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17例介入治疗的临床回顾

荆传宝;任树军

关键词:下肢动脉, 闭塞性, 病变, 介入治疗, 总结性报告, 肢体坏死, 危及生命, 介入疗法, 常见疾病, 病情进展, 临床, 疗效, 患者, 发病, 病症
摘要: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发病极其迅速、病情进展较快,后果相当严重,该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引发肢体坏死,更有甚者危及生命。所以该病症的治疗必须有效、及时、迅速。笔者回顾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采用介入疗法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行总结性报告如下。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浅议多发性硬化的康复治疗

    多发性硬化是目前神经疾病当中的常见病,患者会遗留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多发性硬化患者仍然需要有效、系统的康复治疗。

    作者:潘虹;王超兰;戴方骏;章代亮;金荣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自主导向学习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探究

    传统的临床护理带教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导致实习护士并没有从根本上掌握护理的相关技能。自主导向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实习护士的思维、沟通、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从实践的角度发展临床技能,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以上情况出发,探讨了目前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自主导向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提高临床带教的综合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唐孝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早期护理干预促进产褥期妇女康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促进产褥期妇女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然分娩产妇40例,时间在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并将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35.00%,观察组产妇恶露量(4.02±0.54)ml、子宫底高度(7.13±1.15)cm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产褥期妇女尽快康复。

    作者:魏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系统研究

    目的: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制定系统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方法,并探讨该种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84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两组患者西医常规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制定的系统的脑血管疾病物理治疗方法(电针疗法)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 MA 运动积分比较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FMA 运动积分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结论: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制定的电针疗法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致残率。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儿童保健门诊应用健康教育的意义研究

    目的:研究儿童保健门诊应用健康教育的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治疗的患儿,将100例患儿简单随机分为2组,50例患儿为一组。其中,一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在其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观察组)。将两组患儿家长的不确定感、焦虑程度以及患儿出现的生长健康问题、疾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的不确定感、焦虑程度均比对照组低,且患儿出现的生长健康问题、疾病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应用健康教育能使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促进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吕雪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层医院产科子宫切除术6例临床分析

    目的:深入探讨在产科大出血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6例接受产科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子宫切除的指征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子宫切除术与孕产次、多胎妊娠和分娩方式等有直接的联系。结论:产科子宫切除术是当前治疗产科大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掌握剖宫产指征并做好产妇监护及计划生育等工作能够将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作者:吴家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临床优质护理病区的管控基础

    目的:探讨以责任制护理为基础的优质护理的质量管控。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新生儿科实施治疗的1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75例。甲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乙组实施临床优质护理病区的综合管控,在责任护士工作的基础上,由护理组长进行层级管理,注重各项护理工作的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程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几率。结果:乙组患儿的护理质量满意程度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均优于甲组患儿,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优质护理病区的管控,能够对护理的总体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保证了病人安全,减轻了护士个人承担风险的压力,减少了护理差错,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探索质量管控升化,推进优质护理内涵建设的核心,建议广泛应用。

    作者:胥小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6例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后腹腔镜肾切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26例患者行后腹腔镜肾脏切除术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包括针对性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饮食指导,做好出院指导。结果:2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是保证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程雨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剖宫产术后腹胀的护理方法探究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腹胀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350例剖宫产术后的患者,给予术后早期正确的宣教、早期饮食、按摩、早期活动,联合给予乳果糖口服、开塞露、乳果糖灌肠、肛管排气等治疗,缓解腹胀并促进剖宫产病人肛门排气排便。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对剖宫产术后腹胀病人的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作者:俞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产科2015.3~2016.3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00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5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50)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3±2.4)分,术后VAS疼痛评分为(4.2±1.1)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临床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雷俊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探究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及给予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随访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后、6个月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所有患者血糖控制明显改善。结论:对糖尿病患者给予糖尿病护理小组临床护理,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情况,提高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病家属对糖尿病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唐相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评估及分析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就诊的高血压患者68例,均应用厄贝沙坦(150~300mg/次,1次/d)治疗,观察血压、心率、超声心动图,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评估,显效56例(82.35%),有效7例(10.29%),总有效率92.65%。治疗后血压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IVST、LVPWT、LVDd指标明显降低(P<0.05);全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降压效果显著,且对左心室肥厚有逆转作用。

    作者:代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采用综合疗法,及时观察病情实施护理措施。结果:62例经治疗护理后治愈出院,4例转院,2例再次复发入院,均无并发症。结论: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儿科临床疾病,通过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可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减少痛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潘玲丽;王秀芬;徐利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车祸伤患者现场急救与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研究车祸伤患者现场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出诊救治的595例交通事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现场急救与护效果。结果:595例患者中,有590例患者安全入院,成功抢救率为99.16%,有5例患者在入院途中死亡,死亡率为0.84%。结论:科学有效的现场急救与护理能够将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降低其死亡率与致残率。

    作者:岳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临床探讨

    目的:分析产科急诊切除子宫的常见原因,探讨能够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6年期间在我院产科行急诊子宫切除术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26例患者行急诊子宫切除的具体原因,对能够减少或避免产科急诊子宫切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因发生产后出血切除子宫,导致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具体因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宫缩乏力所占比例大,与其他因素所占比例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中因胎盘因素发生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多于因其他因素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P<0.05)。结论:导致产科急诊患者切除子宫的原因较多,由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大出血为主要原因,临床应加强对导致产科急诊患者子宫切除相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不断探索可以减少或避免切除子宫的治疗方法。

    作者:彭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型糖尿病应用甘精胰岛素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甘精胰岛素的临床应用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规律应用降糖药,观察组患者则在降糖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应用甘精胰岛素,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以及C肽、体重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对照血糖控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两组患者的血脂以及体重相关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甘精胰岛素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预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幸日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理干预对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析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实施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0例应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区别分成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积液患者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效果,配合综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姚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文关怀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间来我院接受分娩的孕妇400例,护理人员在对孕妇的入院前、入院时、分娩时、新生儿护理时、出院后等各个阶段均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护理活动中。研究分析孕妇对护理人员实行人文关怀护理的评价和产科护理质量。结果:400例孕妇在接受调查时,均从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护理中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尊重与关怀,对人文关怀理念的评价较高。结论:在产科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既能够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又提升了孕妇的满意度,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应当予以广泛推行应用。

    作者:郑广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目的:观察分析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后期临床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的风湿免疫病患者80例,进行血常规、病理以及骨髓涂片等检查,观察记录患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变化以及骨髓增生程度、贫血等临床表现情况。结果:通过血常规、病理以及骨髓涂片等检查,80例风湿免疫病患者中贫血42例,血小板减少38例,血小板增多1例;白细胞减少41例,白细胞增多2例;骨髓增生活跃51例,骨髓增生低下9例。结论:风湿免疫病血液系统损害常常会引起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向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缓解患者各种临床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主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循证护理在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目的:探析循证护理在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对2010年4月~2014年3月我院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93例患者进行调查,应用循证护理理论进行分析。结果:93例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2564次,中心静脉置管不良反应有血流量不足324例次、出血19例、感染9例、堵管8例、脱管后另置1例,无空气栓塞发生。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可以深入了解中心静脉置管不良反应,从而及早防范、及时发现、正确处理,保证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易江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