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瞡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名混合瘤(mixed tumor),是腮腺肿瘤中常见者。临床上约80%发生于腮腺,10%在颌下腺,10%在鼻腔、副鼻窦以及上呼吸消化道的小涎腺[1]。
作者:杨勇;罗国忠;黄娅;干天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呋塞米静脉注射,观察组予以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持续静脉泵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总有效率为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6%(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SBP、体重下降、LVEF 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BNP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利尿剂抵抗率以及肾功能恶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后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使用红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78,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7.75,P <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临床疗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礼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对重症胰腺炎(SAP)并发胃肠麻痹患者采用新斯的明联合清胰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48例 SAP 并发胃肠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联合清胰汤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各24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首次排便时间、腹痛持续时间、血淀粉酶升高持续时间、血钙恢复正常时间及 ICU 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SAP 并发胃肠麻痹患者采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联合清胰汤治疗,能快速、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沈长兵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晚期特有的致命性少见疾病,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母婴死亡率高,多见于妊娠35W 左右的初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病变、双胎和男胎较易发生,若处理不及时容易并发多脏器的功能损害,我科于2014年6月20日收治了一例妊娠晚期合并急性脂肪肝的患者,经过我科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治愈后出院。
作者:杨玲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老年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本次资料为我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老年患者60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对象,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心率失常12例(20.00%),低血压6例(10.00%),穿刺部位血肿13例(21.67%),穿刺部位渗血8例(13.33%),腰部疼痛13例(21.67%),造影剂不良反应4例(6.67%),过敏休克2例(3.33%),心绞痛2例(3.33%),研究表明,腰部疼痛并发症较为常见。结论:分析老年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明确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以及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
作者:苏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外科并发症,对于股骨颈骨折需要皮牵引治疗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减弱,加之需要长期卧床、活动受限,便秘发生率尤其高。便秘的发生会对患者心理、生理产生不利影响,延缓了患者的恢复。因此,做好便秘的护理是工作重点之一。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谈谈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皮牵引患者便秘的发生原因及护理体会。
作者:王蓉蓉;吴敏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统计并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阳性率。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84例,脑动静脉畸形4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20例,硬脑膜动静脉瘘22例,烟雾病13例,阳性率分别为91.30%、95.83%、83.33%、100%、92.86%。结论: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疾病可以较为直观的显示出颅内血管和血流以及颈部血管和血流情况,能准确、全面地提供颅内血流动学信息,操作简单、无创,为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蒋洁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治疗中中医泻下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2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通塞脉片口服治疗,14例治疗组患者接受中医泻下法治疗,即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6%),两组相比,p <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经皮氧分压、足背温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足治疗中,中医泻下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刘耀文;刘耀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产科护士急救能力培训措施及培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5名护士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急救能力培训,比较研究对象培训前后的急救能力。结果:经针对性产科急救能力培训后所有研究对象的急救应急能力均显著改善,培训后研究对象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优于培训前(p <0.05)。结论:对产科护士进行系统的急救能力培训可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应急能力,对提高急救抢救成功率有着采用重要的价值,应推广应用。
作者:许新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透析病人治疗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维持透析3个月以上的血透患者从遵医嘱服药、充分透析(每周三次或两周五次)、饮食控制、定期抽血复查四个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设定目标值,然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前血透患者各项平均依从性为42.57%,实施后提高至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运用于血透患者依从性的管理中,能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提高血透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程辉;黄秋鹏;庞晴;何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2011年3月19日-4月28日,青海省海晏县县城小学发生一起水痘爆发,共有62人发病,患病率375%,涉及六个班,围绕此次疫情,我们开展了疫情调查。
作者:鲍金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与研究肝素钠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气管插管阻塞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气管插管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肝素钠稀释冲管。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血性痰液附着情况、凝血功能情况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血性痰液附着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良好,以上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肝素钠应用于预防颅脑外伤患者气管插管阻塞中,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在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风湿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0例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进行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通过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显效23例(65.7%)、好转10例(28.6%)、不良反应0例、总有效33例(94.3%),明显优于对照组15例(42.9%)、12例(34.5%)、3例(8.6%)、27例(77.2%),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对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对痛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五黄散外敷结合四妙散加味内服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显效率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廖洪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实施氯胺酮小儿麻醉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诱发原因,探寻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实施氯胺酮小儿麻醉140例相关资料进行回顾,针对其中发生麻醉不良反应的8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过积极分析诱因,采取有效对策,手术麻醉效果满意。8例患儿不良反应症状得以消除。结论:针对不良反应,积极有效进行防护,尝试联合用药,可保证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吉同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分析妇科肿瘤患者 PICC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提高护理质量、提高 PICC 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对本科室2012年10月-2013年12月 PICC 拔管患者中非计划性拔管进行原因分析。结果:133例 PICC 拔管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37例。结论:PICC 置管及维护过程、维护环境、患者置管侧肢舒适度及心理活动、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及对疾病、导管的认知均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
作者:王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造成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近3年内我院发生不良反应和未使用国头孢菌类药物的患者二百例进行分组对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未使用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涉及到不同品种,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肾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也过于繁多,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作者:赵红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护理人员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将当前的科研结论、护理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患者需求完美结合,制订护理计划。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腔卫生宣教工作的开展,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有很大的提高[1],提高老龄患者的口腔护理质量问题日益被重视。年龄的增加,使老年人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对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等等,这些疾病常伴有口腔不同程度的损害。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口腔疾病者高达873%,约为正常人口腔疾病患者的2-3倍[2]。口腔护理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一项,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遇到口腔护理的患者因病情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同方法的获得直接的是通过循证护理。我们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50例老年患者的口腔护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晓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舒适护理措施,并研究这些措施对于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2014年3月这段时期内接收诊断、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依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家属或本人抽取后,奇数为对照组,偶数归为实验组,均是5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实验组则从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通畅气道、合理氧疗、预防感染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给予舒适护理。然后收集所有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0.8)d,明显要比对照组的(13.7±1.1)d 少,同时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仅为6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应该推广。
作者:苏美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曾几何时许多著名中医学家行医救人的故事,如李时珍尝百草治病救人、华佗刮骨疗伤,葛洪炼丹等等,他们用的都是中医的诊疗方法及中药的神奇运用,中医诊病的四字原则"望,闻,问,切",凝聚了多少情感、体验及交流的人性内容,中医的神奇陶冶了我对祖国医学的深切向往,使我步入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殿堂。
作者:杜星辰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