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引起精神症状的常用抗菌药物

盛华芝

关键词:精神症状, 药物, 不良反应
摘要: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肾损害、耳毒性等,但引起的精神症状常常易被忽视.现综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导致精神症状11例,以提醒医务人员引起重视.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测定复方碳酸钙咀嚼片中微量维生素D3的含量

    目的测定复方碳酸钙咀嚼片中微量维生素D3含量.方法异丙醇-水(50:50),回流皂化提取制剂是微量维生素D3,采用正相硅胶柱,正已烷:异丙醇(994:6)为流动相,分别以265nm和254nm为检测波长,进行系统适应性试验.结果适应性试验结果维生素D3及分解产物在265nm波长测定的峰面积明显地大于254nm峰面积,其回收率为:96.16±1.88%,RSD为2.44%.结论该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适用于含微量维生素D3制剂的质量控制要求.

    作者:张学农;唐丽华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长效托宁与氯磷定救治有机磷中毒的临床分析

    长效托宁是一种新型抗胆碱能药物.该药治疗有机磷中毒疗效显著.我院近两年来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85例,用长效托宁治疗48例(治疗组),用阿托品治疗37例(对照组),报告如下.

    作者:肖调金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术后残余或术后复发的脑垂体瘤病灶的伽玛刀治疗

    目的术后残余或术后复发的脑垂体瘤病灶是治疗的难点,通过分析经过伽玛刀治疗的资料,希望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方法99例术后残余或术后复发的脑垂体瘤和同期317例未经手术治疗的垂体瘤,经伽玛刀治疗后,回顾性分析这两组病例的数据和临床特点.结果手术后使伽玛刀治疗成为可能,伽玛刀加强了手术的疗效.随访表明:两组病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于巨大的、压迫视神经的、侵蚀海绵窦的、手术后复发的垂体瘤,伽玛刀是补充、有效的甚至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吉祥;周东学;刘宗惠;于新;亓树彬;胡勇;张炜;李冰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浅谈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

    目前临床用药中,中成药与西药一样,以其用药方法简便、治疗效果显著而普遍受到病人的青睐,但工作中我们发现,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并没有象西药那样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多年来,我们注意将所学中医药理论知识与临床医药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探讨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特点和规律,指导病人科学合理用药,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我们认为,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应把握以下几点.

    作者:刘世宝;孙子懿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AF钉复位内固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在我院广泛开展,应用器械有Stefee、Dick、RF和AF.在我院用AF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0例,疗效优良.表明AF钉具有操作简便,复位良好和三维固定功能,故被我院广泛应用.

    作者:杨玉民;米雄;姜秋岁;贺西京;李浩鹏;王栋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降脂疏肝丸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降脂疏肝丸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脂肪肝患者1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中服降脂疏肝丸,对照组服用脂必妥,Vit E.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分别为25、44、17、21例,对照组分别为8、7、6、1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7.8%,优于对照组的58.3%(P<0.05).结论降脂疏肝丸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作者:朱胜典;钟成国;叶军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药房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防止对策

    通过对药房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与防止对策研究,旨在及时妥善地处理医患纠纷,解决医患者矛盾,确保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作者:陈红;张萱;王凤霞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引起精神症状的常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肾损害、耳毒性等,但引起的精神症状常常易被忽视.现综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导致精神症状11例,以提醒医务人员引起重视.

    作者:盛华芝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3例报告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又称眼肌型肌病,极为少见.国内1957年由张文萃首例报告[1].现将我们近年诊治3例报告于下,供同道研讨.

    作者:王光德;王前虹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探讨及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虽不是化脓感染,却延迟了切口的正常愈合,给病人造成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所以,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既是病人所不愿遇到的事,也是手术医师感到颇为尴尬的事.近年来,医学界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研究日趋成熟.笔者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探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

    作者:张小平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急诊呼吸衰竭病人应用机械通气的心理护理

    机械通气是严重呼吸衰竭病人患病期间的一种呼吸支持疗法[1],在急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病人常常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治疗创伤的痛苦、陌生环境及沟通障碍等应激源的刺激,这些刺激均是使病人产生一系列负性心理反应,甚至造成机体持续应激状态的不利因素,若不及时调节、控制,不仅加重疾病,还会妨碍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因此,了解机械通气病人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对呼吸衰竭病人在机械通气期间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早日康复是十分重要的.现将我科对32例实施机械通气的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萍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脑肿瘤放疗甲壁微循环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脑肿瘤及经术后放疗的脑肿瘤患者的甲壁微循环变化.方法应用PCV-3C型微循环测定仪对50例脑肿瘤病人及经术后放疗的脑肿瘤患者,40例健康成人作甲壁微循环测定.结果肿瘤组,放疗组的四项积分值,明显高于健康人组;肿瘤组与放疗组比较,流态积分差别非常显著.结论甲壁微循环检测对肿瘤病人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定量的辐射,即常规量的放疗,可以使肿瘤患者的甲壁微循环出现向好的倾向,机体出现良性恢复,有助于疗效的判断.

    作者:李斌;俞志英;戴燕芳;马文雄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咪唑安定全凭静脉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拔管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咪唑安定复合维库溴铵全凭静脉麻醉对麻醉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胸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舒芬太尼-咪唑安定诱导后,剂量递减法微量泵持续静注全凭静脉麻醉组(Ⅰ组,n=16);芬太尼、咪唑安定-异氟醚静吸复合组(Ⅱ组,n=16).分别观察麻醉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毕苏醒、拔管情况.结果Ⅰ组诱导后,气管插管前HR、SP、DP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其它观察时点较诱导前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诱导后,插管前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0.05),而插管即刻、插管后2min,上述指标明显上升(P<0.05),Ⅱ组拔管即刻比拔管前HR、SP明显上升(P<0.05).组间比较:插管即刻,HR、SP、DP较诱导前上升幅度,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手术结束后苏醒,拔管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咪唑安定复合维库溴铵全凭静脉麻醉在麻醉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结束后苏醒情况良好.

    作者:张胜;吴新文;李建玉;朱道明;辛博;朱和生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医科大学生心理咨询临床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重视.有关研究表明,约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对来自本院的心理咨询室就诊的2003年大学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朱晓峰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CT导向锥颅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观察在CT导向定位下锥颅抽吸、尿激素酶液化引流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对60例,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结合头颅CT定位行锥颅治疗,并与58例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结果术后住院期间及6个月治疗组(手术组)生存率,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锥颅治疗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实用,可靠有价值的治疗方法,适宜推广.

    作者:马晓明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母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微量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比较硬膜外微量镇痛组与肌肉注射镇痛组的镇痛效果,观察两组产妇的阴道流血量,生命体征情况,呼吸抑制等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出生后的体重变化.结果微量泵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阴道流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发生,两组新生儿体重在出生第3天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微量泵镇痛可达到充分镇痛,促进泌乳,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和新生的母乳喂养.

    作者:梁丽珍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二种不同给药途径终止孕10-16周妊娠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法与阴道给药法对终止早中期妊娠疗效.方法米非司酮25mg,每12小时口服1次×5次,首剂加倍,末次给药后3h,口服药组:口服米索前列醇400 μ g,根据宫缩强弱每3h/次,多不超过5次.阴道给药组:米索前列醇600 μ g,水化后置入阴道后穹窿,根据宫缩强弱,12小时后可重复给药1次.结果口服药组:103例,有效率达95%,产程时间:14.10±2.98小时,出血量62.33±7.50ml,用药量1320±255 μ g.阴道给药组:102例,有效率达97%,产程时间7.30±1.52小时,出血量61.11±7.10ml,用药量660±259 μ g.结论米索前列醇阴道给药明显优于口服药,缩短产程时间(P<0.01),减少用药量(P<0.01),降低药费:阴道出血及成功率二组无显著差异(P>0.05).

    作者:金玉珍;钟丽丽;吴颖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心衰治疗中血浆RAS系统变化规律与螺内酯干预的预后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治疗后,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Ald)活性变化规律及醛固酮逃逸程度,探讨加用螺内酯治疗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71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常规治疗加螺内酯组(组1)和不加螺内酯(组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6个月时血浆PRA、AngⅡ、Ald的活性,观察治疗前后PRA、AngⅡ、Ald的变化以及比较两组醛固酮逃逸程度;以6min走路距离为客观指标,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治疗后6个月步行距离的改变,借以评价心功能改善的程度.结果①组1治疗一个月后血浆PRA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②两组治疗后AngⅡ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特征.组1治疗一个月后血浆AngⅡ活性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继续治疗6个月后AngⅡ回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组1治疗1个月与组2比较差别无显著性(139±59vs 137±58);治疗6个月与组2比较差别无显著性(147±56vs 151±55).③组1治疗1个月后血浆Ald显著下降(P<0.01),续治疗6个月后又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1个月比较(P<0.01),组1治疗6个月时Ald与组2比较(P<0.01).④组1治疗6个月时,6min步行距离与1个月时比较明显增加.(410±96vs 331±91 P<0.01)组2治疗6个月时走路距离有所增加,但与出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48±93vs 329±85P>0.05).结论①心衰患者常规ACEI等药物治疗后血浆PRA、AngⅡ的活性均有所下降,而血浆Ald则表现突出的先下降后升高的所谓醛固酮逃逸现象;②心衰的治疗中,不管加用螺内酯或不加用螺内酯均可观察到这一醛固酮逃逸现象,加用螺内酯组,醛固酮逃逸现象似乎更加明显,这可能与螺内酯阻断醛固酮受体,使血中醛固酮游离浓度升高有关.③加用螺内酯治疗6个月后6min走路距离明显增加,提示加用螺内酯组心功能改善明显,其改善预后的机制可能与螺内酯阻断醛固酮对心脏、血管的重构的影响有关.

    作者:高修仁;李树彬;曾群英;张焰;彭龙云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白血病性关节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白血病性关节病是指由于骨髓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累及关节所致.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数量增多,质量异常,主要侵犯肝、脾及淋巴结.也可侵犯全身其它器官包括骨和关节,多见于急性白血病特别是在早期,关节症状可在白血病诊断前数周或数月发生,临床上易被误诊,现报告1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本病.

    作者:张奇峰 刊期: 2004年第20期

  • 针刺治疗面瘫100例疗效分析

    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以春秋季多见,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面瘫10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左侧面瘫55例,右侧面瘫45例,年龄2-60岁,以20-40岁居多,病程1-40天,多数在1周以内来就诊,诱因,自觉睡觉受风引起者40例,汗出受风35例,原因不明者25例,本病起病突然,大多数发生在睡眠醒后,一侧面部呆滞、麻木、不能做皱眉,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露睛流泪,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自后乳突部疼痛.

    作者:陈大清 刊期: 2004年第20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