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花;赵咏金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合理控制与科学治疗,50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得以缓解,无1例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例达100%。结论老年人可通过控制因素,改变饮食习惯,以及适当增加运动时间等,预防糖尿病该并发症。
作者:杨顺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急发性心包填塞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法探讨,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心外科收治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急发性心包填塞的11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结果11例急发性心包填塞患者经抢救治疗及科学的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加强临床观察,及时诊断,积极处理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婉斌;杨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其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并选取同期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作为对照。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并比较相关人口学数据,观察引发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消化道疾病史和脑卒中史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病情严重的脑梗死患者合并上消化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后期6个月随访中,对照组患者累计死亡7例(12.73%),观察组患者累计死亡19例(34.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脑梗死严重程度、既往消化道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脑梗死类型等。且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中要加大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金月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29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全部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本组研究患者住院时间为(10.6±3.8)天,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5/29)。结论高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加强围术期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胡小花;赵咏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心肌梗塞患者的疾病防治与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从我院在2010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中抽取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6例患者综合治疗和优质护理(甲组),给予另46例患者临床常规治疗与护理(乙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相应防治与护理,在治疗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5.7%、乙组为82.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上,甲组为97.8%、乙组为78.3%,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甲组为2.2%、乙组为17.4%,甲组显著少于乙组(P﹤0.05)。结论对于心肌梗塞患者来说,早期实施综合治疗与优质护理可使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增强,对于有效防治心肌梗塞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朝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分析冠脉直接支架植入与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患者94处病变实施有选择的血管病变分为DS组和B+S组,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DS组支架植入成功率为96.30%,B+S组支架植入的成功率为97.83%,两组患者治疗的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DS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使用量、支架长度等明显低于B+S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多数病变患者实施冠脉直接支架植入是可行的,但是成功率低,与常规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治疗,其手术时间、造影剂量以及支架植入短。
作者:穆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采用异甘草酸镁与熊去氧胆酸联合进行治疗的近期效果,并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采用异甘草酸镁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完成治疗后γ-GGT、ALP、AST、ALT、TBIL等临床指标改变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改变较为明显,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与异甘草酸镁药物联合进行治疗,获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使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雪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也在不断增长,现已成为世界工人的三大疑难疾病之一,且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目前,临床上并没有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方法。所以,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积极的进行糖尿病的预防十分必要。本文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出发,分析了几种不同类型糖尿病,及其临床表现方式,并重点分析了吸烟和饮酒对糖尿病的危险性,以期通过分析,能够提高专家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从而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有效进行糖尿病的预防。
作者:张瑜华;王程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前瞻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对便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前瞻性护理。对比两组便秘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便秘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15%,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可有效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发生。
作者:朱秀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两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瑞通立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8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0%;观察组治疗4周内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周内死亡2例(4.9%),且观察组出血率为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结论瑞通立治疗AMI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肌,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
作者:王利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关于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老年心肌缺血的效果体会。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07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治疗疗效。治疗共分4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15天,每个阶段均采用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每个阶段彼此间隔2-3天。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心电图检测,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复查,其治疗结果为:各个治疗阶段,改善情况不同,随着治疗过程的深入,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总体治疗有效率高达88.5%。其中治疗结果中显效患者41例,占总体的42.7%,有效患者45,占总体患者46.9%。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推广。
作者:杨谦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2例,分为两组,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研究组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和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43%;且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提升治疗的疗效,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杜方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联合运用溶栓+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4例,均为2007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给予其中42例常规溶栓治疗(对照组),另42例给予溶栓+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并对比两组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与病死率。结果经相应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持续时间上,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再次心梗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上,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溶栓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症状上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使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再次发生心梗的几率得到降低,对患者预后质量进行明显改善,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蒲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从2012年5月到2013年9月期间我院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出98例,按照随机分配与自愿原则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治疗组采取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联合卡托普利并配合常规对症治疗,而对照组单纯采取卡托普利并配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四周)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血压均能得到显著降低。并且治疗组与对照组降压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是100%、85.7%,P﹤0.05,前者疗效显著优于后者。在药物安全性方面,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显著低于卡托普利对照组(12.2%)。结论镇肝熄风汤加减疗法对于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有很好的效果,可显著降低血压,并能抑制卡托普利的副作用。
作者:罗德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应用胺碘酮治疗,探讨与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双色球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39例患者胺碘酮治疗(甲组),另39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乙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甲组为94.9%(37/39),乙组为87.2(34/39),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室早数、短阵室速数、QTC间期、PR间期和QRS波时限上均得到改善,而在改善幅度上,甲组要显著优于乙组(P﹤0.05)。两组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针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可起到显著的疗效,安全无毒副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值得推广。
作者:赵志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患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对其自身心脑血管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让患者接受控制血糖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等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三酰甘油以及载脂蛋白等下降明显,P﹤0.05,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一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结论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先于对照组降至正常(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差距加大,整个治疗期间观察组的舒张压下降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采用缬沙坦合并吲达帕胺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清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后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分为140例室上性组和40例室性组,将室上性组和室性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室上性A组、室性A组)和对照组(室上性B组、室性B组),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治疗。对不同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优于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患者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性高,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杨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确认牧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新疆牧区495例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并按操作规范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本次受调查的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健康素养得分平均为(29.32±10.95)分,其中96.77%的研究对象属于健康素养缺乏范围;性别、学历、月收入和病程进入健康素养多元回归方程。结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较低,性别、学历、月收入和病程是影响其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庆华;詹怀峰;叶力夏提;王红军;代亚丽;艾孜再姆罕;张静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近几年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进行研究和复习,并对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采取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2.86%,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76.19%,同时观察组各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针对病症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邱振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