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善桃;李济田
目的:研究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晚期患者80例作随机分组,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新辅助组患者则使用新辅助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新辅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组患者均完全耐受新辅助治疗,无1例患者退出,退出率为0.在完成治疗之后,经过检查,新辅助组患者的肿瘤与治疗之前比较有明显缩小.结论:使用新辅助治疗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勇;陈子敬;萧正升;湛良;杨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接诊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呼吸功能训练和对照组50例给予患者常规护理.结果:在接受不同护理情况下,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住院患者临床恢复效果较好,安全有效.
作者:邹苏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对比手指脉搏血压持续监测(FNBPM)和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测量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使用FNBPM和24 h ABPM测量60例患者的BPV,用超声测量受检者CIMT.结果:CIMT增厚组(CIMT≥1.0mm)年龄比CIMT正常组(CIMT<1.0 mm)年龄大(P<0.001);24 h ABPM测量的24 h收缩血压变异性(SBPV)和FNBPM测量的10 min SBPV、10 min DBPV与CIMT存在相关性,各个时间段的平均BPV与CIMT不存在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发现只有FNBPM测量的10 min舒张血压变异性SBPV与CIMT存在相关性.结论:使用FNBPM测量的BPV更能反映与CIMT的相关性.
作者:刘帅;蒋凌燕;夏小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治疗的10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采用紫地颗粒进行清热凉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促、咳嗽的缓解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为66.67%,对照组临床总显效率为48.1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咯血的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咯血停止时间,抑制病情复发,综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罗智聪;黄继康;谢元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利用中药封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住院的100例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封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恶性不良反应症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在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既往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45例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45例无脑出血病史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脑梗死急性期均采用抗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检测结果和出血性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液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时注意控制剂量,一般不会引起出血风险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胡火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CT尿路造影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者73例,其中给予标准剂量螺旋CT扫描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按患者体质量指数不同分为A、B、C3组,分别给予50 mA、80 mA、120 mA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比各组辐射剂量、上尿路不同部位图像效果.结果:观察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窖剂量指数(CTDIvol)低于对照组(P<0.05);B组DLP和CTDlvol低于C组(P<0.05);各组上尿路不同部位图像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不同低剂量螺旋CT尿路造影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对于上尿路结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鹏;陈宗发;刘庆荣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宫颈糜烂的药物保守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采用聚甲酚磺醛栓治疗、观察组采用聚甲酚磺醛栓加保妇康栓治疗,各50例.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48例(96.0%),不良反应发生1例(2.0%);对照组治疗有效41例(82.0%),不良反应发生7例(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保妇康栓联合聚甲酚磺醛栓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更佳,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张永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O6-甲基乌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在不同病理级别人脑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预后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76例脑胶质瘤组织及14例正常脑组织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Nrf2及MGMT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rf2在胶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正常组增高,其阳性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Z=2.843,P< 0.01),Nrf2与MGMT的阳性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683,P<0.01);Nrf2表达强度中度或强阳性者3年预后生存率明显低于Nrf2表达阴性或者弱阳性(-~+),P<0.01.结论:胶质瘤组中的Nrf2的阳性表达增高,且与患者的预后生存率负相关.Nrf2和MGMT可作为胶质瘤病理分级及临床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王波;张协军;陈保东;李维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卡模式在骨外科健康教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骨外科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头宣传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卡模式,观察两组骨外科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治疗效果、依从性、遵医行为、护理满意情况.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效果、依从性、遵医行为、护理满意情况可知,采用观察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效果、依从性、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给予骨外科患者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卡模式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唐会莲;潘琼华;岑琴;何小霞;冼敏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孕期筛查对优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增城市新塘医院孕妇600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3189例行孕期筛查孕妇作为观察组,将2811例未行孕期筛查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根据筛查结果进行针对性干预,并记录两组胎儿出生缺陷率.结果:观察组孕期医学检查,肝功能异常率高(38.61%),其次为阴道分泌物异常(14.24%);其中年龄> 36岁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异常率为49.34%,显著高于年龄<25岁、26 ~ 35岁的患者;年龄< 25岁的患者肝功能异常率为49.71%,显著高于26 ~ 35岁、>36岁的患者(P<0.05);观察组出生缺陷率为1.94%较对照组的3.75%低(P<0.05).结论:孕期优生筛查可降低先天性缺陷婴儿的出生率,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方晓茹;马静;蒋顺奎;黄淑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以及高处坠落等事故的发生几率也大大增加,而这些事故很可能就会使人们发生骨盆骨折.骨盆骨折的一大并发症为失血性休克,这种并发症的病情非常凶险,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极大.据国外有关统计表明,在所有复合外伤中,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比例占到了3%~5%,目前世界上对其尚没有比较公认的诊断与治疗规范.本文作者主要针对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技术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黄小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在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肿瘤标记物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的联合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乳腺恶性肿瘤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诊治的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健康人员各80例为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对3组观察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然后进行血清分离提取,进一步对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在3组观察对象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中,观察组糖类蛋白抗原153和癌胚抗原均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糖类蛋白抗原153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5%(54/80)、90.0%(72/80),观察组的癌胚抗原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1.3%(25/80)、88.8%(71/80),其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5.0%(68/80),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单独检测敏感性.结论:在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好的价值.
作者:黎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究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ICU)合并喂养不耐受的1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然后对比两组患儿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采取护理干预之后体质量比对照组增加明显,住院时间、胃管的留置时间和腹胀消失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组短,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早产的不耐受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尽快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胃肠道的发育、脏器功能的成熟,提高喂养不耐受的治愈率.
作者:胡红梅;何丽虹;朱少合;宋丝影;陈媛斐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青白联合术结合中医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价值和效果,并分析该方法的可靠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日至2014年12月20日收治的96例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青白联合术结合中医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青白联合术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内皮细胞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眼压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白联合术结合中医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作者:陈润连;邓钜良;李秀英;刘晓军;刘焕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放射介入疗法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射频消融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0%,随访6个月后的生存率为65.0%,随访12个月后的生存率为50.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0.0%,随访6个月时的生存率为40.0%,随访12个月时的生存率为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介入疗法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史歌;邓玉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康复科脑卒中恢复期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均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改善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缺损评分明显更低,QOL评分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护理中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
作者:韦献萍;胡雪玲;岑婉平;潘少云;黄玉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配合消痔灵注射液对直肠黏膜脱垂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来本院肛肠科治疗的直肠黏膜脱垂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为PPH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95.92%(47/49)显著高于单一手术治疗的对照组87.76%(4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良PPH术治疗后给予患者消痔灵注射液,明显减少患者便秘、尿潴留等并发症.
作者:李愈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外用方式对婴儿湿疹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湿疹患儿,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中药外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不良症状发生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外用方式对婴儿湿疹进行治疗可取得更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更低.
作者:吴少鑫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伴随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就诊率显著提高,急需加强对该病治疗的探讨,找出诱发疾病的主要因素,尽早预防与治疗.本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发现SUI的病因为分娩造成的盆底组织损伤,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含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康复、生物反馈康复等多种治疗方式.
作者:安莹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