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低体重新生儿应用发展性照顾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间入住该院的早产新生儿14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其中研究组给予发展性照顾,常规组给予日常护理方法。观察两组的恢复情况、住院天数、睡眠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以及胃管留置时间。结果:研究组给予发展性照顾之后,发现患儿住院天数以及康复时间缩短,胃管留置时间、睡眠时间以及留置针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极低体重新生儿实施发展性照顾,能有效促进护理质量提升,促进患儿健康生长发育。
作者:何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就是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安全性能够有效地预防水介传染病的发生,对确保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检验水质的时候,针对左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环节进行水质监测,同时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水质检测结果可靠性,进而可以完善和建立起水质质量检测的管理体系。本研究主要分析水质检测当中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保证,希望所得的内容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谭臻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形势下肿瘤内科患者不同时期的健康宣教效果。方法:以该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40例肿瘤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形势下不同时期进行健康宣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健康宣教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健康宣教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形势下为肿瘤内科患者在不同时期进行健康宣教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何海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脂质水平和斑块消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结果: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脂质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斑块消退效果更佳,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可优化其血清脂质水平,加速斑块消退。
作者:蒋金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和分析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对于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住院患儿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感染的患儿67例,病毒感的患儿65例,,对患儿分别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两者联合的方法进行检验,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两种感染病原的C反应蛋白平均数值。结果: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两种检测方法相比,C反应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血常规的阳性检出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联合的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两种方法单纯应用的阳性检出率;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数值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值(P<0.05)。结论: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方法能够使患儿在临床上的阳性检测率更高,能够有效鉴别不同感染类型的患儿,对临床医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4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23)和实验组(n=23),对照组采用注射泮托拉唑钠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注射兰索拉唑的治疗方法。治疗一段时间以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96%,经比较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34%,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09%,经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兰索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明显,对患者的疾病有较好的改善,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作者:郭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CA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该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82例CAT患者分为试验组41例(给予瑞舒伐他汀)及对照组41例(给予辛伐他汀);对比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82.93%(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显著低于对照组(19.51%,P<0.05)。结论:与辛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对CAT的疗效更好、安全性更佳,值得推广。
作者:王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顾客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共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患者采取术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服务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住院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达到95.83%,远远高于对照组(75%,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萍;谭春尼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专科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临床护理经验,观察分析患者的康复以及呼吸道护理效果。结果:参与本次调查患者共有40例,护理过程中发生4例死亡病例,6例仍在康复过程中,其余30例均已全部出院,康复过程中患者出现2例肺部感染病例。结论:通过以上的实验能够看出,护理效果对患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治疗的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者:张国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随着中医逐步走向世界,建立科学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越来越彰显重要性与迫切性。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已成为中医研究领域的热点及难点。本文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进而查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者:苏婷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血液净化对老年急性肾衰竭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于该院就诊的老年急性肾衰竭患者按照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两组都采用治疗手段后,经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急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中,血液净化有着显著地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应该在临床应用上大力的推广。
作者:王秀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碘伏涂擦在门诊伤口换药中的临床具体效果,选择一项合适的在门诊伤口换药的方法。方法:以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进行门诊换药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我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每组患者4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处理方法;观察组进行常规的清洗之后,再使用碘伏外用涂在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换药的频率和伤口康复的时间长短,研究碘伏伤口换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换药的频率、伤口康复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显示了碘伏溶液在伤口换药的明显优势。结论:碘伏的消毒效果明显、持续杀菌时间维持较长,是一种科学安全的伤口处理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世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系统健康教育在胃溃疡患者护理中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胃溃疡患者中选取78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9例胃溃疡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39例胃溃疡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健康教育干预,探究经不同方法护理干预后临床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临床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健康教育在胃溃疡患者护理中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临床总有效率,还能够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可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李小娓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阑尾炎患者时使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效果。方法:收集阑尾炎患者共106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阑尾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操作时间更短,能够有助于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患者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方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预防性抗生素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36例,采用预防性抗生素的68例划入观察组,未采用预防性抗生素而直接手术的68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高体温、白细胞数以及术后HGB,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体温分别为(37.24±0.46)℃、(37.43±0.38)℃,术后HGB分别为(116.35±9.62)g/L、(117.68±10.12)g/L,白细胞数分别为(10.46±2.12)×109/L、(9.86±2.14)×109/L,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4%(3/68)、0.18%(1/6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对提高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作者:徐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为提高该校高职护理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方法:以该校2014级高职护理5、6班为研究对象,5班为试验班,6班作为对照班。在试验期间,6班按照传统-灌输式教学;5班打破常规、实行学教方法改革,证实了其可行性。结果:通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结论:通过为期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改变我校目前教学现状的良好途径。
作者:卞加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随着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建设新型现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障农牧民的身体健康,是当前新农村工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加强放射诊疗技术,提高基层医院的辅助检查工作尤为重要,放射诊疗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环节。基层医院的临床各科中,许多疾病都需要通过新型医疗设备进行检查,才能科学准确地诊断病情,有效配合治疗。加强对基层医院放射诊疗工作的安全管理,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工作中的放射诊疗水平,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健康体系的形成。
作者:史文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发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从该院于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当中抽取87例纳入本次研究的观察组;从同期在我院做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当中抽取87例纳入本次研究的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同种方式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血脂水平。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以及比较观察组内不同发病年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TC、TG、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HDL-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当中,发病年龄越年轻的患者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越高。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有着紧密的联系,浓度越高则脑梗死的发生几率越大,因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脑梗死发病风险的预测指标。
作者:王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B超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查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误诊率及不同大小肿瘤检出率。结果:两组误诊率、结节型肿瘤检出率、巨块型肿瘤检出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实验组弥漫型肿瘤检出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60%,差异显著(P<0.05)。结论:B超诊断具有很高的经济性,其误诊率、结节型肿瘤检出率、巨块型肿瘤检出率与其他诊断方式不相伯仲,仅弥漫型肿瘤检出率稍微低于其他诊断方式,仍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蒋卫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急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心脏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心律失常急重症患者90例,经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得出的数据再根据病因,分为心源性组和非心源组。观察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分析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监测后数据显示,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两组患者数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心源性组患者心血排量(CO)、心脏指数(CI)、每博心血输出量(SV)、加速度指数(ACI)、胸液成分(TFC)、预射血期(PEP)、收缩时间比较(STR)、体血管阻力(SVR),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监测结果再结合患者病因,心源性组采用利尿等方式进行治疗,非心源性组采用抗感染、等方式进行治疗。90例患者存活率为85.6%。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操作方式简便,临床医生可根据监测结果早期对患者给予关键性治疗,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丽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