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柳志远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缬沙坦, 吲达帕胺,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施以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吲达帕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应用缬沙坦与吲达帕胺联合治疗,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控制患者血压,具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氢氯噻嗪与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轻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小剂量氢氯噻嗪(12.5mg)治疗轻度高血压临床疗效,并比较其与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对轻度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mmhg,舒张压为90-99mmhg)降压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的的100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临床检查诊断结果,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和试验组(小剂量氢氯噻嗪12.5mg),每组各50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国际标准测量血压(mmhg),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与小剂量氢氯噻嗪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以及临床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下降情况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低血钾,试验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轻度高血压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是,使用过程中应该检测电解质,以免引起低血钾。

    作者:王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在甘露醇治疗面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甘露醇治疗面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面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80例患者,并实施随机对照分组,每组4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2组患者均采用甘露醇治疗,与此同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将优质护理法应用于甘露醇治疗面瘫患者的护理中科学、高效,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曾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抽签分组的方式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加入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在护理效果和满意度上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加入到脑卒中常规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效果,保证患者健康。

    作者:秦琴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目的:对比分析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儿童急性阑尾炎病人中抽取50例,随机分为B组26例,A组24例,B组接受腹腔镜手术,A组病人接受开腹手术。对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观察跟比较。结果:B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肠道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比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儿童阑尾炎病人,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感染率低,可以取得一个非常显著的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其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能提高病人身体康复速度,帮助病人尽早出院,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郑勇;吕晓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手术去势间断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去势间断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30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15例)和研究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雄激素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手术去势间断联合抗雄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SA 水平,治疗前期两组患者PS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PS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 time)和总生存时间(Os time),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去势间断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庆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盆腔炎汤口服与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盆腔炎汤口服与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30%,与对照组的81.08%相比,观察组的效果更加显著,差异显著(P<0.05);其中随访后发现,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为23.33%,与观察组的5.56%比较,观察组的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盆腔炎汤口服与灌肠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灌肠的疗效明显要优于口服,且毒副作用小、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作者:沈爱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预后作用探讨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预后作用。方法:对我院接受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6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61例患者中,随访为98.36%(60/61),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随访1a。其中12例患者心绞痛复发,4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现患者是否接受冠脉支架介入治疗与心脏事件呈负相关。结论:针对于冠心病患者积极有效的采用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可避免冠脉机械狭窄,确保患者的预后,同时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促进作用。

    作者:袁玉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院门诊中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中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的原因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2-2014年笔者所在门诊中药房处方作为研究对象,从2012-2014年中随机抽取一个月的处方进行分析,对存在差错的处方进行统计和原因分析并制定预防措施。结果:2012年至2014随机抽取每年3月份的处方,共存在1584例处方调剂差错事件。2012年3月存在561例,2013年3月存在526例,2014年3月存在497例。所有处方调剂差错中,品种差错516例,占所有差错32.6%;数量差错372例,占所有差错23.5%;错发患者差错312例,占所有差错19.7%;用法用量差错228例,占所有差错14.4%;其他差错156例,占所有差错9.8%。结论:分析引起处方调剂差错的原因,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规范门诊中药房管理,降低调剂差错发生率。

    作者:寇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癌缺失基因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肝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iver cancer-1,DLC-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的石蜡包埋病理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另选取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DLC-1表达情况。结果:DL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4%(22/5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72%(P=0.005)和正常肝组织的10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1的表达与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侵袭倾向高低及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HBsAg、肿瘤大小、AFP 浓度、纤维包膜及肝硬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DL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肿瘤TNM分期、侵袭倾向高低及病理分化程度有关,是肝癌预后的不良因素。

    作者:阮嘉后;彭鹏;何坤;胡泽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研究男男性行为人群现状以及艾滋病行为干预效果

    目的:研究男男性行为人群现状以及艾滋病行为干预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采取滚雪球抽样方法对本地区的男男性行为者进行招募,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并对其艾滋病行为进行干预,研究干预的结果。结果:相对于干预前,干预后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与安全套使用率显著要高。结论:对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提高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作者:吴云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中心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接受骨瓣开颅术治疗,对照组则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实验组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治疗7天及14天后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效果较好,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推广。

    作者:齐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2例临床护理

    目的:分析对比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心内科收治入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应用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上,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和人力成本,有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适合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松秉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究肝硬化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从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入院的肝硬化患者中随机抽取65例展开分组对照研究,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同时观察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情况。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入组研究前,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以及SF-36量表各项功能指标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P>0.05),而通过各自护理干预后,两组均得到一定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效果更佳,且组间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肝硬化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适当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消除患者内心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值得参考。

    作者:张雪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门诊护理管理应用于医院感染控制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析医院感染控制运用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的门诊常规管理作为对照组,再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的门诊护理管理作为观察组,对两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环境卫生合格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空气、物体表面、手以及平均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运用门诊护理管理,不仅可以使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提高,还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急诊科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目的:对急诊科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总结分析急诊救治过程中的护理经验。结果:92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显效率为48.91%,有效率为33.70%,无效率为9.78%,病死率为7.61%,总有效率为82.61%。12例患者并发休克,27例发生心力衰竭,28例并发心律失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病情危重,合理、有效的护理工作,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郑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社区门诊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收治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并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后的肺部音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群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关于ICU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治疗的场所,是医院风险高的科室,因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成为工作重点。本文就ICU 护理安全隐患方面如何防范进行了简单分析。

    作者:龙雨霞;曹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具体治疗方法

    通过2013年至2015年本院发生的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具体治疗方法。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胎盘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撕裂。只有全面掌握产后出血的原因并在产前加以预防治疗可有效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实施有效的产后出血治疗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马凤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对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开展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实际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通过选择在我院儿科进行临床治疗的320例患者作为调查实验对象,将住院时间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的160例临床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5月到2013年9月的160例临床患者作为干预组,对于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照组的160例患者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工作,干预组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人性化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工作。通过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上述几组数据比对之后发现,在护理安全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和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三组数据上,都有明显的差异(P<0.05),干预组的数据比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病患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上,干预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地提高儿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家长的满意程度,积极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作者:叶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慢性宫颈炎的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优质护理)各35例,观察比较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35例(100%),护理满意33例(94.3%);对照组治疗有效30例(85.7%),护理满意27例(7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宫颈炎治疗期间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胡霜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