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燕秀红;姜丽君

关键词:护理安全教育, 护理技术操作教学, 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某医学专业76名医护人员,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护理人员接受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教学模式同时,接受护理安全教育,对比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及护理安全能力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实施护理安全教育,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能力,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接诊收治的106例采取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指征,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同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相差不多,术后都能明显提高视力,治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21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17.5%,观察组9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5.77%,在术后并发症对比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效果同超声乳化相差无几,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可以在基层医院广为推广。

    作者:鲍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患有上呼吸道疾病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患有上呼吸道疾病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患有上呼吸道疾病的手术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围手术期优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护理满意度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有上呼吸道疾病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张小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谈围手术期高血糖控制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的426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08例血糖水平较高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疗效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08例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除一例死亡,其余患者血糖均控制较满意。结论:患者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高度重视围手术期高血糖的发生、控制,并给予积极干预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不容忽视的环节。`

    作者:柴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奥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奥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和对照组(西沙比利单一治疗)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3个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且观察组患者的3个月复发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疗效,可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程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制备吉非替尼的起始化合物6-羟基-7-甲氧基-3,4-二氢喹唑啉-4-酮与3-吗啉代丙基氯的反应性研究

    未经保护的制备吉非替尼的起始化合物6-羟基-7-甲氧基-3,4-二氢喹唑啉-4-酮与少于两倍量的3-吗啉代丙基氯反应时生成4-或6-位单取代的化合物,当与大于两倍量的3-吗啉代丙基氯反应时生成4-和6-位双取代的化合物。

    作者:汪晓平;宋华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治疗内伤头痛经验总结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发病多由内因而成,病位虽然在头,但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作者:谭周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隐裂性牙髓炎根管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针对隐裂性牙髓炎进行根管治疗,根据治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的观察,以期对隐裂性牙髓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隐裂性牙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188例隐裂性牙髓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100例,对其采用根管治疗,对照组患者88例,对其采用传统的隐裂性牙髓炎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裂性牙髓炎的根管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 超在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的诊断分析

    目的:观察在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采用 B 超的检查结果,分析 B 超的运用价值,以提高肝胆脾胰诊断准确率。方法:本次研究病例,我们选择了于2013年2月-2014年6月这段时期内接受诊断、治疗的疑似肝胆脾胰患者,共300例。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取其仰卧位,接受了 B 超检查,检查部位为肝脏、脾脏、胰腺以及肾脏,重点观察患者腹部器官是否异常。结果:300例接受 B 超检查的患者中阳性者为290例,病理结果为262例,B超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0.3%,即诊断率是90.3%;检查出的疾病排名靠前的分别是脂肪肝73.7%(193/262)、胆囊炎5.7%(15/262)以及肝囊肿5.0%(13/262)。结论:B 超可以检查出多种良性病变,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应用于肝胆脾胰疾病检查中。

    作者:金广湖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发热诱导的学龄儿童难治性癫痫性脑病新进展

    发热诱导的学龄儿童难治性癫痫性脑病(FIRES)是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类综合征,常由发热诱导、好发于既往健康的学龄儿童,表现为难治性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抗癫痫药物无效,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幸存者多合并严重认知障碍及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病因及发病机制不详、治疗困难、预后不良。本文对近年来有关 FIRES 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徐洪波;束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后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IUD)放置术后患者的心理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我站2013年1月-2014年6月接诊的90例 IUD 放置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研究组采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复诊焦虑、恐惧、抑郁及逆反率皆明显低于术前初诊(P<0.05),同时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前术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UD 放置术后患者表现出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反应,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心理情绪发生率,值得借鉴。

    作者:徐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性。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我院超声科接收的疑为宫外孕患者5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的对患者进行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诊断。结果:经腹部超声诊断,34例患者被确诊,6例患者被误诊,2例患者被漏诊,8例患者声像图显示不满意,结合阴道超声所有患者被确诊,其中有宫内宫外同时妊娠、增大卵巢回声、低回声和混合型包块、右侧宫角妊娠。结论: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诊断能有效对异位妊娠进行确诊,避免了误诊、漏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确诊率,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刘桂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监护患者镇静的效果评价探讨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患者镇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64例重症监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镇静,对照组采用异丙酚镇静。结果:镇静后,观察组的Ⅲ级、Ⅵ级镇静率分别为50.00%、4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18.75%,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镇静起效时间、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镇静期间的心率、血压的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采用咪达唑仑镇静,起效快,苏醒快,镇静效果良好,且能有效保持患者镇静期间生命体征的稳定,值得推广。

    作者:黄雪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不同麻醉方法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接受不同麻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受的70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根据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生效时间、麻醉剂量、阻滞时间、Bromage 评分比对照组要优秀(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比较好,该麻醉比较推介为老年患者使用,临床安全可靠,效果好。

    作者:周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硬化腹部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腹部影像学诊疗在肝硬化疾病的治疗应用效果。方法:以肝硬化影像诊断结果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各类影像诊断的特点。结论:影像学诊断对于肝脏的形态、结构、病变等情况有比较直观的限制,对于肝硬化具有很好的判断作用,临床中早期肝硬化并不明显,单纯是肝脏较大,因此影像学特异性不足。中期患者的 CT、超声检查能够出血典型症状,比如、密度、形态、等,具有比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佟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留置导尿引发泌尿系感染护理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

    目的:从护理操作的角度分析留置导尿管引发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和查找资料的方法。结果:留置导尿引发泌尿系感染与操作是否规范、导管留置时间、引流系统是否密闭紧密相关。结论: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规范操作,加强护理管理,尽可能缩短尿管留置时间是预防控制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重要措施,同时应尽量避免膀胱冲洗。

    作者:冯娟;李艳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6+1"考核模式助力医院创新发展探索与实践

    管理创新是医院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为了持续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营造和谐医疗环境,积极探索和实践医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医疗卫生工作管理、质量、安全、效益特点,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了"六加一"模式的综合绩效考核方案,医院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做到:思想重视,全员参与,方案操作性强,重点突出,清晰实用,每月坚持全面考核量化总结,通过该创新管理方案的实施,我院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作者:范崇威;关会卿;刘丽坤;彭国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角膜干细胞移植与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角膜干细胞与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96眼)翼状胬肉的患者,随机分为角膜肝细胞移植组(A 组)与羊膜移植组(B 组)。每组各43例(48眼)。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治疗后,A 组患者复发的有2例3眼,创面愈合的时间为3-6天,平均时间为(4.12±1.02)天。B 组患者复发的有6例9眼,创面愈合的时间为5-10天,平均时间为(6.13±1.34)天。A 组(角膜缘肝细胞移植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 B 组(羊膜移植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翼状胬肉患者使用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或者使用羊膜移植治疗,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角膜肝细胞移植治疗的复发率更低,角膜的创面恢复更快,其治疗效果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探讨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2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和非尿毒症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观察组透析前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 一6)、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C 反应蛋白(CRP)等指标,评价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纵向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身体指标差异大,患者病情逐渐好转,P <0.05;横向比较,观察组患者接受透析治疗干预后,虽然 Hcy、IL 一6、MDA 水平明显下降,血清 CRP 水平升高,但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差别依然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结论:血液透析能够降低尿毒症患者体内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提高 CRP 水平,促进肾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清除一定的 MDA、Hcy 及 IL 一6,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秦文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临床护理与观察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临床护理与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80例由于使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和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7.5%,两组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加强对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能有效改善肝损伤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作者:张美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评价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和监控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与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 lobin al c,HbA1c)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 M)诊断和监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FPG,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 HbA1c,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 FPG 和 HbA1c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G与 HbA1c 两者关系密切,分别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即时和长期的血糖信息,联合检测患者 FPG 和 HbA1c 对糖尿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监控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林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