2(1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水(86∶8∶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20μL。结果血浆中氧化槐果碱的线性范围:0.20~20μg/mL,r=0.993,低检测限为0.20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及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符合要求。6只大鼠灌胃给药8.5 mg/kg苦芪滴丸后,血浆中氧化槐果碱Tmax为(4.03±0.72)h,Cmax为(4.00±0.54)ng/mL, t1/2为(0.05±0.66)h,采用梯形法计算,AUC0-t为(30.70±0.54)μg·h/mL,AUC0-∞为(30.8±0.32)ng·h/mL。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苦芪滴丸中氧化槐果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董晓茜;陈贺;戚哲源;朱婉玲;张振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柚皮苷的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使用平衡透析法模拟柚皮苷在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过程,并建立测定柚皮苷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HPLC-MS/MS)方法,测定低、中、高3个浓度(100、600、3600 ng/mL)的柚皮苷在透析袋内血浆中和透析袋外缓冲液中的浓度,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低、中、高3个浓度的柚皮苷在体外与大鼠的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1.5%、90.5%和96.3%,3个浓度之间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柚皮苷与大鼠血浆蛋白高度结合。
作者:李季泓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102例,筛查自身抗体,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均给予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治疗前HCV RNA载量、治疗过程中血ALT和AST水平变化、病毒学应答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2例慢性HCV感染者中,共检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31例,其中,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18例,抗平滑肌抗体( SMA)阳性10例,抗1型肝肾微粒抗体( LKM1)阳性3例。治疗前,阳性组和阴性组 HCV RNA载量,以及治疗后快速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0~20周,两组患者ALT和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阳性组高于阴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可有效治疗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否对治疗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钦波;谢静文;李书芬;唐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通过查询双硫仑样反应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机制、引起双硫仑反应的因素以及临床药物治疗的进展,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熊建群;高晓波;何珍;韩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新活素配以康复护理干预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30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治疗:强心、利尿、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类药物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以1.5μg/㎏静脉冲击疗法,再以0.0075μg/( kg·min)的速度持续泵入72 h,并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尿量、体重、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各指标明显趋于正常水平,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LVEF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新活素同时给予精心的康复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愈率,促进了临床康复。
作者:隋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苏灵注射液与邦亭注射液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止血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结直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分成A组(苏灵注射液组)和B组(邦亭注射液组),每组30例。 A组给予苏灵注射液2 U用生理盐水2~4 mL稀释后静脉注射,1次/d;B组给予邦亭静脉注射2 U用生理盐水20 mL稀释后静脉注射,2次/d。连用3 d后比较两组药物的临床止血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93.3%,B组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灵注射液止血效果优于邦亭注射液,具有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作者:赵阳;杨东辉;马晓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大鼠血清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的变化及血必净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胰腺炎组、血必净组,各组再分为3、6、12 h亚组,假手术组开腹后仅行简单的胰腺翻动,急性胰腺炎组开腹后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胆胰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建立AP模型,血必净组在AP组基础上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分别在各时间点采血观察血清中淀粉酶( AMY)、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并进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P组中AMY、NO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P组相比,血必净组中AMY、NO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AP组胰腺组织损伤明显,而血必净组损伤明显改善。结论 NO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血必净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血清NO,减轻胰腺组织的损伤。
作者:于春林;张国志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