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谦祥
目的:探讨关于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老年心肌缺血的效果体会。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07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治疗疗效。治疗共分4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15天,每个阶段均采用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每个阶段彼此间隔2-3天。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心电图检测,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复查,其治疗结果为:各个治疗阶段,改善情况不同,随着治疗过程的深入,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总体治疗有效率高达88.5%。其中治疗结果中显效患者41例,占总体的42.7%,有效患者45,占总体患者46.9%。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推广。
作者:杨谦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后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分为140例室上性组和40例室性组,将室上性组和室性组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室上性A组、室性A组)和对照组(室上性B组、室性B组),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治疗。对不同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优于毛花苷C和利多卡因,患者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性高,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杨玉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地尔硫卓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8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采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地尔硫卓进行治疗,并对两组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及其治疗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压及心率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压及心率等优于治疗前,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82.35%,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地尔硫卓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及持续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均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左归双降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归双降方,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疗程均为30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各项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2.5%要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0%(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BG、PBG、HbAlc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用左归双降方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的异常,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曾昆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征,重点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途径。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三年来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5人;另一组为单纯的2型糖尿病组,35人。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体征等与分析有关的数据,除血压外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各项体征,除血压外如体重、血清总胆固醇等各项数值通过比较没有太明显的差异(P﹥0.05),FBG、TG、HLD、LDL、HbAlc数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很多,所以,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从血压血脂的控制、血尿酸的检查进行入手。
作者:张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单纯修补术在急性胃穿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5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组,给予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以同期收治的15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胃穿孔患者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活动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黄伟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在难治性癫痫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动态脑电图(EEG)、MRI和MRS检查。采用MRS检测双侧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胆碱复合物(Cho)的水平。结果①4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中,14例MRI发现海马硬化,35例MRS异常。②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病侧组的NAA/(Cr+Cho)、NAA/Cr和NAA/Cho均显著降低;癫痫对侧组NAA/(Cr+Cho)、NAA/Cho低于对照组。③与对照组比较,海马硬化组(HS组)、非海马硬化组(NHS组)的上述3个指标均明显降低,HS组的上述3个指标均低于NHS组。结论 MRS检查在难治性癫痫的早期诊断和病灶定位方面比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提高难治性癫痫患者海马生化异常改变的检出率。
作者:蒋静子;康俊玲;俸军林;曾爱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介入治疗在肝血管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肝血管肿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固有动脉造影,之后在肿瘤供血靶动脉送入导管超选择,并给予患者明胶海绵+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方式为静脉灌注,后实施动脉栓塞治疗,手术之后的1-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肿瘤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并发症。结果在40例患者当中,实施介入治疗的为50人次,患者肿瘤一般的做1次,患者肿瘤较大的实施2次介入治疗,其中实施2次栓塞治疗的有11例患者,占27.5%。对患者在第一次手术之后进行1-6个月的随访,并做CT检查,其中19例显效,肝血管肿瘤缩小﹥50%,显著减轻了疼痛以及上腹部不适,中断了肿瘤血供,缩小了瘤体。17例有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上,显著减轻了上腹部不适。有4例无效,肿瘤缩小在25%以下。达到了90%的总有效率。结论在治疗肝血管肿瘤上,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介入治疗方式能够起到显著效果,安全无毒副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苏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对其实施的护理模式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主要包括:护理满意度、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69.57%。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加强基础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病情观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患者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王先玫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其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并选取同期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55例作为对照。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并比较相关人口学数据,观察引发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消化道疾病史和脑卒中史的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病情严重的脑梗死患者合并上消化出血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后期6个月随访中,对照组患者累计死亡7例(12.73%),观察组患者累计死亡19例(34.5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脑梗死严重程度、既往消化道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脑梗死类型等。且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中要加大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金月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相关的工作经验,为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11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的患者100例,将这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观察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专门为患者制定一套综合的优质护理服务,然后将不同护理的两组病人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结果也不一样,对照组经过一般护理之后,有效率为84%,观察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0%,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8.3%。结论100例患者经过不同分组进行护理后,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对病患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有助于病患的治疗和恢复,对于病患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治疗都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刘传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合理控制与科学治疗,50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得以缓解,无1例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例达100%。结论老年人可通过控制因素,改变饮食习惯,以及适当增加运动时间等,预防糖尿病该并发症。
作者:杨顺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前瞻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对便秘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前瞻性护理。对比两组便秘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便秘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15%,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可有效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发生。
作者:朱秀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进行临床研究与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年龄方面的差异将其划分成为中年组与老年组,以高美仪Net12.0版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为主要监测仪器,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方式进行监测,以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平均心率、心律失常情况、心率变异、心肌缺血实际变化情况以及缺血时间等作为监测对象,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对比。结果给予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之后发现,老年组患者在心律失常等方面的发生率要明显比中年组患者高,且心肌缺血时间大多分布于凌晨(0:00)到上午(8:00)这一时间段之内。结论伴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的增长,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临床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而临床中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检测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能使患者尽早发现其心肌病变,并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映,予以早期干预,从而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得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并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促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29例对象皆为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全部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并发症的护理等。结果本组研究患者住院时间为(10.6±3.8)天,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5/29)。结论高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加强围术期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胡小花;赵咏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选取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的致残情况和病死情况。结果研究数据得,对照组致残率和病死率分别为43.5%、2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致残率(21.7%)和病死率(8.7%)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进而减少因脑出血而引起的致残情况和病死情况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
作者:黄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新生儿抚触技术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本社区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3例新生儿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93例新生儿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给予抚触护理技术,再对两组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情况作回顾性分析与对照。结果常规产科护理结合抚触护理技术的观察组新生儿睡眠时间、吃奶量、身长、头围及体质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常规产科护理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技术对增强新生儿睡眠,减少哭闹;促进新生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增长;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吃奶量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积极的作用,建议在新生儿中护理及抚育中多重视对抚触技术的应用。
作者:刘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泵在预防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12月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行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11/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作者:吴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急发性心包填塞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方法探讨,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心外科收治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急发性心包填塞的11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结果11例急发性心包填塞患者经抢救治疗及科学的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加强临床观察,及时诊断,积极处理和合理有效的护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关键。
作者:张婉斌;杨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2例,分为两组,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研究组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和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43%;且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提升治疗的疗效,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杜方伶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