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气污染细颗粒中有机成分苯并芘直接引起人Ⅱ型肺上皮细胞慢性炎症

邵丹青;杜毅鹏;冯娟;黄薇;王宪

关键词:大气污染, 细颗粒, 有机成分, 苯并芘, 肺上皮细胞, 慢性炎症,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慢性阻塞性肺病, 组分分析, 上皮细胞系, 白细胞介素, 炎症反应, 细胞实验, 实验观察, 趋化因子, 培养, 浓度水平, 剂量依赖, 患者, 分子机制
摘要:目的和方法:本课题着重研究高污染北京地区冬季是否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对PM2.5暴露引起肺泡慢性炎症反应的易感性及其机制。同时通过大流量采样器连续收集北京地区冬季PM2.5的组分进行组分分析,分析表明有机物苯并芘( BaP)是其重要的组分之一。因此进一步通过离体培养人Ⅱ型肺上皮细胞系A549细胞的实验观察BaP是否直接引起A549细胞慢性炎症或放大由内毒素( LPS;低剂量,1μmol/L)引起的慢性炎症及其机制。结果:20例COPD患者呼出气冷凝液的亚硝酸盐水平、血清炎性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 IL-8)水平均升高,与这些病人前3~4天暴露于室外PM2.5浓度水平升高呈正相关。而培养的A549细胞实验表明,给予BaP(1、2、4和8μmol/L,24 h)呈剂量依赖方式直接刺激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PM2.5暴露可能通过其有机成分BaP直接引起人Ⅱ型肺上皮细胞慢性炎症,其分子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PTGES2在LPS所致急性肾损伤中对p62的抑制作用研究

    目前,PTGES2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首次发现在LPS刺激后C57BL/6小鼠肾组织中PTGES2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发现,PTGES2主要定位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浆中,在肾小球和肾髓质未见明显表达。为了探讨PTGES2与自噬的关系,本研究对LPS刺激时小鼠肾组织中自噬接头蛋白p6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LPS刺激后C57BL/6小鼠肾组织中p62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与PTGES2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发现,p62蛋白在PTGES2无明显表达的肾髓质特别是外髓部高表达,而在PTGES2高表达的肾皮质尤其是深皮质仅弱表达,进一步证明PTGES2与p62表达的负相关关系。随后,细胞水平的实验发现,LPS刺激时PTGES2过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p62的表达;相反,PTGES2 siRNA则能够阻断PTGES2对p62表达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表明,PTGES2在LPS所致急性肾损伤中对自噬接头蛋白p62具有抑制作用,这也可能是PTGES2调控自噬的一个重要机制。

    作者:刘瑛;李婷;肖献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MP-AMPK-AS160信号通路在黄芪多糖刺激L6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 APS)对L6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刺激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L6成肌细胞,采用2-脱氧-[3 H]-D-葡萄糖法检测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的AMP含量,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160 kD的Akt底物(AS160)的磷酸化水平;脂质体法瞬时转染4P突变型AS160(AS160-4P)质粒。结果:APS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刺激L6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但可被AMPK抑制剂Compound C或转染AS160-4P质粒所抑制;APS可以提高细胞内的AMP含量;APS可以提高AS160的磷酸化水平,且这一作用可被Compound C抑制。结论:APS可以刺激L6成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其机制可能与活化AMP-AMPK-AS160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鲍芳;吴胜英;欧阳静萍;刘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雌马酚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的作用与机制

    目的:探讨雌马酚对大鼠脑基底动脉的舒张作用与机制。方法:应用微血管张力仪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无或有钾通道阻滞剂时,雌马酚对5-HT诱导的脑基底动脉收缩和血管平滑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电流的影响,并比较雌马酚对转染人BKCa α亚单位或α与β1亚单位共转染的HEK293细胞电流的作用。结果:雌马酚以非内皮依赖的方式,浓度依赖性(10-10 mol/L~10-5 mol/L)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其作用被BKCa阻断剂paxilline和iberiotoxin明显减弱,而不受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4-AP或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的影响。10-6 mol/L雌马酚明显增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电流,此作用因同时应用iberiotoxin而逆转。10-6 mol/L雌马酚对仅表达BKCa α亚单位的HEK293细胞电流无影响,但小于10-6 mol/L可激活稳定表达BKCa α与β1亚单位的细胞电流,同时应用paxilline可使增加的电流完全抑制。结论:雌马酚通过作用于β1亚单位激活BKCa ,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

    作者:于玮;王燕;宋征;邓秀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指导性预习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目的:探索指导性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五年制本科中施行教师指导性预习、学生普通预习两种方法,在教学中期及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指导性预习由教师设计预习方案,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内容由易到难,后阶段,学生能够在方案指导下,完成全部预习,自主完成实验。结果:学生对指导性预习满意度98%,提高学习积极性100%,教学效果满意度95%。结论:指导性预习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设计合理方案,循序渐进,逐步训练学生预习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作者:胡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TRP3通过抑制Smad3通路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

    目的:观察CTRP3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马松三色法评价心肌纤维化程度;培养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real-time PCR与免疫印迹法检测纤维化相关指标。结果:心肌梗死大鼠心脏CTRP3表达水平降低;心肌注射腺病毒过表达CTRP3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引起心肌肥大,抑制间质纤维化,减少肌成纤维细胞数量。 CTRP3孵育心肌成纤维细胞可以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SMA表达,减少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胶原I和胶原III的生成。 siRNA敲低CTRP3的表达进一步增加TGF-β1诱导的SMA和胶原分子的表达。 CTRP3激活大鼠心脏和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AMPK的磷酸化;AMPK抑制剂AraA预孵育可消除CTRP3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磷酸化、核转位以及与p300结合的作用,逆转CTRP3的抗纤维化作用。结论:CTRP3通过激活AMPK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核转位和与p300的结合,抑制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从而抑制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纤维化。

    作者:冯寒;张城林;吴丹;雷虹;王瑾瑜;符凤英;李丽;吴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促血管新生的新机制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HSYA)对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心肌梗死小鼠模型,腹腔注射HSYA后,采用生存率分析、HE染色与CD31染色观察HSYA的心肌保护与促血管新生作用。采用定量PCR检测核仁素和VEGF表达。采用Matrigel和划痕试验在细胞水平观察HSYA的促HUVEC管型形成与细胞迁移作用,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分析核仁素及VEGF表达。采用干扰RNA观察核仁素敲低后对HSYA促管型形成作用的影响。结果:整体水平:HSYA减轻缺血心肌损伤,表现为增加小鼠存活率[ HSYA (71.6%) vs saline (37.5%)],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重塑,增加血管新生( CD31阳性细胞增加),促进心肌组织中核仁素和VEGFA表达。细胞水平:HSYA促进HUVEC管型形成和迁移,增加核仁素和VEGFA表达;核仁素敲低显著抑制HSYA的促管型形成作用,降低VEG-FA表达。结论:HSYA促进核仁素表达,调节VEGFA水平,进而促进血管新生,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邹江;王慷慨;刘曼婷;肖献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hRNA干扰CIAPIN1基因表达对K562细胞粒系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沉默CIAPIN1基因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向粒系分化的影响。方法:针对CIAPIN1基因构建短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电镜观测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粒系分化标志基因mRNA水平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1/2、JNK、p38 MAPK及Akt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CIAPIN1基因沉默后,K562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趋向成熟粒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NCF1、ORM1、C/EBPα和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抑制CIAPIN1基因表达能促进K562细胞分化,ERK1/2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与了该分化过程。

    作者:王齐;王建;李庆华;庞天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休克肠淋巴液对小鼠脾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休克肠淋巴液( PHSML)对树突状细胞( DCs)在LPS刺激前后产生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小鼠模型(40 mmHg,1 h),应用免疫磁珠(抗CD11c)分选脾DCs;观察液体复苏后PHSML引流对DCs及其在LPS刺激后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分选正常小鼠脾DCs;观察DCs与PHSML共培养及LPS刺激后产生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从假手术、休克和休克+引流组获取的DCs在体外培养24 h后,培养上清中TNF-α、IL-10和IL-12含量未见显著差异;LPS刺激后,假手术组和休克+引流组TNF-α、IL-10和IL-12,以及休克组TNF-α和IL-10均显著高于组内未经LPS处理组;休克组TNF-α,以及休克组和休克+引流组IL-12显著低于假手术组;休克+引流组TNFα显著高于休克组。 PHSML处理提高了正常DCs多个时点TNF-α和IL-10水平,但低于LPS组;DCs再次经历LPS刺激后,PHSML组TNF-α、IL-10和IL-12的含量低于LPS组。结论:PHSML回流参与了休克后DCs功能低下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

    作者:刘华;李建锋;张立民;王淮淮;王旭青;刘桂青;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早临床教育在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部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病理生理学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密切相关。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加入多层次的临床内容,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开展早期临床病例采集。学生在课余时间,联系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病患者,跟踪病程的全程,分析病因、机制,完成病例报告,以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为课程成绩之一。(2)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典型病例。精选适合于教学的临床病例,编写案例讲义,将病例分析与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3)引进临床内容的新进展例。如在讲解缺氧时,引入高压氧治疗缺氧的新进展;讲解应激时,让学生查阅抑郁症等应激相关性疾病的新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作者:张坤;韩丽莎;胡海;王艳国;张圆;刘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硫化氢通过KDR/mTOR/miR-640/HIF1 A途径促进血管新生

    硫化氢( H2 S)是一种能够促进血管新生的气体信号分子。本实验中,我们证实了H2 S在整体实验和体外实验中均能够促进血管新生。 MicroRNAs是一类小的、保守的非编码RNA,能够在缺血性损伤和肿瘤形成过程中调节血管新生。经NaHS ( H2 S供体)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miR-640水平显著下降;过表达miR-640阻断H2 S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同时,双萤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HIF1A是miR-640的一个直接靶基因,常氧条件下H2 S升高HIF1A的蛋白水平和转录活性,而敲低HIF1A阻断H2 S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H2 S通过KDR-mTOR途径调节miR-640和HIF1A。 miR-640可能是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一个治疗靶点。

    作者:周瑜;张彩彩;李杏辉;王铭洁;陶蓓蓓;朱依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GF-1对糖尿病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糖尿病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IGF-1治疗组。造模第10周行腹腔注射IGF-1(1500 ng/kg)治疗2周,第12周后测定血糖、血清AST、ALT、透明质酸等;采用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损伤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olt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α-SMA和GRP78的表达。结果:IGF-1治疗组与糖尿病组相比肝功能明显改善,且透明质酸和胶原纤维表达显著减少;糖尿病组肝组织α-SMA高表达,但是IGF-1治疗组α-SMA和GRP78的表达量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结论:IGF-1对糖尿病大鼠纤维化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肝细胞内质网应激有关。

    作者:聂钱;李香丹;许东元;金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ISO通过ADPRC、PI3K-Akt和FOXO3a上调MMP-9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

    目的:探讨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的大鼠VSMC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加0.9%NaCl;(2)ISO组,加ISO (10-7 mol/L);(3)ISO+β-受体阻断剂组,加ISO同时给心得安(PROP,10-6 mol/L);(4)ISO+AD-PRC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DPRC抑制剂2,2-二羟基偶氮苯(DHAB,10-6 mol/L);(5)ISO+Akt抑制剂组,加ISO同时给Akt抑制剂LY294002(LY,10-6 mol/L)。孵育24 h后,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检测α-SMA判断VSMC的增殖与迁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DPRC表达及Akt、FOXO3a、phospho-FOXO3a、MMP-9等分子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组细胞增殖、迁移明显,ADPRC表达升高,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上调;与ISO组相比,ISO+PROP组、ISO+DHAB组和ISO+LY组细胞增殖与迁移程度均明显降低,Akt、FOXO3a、phospho-FOXO3a 和MMP-9明显下降,表明PROP、DHAB或LY294002分别通过阻断ADPRC表达、抑制ADPRC活性或阻断下游信号通路减轻ISO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结论:ISO引起ADPRC表达增多,后者通过PI3K-Akt磷酸化FOXO3a,上调MMP-9促进VSMC的增殖与迁移。

    作者:李玉明;李海涛;王新芳;王俊亚;李中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ABCA1的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研究新进展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能介导细胞内脂质流出,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DL),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心血管保护作用。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ABCA1的表达均受到严密调控。研究发现,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miR-33能靶向结合ABCA1,调控体内脂质代谢,即升高HDL,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水平。本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GDF-15通过PI3K-PKCζ-SP1通路上调THP-1巨噬细胞ABCA1蛋白水平,从而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ELK-2A2K2E通过ABCA1经JAK2-STAT3信号途径促进TTP的表达,进而抑制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炎症因子;miR-27a/b能够通过靶向沉默ABCA1减少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流出;NF-κB通过上调SREBPs的内含子型miR-33s,抑制ABCA1的表达和胆固醇流出,导致巨噬细胞脂质蓄积;tBHQ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途径,抑制calpain活性,减少ABCA1蛋白降解,从而增加ABCA1的蛋白水平,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因此各种因素共同调控ABCA1的表达,终影响胆固醇流出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唐朝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CIP2A对PP2A的调节及其在AD样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CIP2A对PP2A的调节及其在阿尔茨海默( Alzheimer disease,AD)样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中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检测CIP2A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N2a细胞与大鼠原代神经元胞浆中均有较强的CIP2A阳性着色,并与tau蛋白共定位;过表达CIP2A组磷酸化的PP2Ac-Y307表达升高,PP2A活性降低,tau蛋白S396和S404位点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下调CIP2A表达后,上述结果相反;细胞周期阻滞剂Aphidicolin同步化N2a细胞后,CIP2A表达增高, PP2Ac-Y307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tau蛋白S396和S404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CIP2A可通过调节PP2A活性调节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从而可能在A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冯小龙;王秀莲;王群;刘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G试验在ICU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检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PFI)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与传统真菌培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与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真菌培养阳性,其中白色念珠菌18例,热带念珠菌6例,克柔念珠菌6例,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 G试验含量增高者13例,占总数的26%,G试验含量正常37例,占总数的74%。 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13例, G试验含量正常组真菌培养阳性22例,G试验含量增高组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G试验含量正常组( P<0.05)。以真菌培养为标准,G试验的敏感度为37.1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40.5%。结论:G试验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特异性强,可作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张格睿;万献尧;秦永新;代晓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n-3 PUFA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 PUFA)对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测定n-3 PUFA代谢谱,以期寻找有效的代谢产物并研究其机制。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分为3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 ND)、45%的高脂饮食( HFD)和添加3%n-3 PUFA的高脂饮食( HFD+n-3 PUFA)喂养4 d。结果:短期HFD增加了小鼠肝脏的甘油三酯和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均被n-3 PUFA显著改善。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靶向检测小鼠血浆的n-3与n-6 PUFA代谢谱发现,高脂饮食可降低EPA的代谢产物HEPEs与EEQs的含量,而n-3 PUFA可显著增加这些代谢产物,提示n-3 PUFA可能通过HEPEs和EEOs发挥其保护作用。然而在原代肝细胞中,EPA、HEPEs或EEQs不能改善软脂酸诱导的脂质沉积。脂肪炎症在HFD引起的代谢紊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n-3 PUFA可显著改善短期高脂饮食所致的脂肪炎症。巨噬细胞的浸润及活化在HFD诱导的脂肪炎症中至关重要,HEPEs和EEQs可以明显抑制软脂酸刺激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及JNK信号通路激活。结果:n-3 PUFA可以通过增加其代谢产物HEPEs与EEQs的含量,改善短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炎症,继而改善肝脏中的脂质沉积。

    作者:刘雯丽;王春炅;姚柳;艾玎;朱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前后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平原人进入高原早期脑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22~27岁),分别在平原(300 m)和乘火车进入高原(3658 m)后第3天,进行脑部MRI检查。同时,观察记录志愿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常规及血液检测指标、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评分等。结果:与平原相比,8名志愿者进入高原后第3天,脑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胼胝体辐射线额部、额枕下束、前丘脑辐射(内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其中,与平原相比, FA值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减小( P<0.01);AD在左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及内囊显著减小(P<0.01);AD在胼胝体双压部显著增加(P<0.01);RD在右侧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额枕下束显著增加(P<0.01);MD在右侧胼胝体压部和内囊显著增加(P<0.05);8名自愿者在通过量表问卷调查诊断仅有1名出现轻型急性高原病。 BOLD观察静息态下脑部的部分脑区有功能的变化。结论: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658 m高原早期(3 d),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结构、功能的改变。

    作者:吴刚;刘宝;邹利光;张静娜;孙滨达;邱明国;高钰琪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绿茶多酚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Cyt C水平及酶活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酒精灌胃复制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酶标光度分析检测肝功能、肝组织ATP酶活力,ELISA检测胞浆及线粒体细胞色素C( Cyt C)。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绿茶多酚高剂量组肝指数、ALT、AST、胞浆及线粒体Cyt C水平降低,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力明显升高。结论:绿茶多酚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可能与抑制Cyt C释放及增强代谢酶活力机制相关。

    作者:程学敏;黎海娟;黄茜;黎丽芳;覃卿;赵爽;张胜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腹腔注射花黄色素注射液(2.5 mg? kg-1? d-1)3 d、7 d、14 d,末次给药24 h后称取体重处死,测心指数;观察心电图的变化;Masson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7 d组和14 d组心指数下降( P<0.05)。7 d和14 d治疗大鼠的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各组的梗死边缘区血管数均明显增长( P<0.05)。心肌梗死边缘区VEGF蛋白在给药组表达逐渐增多,14 d组(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促进梗死边缘血管的生成,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VEGF蛋白增高有关。

    作者:王晓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