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智才;杨华彬
目的 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在肩关节脱位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骨科进行肩关节复位治疗的患者共8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丙泊酚麻醉组28例,七氟醚麻醉组28例,臂丛神经麻醉组26例.比较三组患者疼痛评分、麻醉效果、复位期间生理指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丙泊酚和七氟醚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与臂丛神经麻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丙泊酚和七氟醚对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臂丛神经麻醉,对呼吸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需要临床加强监控,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和七氟醚对肩关节脱位复位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常规麻醉方法,但是临床使用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作者:郭弘理;王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ABCD2评分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4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TIA患者为观察组,给予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TIA发作次数、急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与40例未溶栓治疗的TIA患者对照分析.采用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各亚组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TIA发作次数为(1.16±0.34)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1.86)次和15%(P<0.05),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TIA发作次数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内随危险度升高,TIA发作次数明显增加(F=10.406,P<0.05),且高危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χ2=8.550,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急性脑梗死风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王孝良;许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盐酸纳美芬联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安眠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急性安眠药中毒的患者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确诊后均给予安定中毒常规治疗,包括输液、利尿、维持电解质平衡、吸氧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纳美芬0.5 μg/kg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1~2 mg/kg清开灵注射液滴注,qd.治疗期间严密观察两组患者意识、呼吸及各种反射,监测生命体征,并进行疗效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意识清醒时间,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意识清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04±2.35)h、(4.56±1.58)d,对照组分别为(7.56±2.85)h、(6.87±2.05)d,观察组意识清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纳美芬联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安眠药中毒,两药协同,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呋塞米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42例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纳洛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施呋塞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74.1±28.7)和(282.4±52.6)min,而治疗组患者的显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54.3±19.0)和(144.7±36.4)min;并且在重度急性乙醇中毒患者中,对照组患者的显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152.6±41.1)和(389.3±124.1)min,而治疗组患者的显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98.4±31.7)和(198.1±46.5)min.治疗组的显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呋塞米联合纳洛酮对急性乙醇中毒,甚至重度急性乙醇中毒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赵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预先静脉滴注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10 min试验组静脉滴注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对照组静脉滴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除喉罩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患者在入室及拔除喉罩时(T1)、到达苏醒室后5 min(T2)、15 min(T3)、30 min(T4)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值以及T1~T4的疼痛、躁动和镇静评分(分别为FLACC评分、PAED评分和Ramsay评分),并观察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反流误吸、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在T1、T2、T3时点HR低于对照组,在T1、T2时点MAP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疼痛评分在T1、T2、T3时点均低于对照组,躁动评分在4个时点均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在T1、T2、T3时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患儿全麻诱导前预先静脉滴注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减少苏醒期躁动,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唐之音;赵广翊;陶炳东;杨帆;孟凌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联合得宝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应用玻璃酸钠联合得宝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以往单纯应用玻璃酸钠和得宝松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比分析三种用药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玻璃酸钠组和得宝松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值明显高于玻璃酸钠组和得宝松组(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玻璃酸钠组和得宝松组(P<0.05或P<0.01);全部病例未见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三组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酸钠和得宝松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在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阳;吴雪华;吴昶;周越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56例高血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6例患者采用缬沙坦80 mg口服,1次/d,观察组8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脂、血糖等进行测定,并根据治疗前后血压下降情况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记录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患者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1.58%,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例(2.50%)出现轻微头痛,对照组1例(1.32%)出现头晕,均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1.25%)肾功能轻度损害,对照组2例(2.63%)肾功能轻度损害,1例(1.32%)Ⅰ级心功能不全,观察组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缬沙坦,并不增加不良反应,而且可降低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陈佳力;袁越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利培酮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和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精神科门诊或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氯氮平组,每组35例.利培酮组采用利培酮治疗,氯氮平组采用氯氮平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BMI、腰围、臀围、腰臀比,FBS、TC、TG、HDL-c、LDL-c、TG/HDL-c、TC/HDL-c、ApoA1、ApoB,以及治疗12个月后糖尿病发生率.结果 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利培酮组BMI、腰围、腰臀比均明显低于氯氮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BS、TC、TG、HDL-c、LDL-c、TG/HDL-c、TC/HDL-c、ApoB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poA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利培酮组的FBS、TC、TG、HDL-c、LDL-c、TG/HDL-c、TC/HDL-c、ApoB低于氯氮平组,ApoA1高于氯氮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利培酮组糖尿病发生率明显低于氯氮平组(P<0.05).结论 氯氮平、利培酮均会对患者血糖、体重、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而氯氮平的影响更明显,这种不良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认知功能的损害.
作者:姚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硫辛酸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 6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每日给予苦碟子注射液40 mL,硫辛酸60 mL,治疗14 d;对照组每日给予硫辛酸60 mL,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症状和总体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感觉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使用硫辛酸和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为理想.
作者:杨海波;张一诺;胡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2例耐药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病症改善情况、影像学改变情况以及痰菌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控,可以用于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作者:戴建义;苏菲菲;黄墨荷;杨守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氯解磷定联合序贯消化道净化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2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解磷定联合序贯消化道净化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氯解磷定配以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治疗24 h后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的持续情况与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24 h后,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昏迷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入院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颅内感染例数及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解磷定联合序贯消化道净化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安全有效.
作者:朱彩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的超适应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我院2011年11月12日-15日期间含PPI的门、急诊处方,分析PPI超适应证使用情况,并对PPI在消化与非消化内科间超适应证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 超适应证处方174张,其中合理处方134张(占77.0%).超适应证处方中的PPI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为主(76张,占43.7%),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次之(40张,占23.0%).非消化内科超适应证使用PPI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为主(占67.1%),消化内科以其他PPI为主(占62.2%),两者的品种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6,P<0.01).消化内科超适应证使用PPI的合理性优于非消化内科(χ2=6.788,P<0.01).结论 超适应证使用口服PPI,消化内科处方更合理.
作者:苏银法;杜乐燕;吴积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考察不同剂量天麻素皮下及口服给药后大鼠脑内的天麻素及其代谢产物天麻苷元的浓度变化.方法 采用脑内微透析技术进行在体动态取样,建立了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质谱方法测定脑透析液中的天麻素含量,建立了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方法测定脑透析液中的天麻苷元含量.结果 两种给药方式大鼠不同脑区内天麻素浓度均较低,天麻苷元脑内浓度明显高于其原型药物天麻素.结论 天麻素的血脑屏障透过能力差,但其活性代谢产物天麻苷元能够较好地进入脑内发挥作用.
作者:吕允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脑缺血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健康的SD大鼠,线栓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血流2 h,再灌注24 h,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治疗组分别予缺血再灌注前后经腹腔注射EPO 3 000 IU/(kg · d),或缬沙坦40 mg/(kg · d),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测定其脑梗死体积占全脑体积的百分比、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EPD处理组可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减少脑梗死体积,降低梗死组织含水量,且经EPD预处理,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ARB处理组可减少脑梗死体积,降低梗死组织含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D和ARB可减少脑梗死体积,降低梗死组织含水量,EPD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经EPD和ARB预处理改善更为明显,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慧丽;梁丽贞;吴春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促进中药制剂与地高辛的临床合理配伍使用.方法从我院2011年1-12月期间的住院病历中随机抽查164例给予地高辛(0.125 mg/d)治疗的病历.根据中药制剂的药理作用以及相关文献报道中所提到的不宜与地高辛合用的相关中药制剂,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有39例合用了不宜予地高辛合用的中药制剂.结论临床医生对给予地高辛治疗的患者在合并应用中药制剂时需多加注意.
作者:陈建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甲基苯丙胺(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为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奥氮平组49例和利培酮组49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奥氮平组有效率为93.8%,利培酮组有效率为89.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在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及镇静.结论 奥氮平、利培酮均能有效改善冰毒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疗效显著.但奥氮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作者:潘建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流变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对老年UA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06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根据指南给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15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s-CRP、血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30%、8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流变学及血脂代谢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UAP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与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并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脂代谢状况等有关.
作者:蔡莉莉;李敬会;徐剑刚;李德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92例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饮食、运动疗法及补充钙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10~15 d为1个疗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并根据其疼痛程度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定.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BM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增加情况.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每2周摄X线平片,观察两组患者骨痂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69.5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BMD为(0.73±0.05)g/cm2,对照组为(0.65±0.04)g/cm2,观察组治疗后BMD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四肢骨干骨折愈合时间为(13.6±2.1)周,对照组为(18.7±3.1)周,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一般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增加骨密度,对骨折的愈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吴小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丙戊酸是广谱抗癫疒 间药,临床应用广泛.该药体内代谢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需要个体化治疗.丙戊酸体内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大量研究报道了丙戊酸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本文分别从人口学因素、遗传因素及合并用药等方面,对丙戊酸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制定合理、安全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李新林;赵明明;姜力;肇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高血压拟施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定1组(D1组)、右旋美托咪定2组(D2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10 min,D组泵注右旋美托咪定0.8 μg/kg,然后D1组、D2组分别以0.4 μg/(kg · h)和0.2 μg/(kg · h)持续泵注至术毕,同期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常规诱导,术中用七氟醚、瑞芬太尼和罗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记录进入室时(T0)、给药后5 min(T1)、插管即时(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5 min(T4)、手术切皮时(T5)、手术开始30 min(T6)、拔管即时(T7)和拔管后5 min(T8)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术中血压>180/100 mmHg给予盐酸乌拉地尔注射液25 mg,心率>110 bpm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20 mg,同时观察苏醒期躁动评分和镇静评分以及苏醒时间.结果 三组入室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D1组和D2组在给药后5 min、插管即时、插管后1 min、插管后5 min、手术切皮时、手术开始30 min、拔管即时和拔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显著低于C组(P<0.05);C组拔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仍显著高于D组(P<0.05);C组的躁动评分显著高于D1和D2组(P<0.05);C组的镇静评分显著低于D1和D2组(P<0.05);D1组的苏醒时间显著高于D2组和C组.结论 右旋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能够减轻老年高血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诱导期和苏醒期的不反应,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0.2 μg/(kg · h)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是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郝建礼;黄泽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