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腕塌陷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朱跃良;徐永清

关键词:腕塌陷, 影像学诊断, 手术治疗
摘要:近20年对腕塌陷有系统研究,X线片诊断标准的提出和修正进一步明确了腕塌陷的概念,舟月进行性腕塌陷分期法帮助临床医生更客观地追踪该病的发展和愈后.相关生物力学的研究使对此症病理机制的认识大为加深,并且成为手术方法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四角融合术为代表的各种部分腕骨融合术和近排腕骨切除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阻止腕塌陷的继续,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必须要根据桡腕关节和腕中关节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硅胶假体置换术由于其明显的并发症基本被淘汰.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骨缺损研究进展

    综述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BMP)的成骨机理及其复合人工骨和局部基因疗法在治疗骨缺损中的研究进展 .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 BMP修复骨缺损的研究文献 . BMP可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而促进新骨形成 , 并具有强大的异位成骨作用 . 载体或局部基因释放的 BMP可有效修复骨缺损 . BMP的人工骨和局部基因疗法研究为修复骨缺损提供了新途经 .

    作者:温纪林;徐永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描记臂丛神经

    目的通过高清晰超声检查显示臂丛神经形态.方法应用 10MHz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8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检查,确认其与周围组织解剖定位关系.结果所有志愿者的臂丛神经均得到了较好的显示, C7锥体横突、锁骨下动脉和颈深动脉是描记中重要的标志.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臂丛神经的形态,可以提高其对臂丛损伤的诊断.

    作者:张元智;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

    胫骨平台骨折属胫骨近端的关节内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 Hohl修正后分类( 1991)、 Schatzker分类( 1979)及 AO分类( 1990). AO分类内容详尽,共分为两型( 41-B和 41-C) 6组 18个亚组,对资料积累极为有利, 2000年已被美国 JBJS杂志推荐使用,并作为美国创伤骨科学会 (OTA)会议与 J Orthop Trauma杂志论文的标准骨折分类. Schatzker分类分为 6型,临床实用性很强,目前应用为广泛.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后的功能评价,多选用 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 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放射学评价早期多用 Rasmussen评分标准,远期可参考 Resnick-Niwoyama退行性关节疾病评分标准.

    作者:顾立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有合并伤的臂丛损伤

    目的在急诊处理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锁骨下动脉损伤及肩关节脱位、骨盆骨折等创伤的同时或 2~ 3周内进行臂丛神经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的手术修复,以提高其术后的优良率.方法 1993年 2月~ 2003年 1月,我们对怀疑有臂丛损伤的患者,尽快进行 MRI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对其中明确为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的 29例患者,在伤后急诊或 2~ 3周内实施了臂丛探查,神经直接缝接,颈丛、膈神经、副神经移位,臂丛神经交叉移位及侧侧缝合等手术. 结果其中 21例患者术后得到 6个月~ 6年 (平均 3年 )的随访,按照顾玉东的臂丛损伤功能评定标准,本组患者观察总体优良率达 70.6%. 结论对有合并伤的臂丛神经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患者,急诊或 2~ 3周内进行手术探查和修复,可减少手术次数和难度,提高臂丛损伤修复术的优良率.

    作者:马玉海;张少成;王志伟;麻文谦;潘永太;孙来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角度前后位X片对腰骶椎后外侧融合的评估价值

    目的寻求腰骶椎后外侧融合术后融合状态的佳X线评估方法.方法对1年来已行手术半年以上的18例腰骶椎后外侧融合术患者分别进行腰骶椎正侧位、角度前后位X片及CT扫描检查,观察L5横突与骶骨翼之间空间的大小、植骨块或骨融合的密度、融合骨块有无线形空隙形成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正位片及角度前后位X片均可很好显示L4-5的横突及其间隙,但对于L5~S1间的显示则在出口位片上效果更好,植骨块或融合骨的轮廓更清晰,无重叠之骨性因素影响.结论出口位X片将在腰骶椎融合的观察中比正规前后位X片有更佳的应用价值.

    作者:校佰平;徐荣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特性及前、后路手术对其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特性,并评估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椎板切开术对其影响.方法 6例新鲜尸体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应力松弛实验.结果在恒应变条件下,绘制术前及不同术式后的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函数及曲线;术后的中下段颈椎的应力和初始化应力比值 G(t)比术前明显增大,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后的 G(t)值比椎板切开术大,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恒应变条件下,颈椎具有快速应力松弛敏感性,屈曲位比伸展位大.椎板成形术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都使颈椎的应力松弛能力减弱,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的影响更大.

    作者:于铁成;刘一;徐莘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现代治疗

    现代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向是有限切开、直接或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治疗方法包括关节镜辅助手术、经皮螺钉接骨板微创固定、环状和组合式外固定器应用、临时跨越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内固定与外固定器的联合使用或上述方法分期进行治疗.注重骨折治疗的同时,也注意关节韧带、半月板等组织的保护和治疗.对于开放性高能量双髁骨折可分期治疗,强调早期的关节面恢复,重点保护软组织,可行肌皮瓣移位修复保护创面,植骨可在二期进行.微创内固定系统( LISS)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一项新技术.

    作者:侯筱魁;孙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解剖复位率. 方法对 2000年 1月~ 2003年 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良好随访的 57例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进行 X线片分析.结果随访 6个月~ 2.5年,平均 15个月,约有 28.1%发生平台高度丢失(判定标准:关节面塌陷 >3mm和 /或轴向对线不良 >5°),总结出 6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①年龄 >60岁,②严重骨质疏松,③复杂性、粉碎性骨折,④拉力螺钉、 T或 L型钢板抗剪应力较差,⑤植骨不充分,⑥过早负重. 结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足量植骨、解剖复位后坚强内固定及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减少平台高度丢失、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关键.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及术后康复锻炼中,如能充分考虑上述六种造成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加以克服,将可能避免或延缓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汤旭日;王秋根;张秋林;沈洪兴;纪方;禹宝庆;许硕贵;唐昊;张春才;王家林;陆晴友;王万宗;吴剑宏;汪方;方大标;杨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了解微创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 2002年 1月~ 2002年 10月共有 17例( 17膝)闭合性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微创钢板法治疗.患者平均年龄 45.3岁 (20~ 66岁 );其中左膝 12例,右膝 5例;男 8例,女 9例.按 AO分型, 41 B型 3例, 41 C型 14例;按 Schatzker分型,Ⅱ型 2例,Ⅴ型 4例,Ⅵ型 11例.用改良内外侧联合切口,行微创钢板固定.术后 1、 3、 6个月及 1年随访患者,行摄片及关节活动度检查,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 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 PA);术后 1年行膝关节 HSS评分.结果患者术后与术后 1年 TPA及 PA平均值的差异无显著性( TPA: t= 0.979, P=0.342; PA: t= 0.659, P=0.519).术后 1年膝关节 HSS评分平均为 88.7分( 75~ 98分).本组患者无深部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结论微创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及时,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罗从风;高洪;仲飙;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双翼异型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双翼异型钢板在肩锁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1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按Allman分类Ⅱ°7例,Ⅲ°4例,均采用双翼异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结果按Karlsson评分标准,优10例,良1例,未出现松动、感染、断钉等合并症.结论双翼异型钢板适用于肩锁关节半脱位及完全脱位,术前检查时应特别重视是否有神经损伤.

    作者:王秀会;吴祖明;顾伟民;陆跃刚;王明辉;许国祥;付备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脱位的分类与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包括 8例患者、 12侧跟骨关节.按照 Sanders系统分类;其中Ⅱ型骨折 2侧,Ⅲ型 4侧,Ⅳ型 6侧.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术,手术切口取标准外侧延长切口,骨折块采用小 AO桥形钢丝板固定,植骨材料采用病人自体髂骨.平均随访时间为 28.6个月( 24~ 33个月),采用 Creighton-Nebraska健康基金会跟骨骨折评分标准评分. 结果Ⅱ型骨折 89.7分,Ⅲ型 86.5分,Ⅳ型 73.5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较非手术治疗有显著差异 (P< 0.05),在Ⅱ、Ⅲ型骨折中,术中采用植骨与否,无显著差异 (P >0.05);而在Ⅳ型骨折中,则有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脱位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Ⅳ型骨折中,宜采用植骨术;此有利于早期负重及避免距下关节面塌陷. Sanders'分类系统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庄颜峰;吕琦;陈学明;王万明;徐皓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膝关节急慢性训练伤的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军训及运动中膝关节稳定装置急慢性损伤的临床诊断与镜下诊断及其病理改变的差异程度.方法 97例膝关节训练损伤患者通过关节镜观察进行诊断,分析急性及慢性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及病理改变差异程度.结果急性损伤(受伤 6周之内) 33例,临床诊断误诊率: ACL9.1%, PCL 3.0%,半月板 12.1%,二联征及三联征分别为 6.1%及 3.0%.慢性损伤 64例,临床误诊率: ACL1.6%,半月板 4.7%,二联征及三联征各为 1.6%.急性损伤合并软骨退变损伤 5例 (15.2% ),慢性损伤合并软骨退变性损伤 25例( 39.1%),其中慢性膝关节损伤中韧带损伤合并软骨损伤 20例,占 80.0%.结论急性膝关节损伤,由于关节肿胀、剧痛,临床检查受限,误诊率较高,应及早行关节镜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关节软骨损伤与关节损伤后不稳有关.慢性膝关节损伤引起软骨损伤的合并症,明显高于急性期,病程越长,软骨损伤越重.疑有韧带损伤、关节不稳、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韧带及半月板修复,以减少继发性软骨损伤.

    作者:黄华扬;曹正霖;张余;章莹;尹庆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人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目的从数量与功能两方面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髂骨穿刺,梯度离心分离获得 hMSCs,体外扩增培养;对第 3代细胞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维生素 C等成骨诱导培养,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和钙结节形成情况;诱导细胞与可吸收性复合支架材料体外构建复合体,植入裸小鼠皮下,对照组仅植入支架材料,术后 3周取材检测骨钙素、Ⅰ型胶原表达.结果 4ml骨髓含 3.2× 107~ 6.0× 107个单个核细胞,培养 3周收获 hMSCs 2.5× 107~ 4.3× 107;成骨诱导后,表达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阳性细胞数 >50%,对照组 < 10%;诱导细胞与材料复合后植入体内仍然高表达骨钙素、Ⅰ型胶原.结论 hMSCs能够满足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种子细胞数量和功能的要求.

    作者:段小军;杨柳;顾祖超;李起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切口双钢板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髁骨折

    目的回顾性分析双切口双钢板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髁骨折. 方法骨折-脱位型胫骨内髁骨折 19例 (AO分类: 41-B3.2),男 10例,女 9例,平均年龄 36.0岁,平均随访 11.2个月.用 Rasmussen评分法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19例患者下肢力线全部矫正,其中优良 16例,占 84.2%,一般 3例,占 16.8%,不伴早晚期并发症.结论用双切口双钢板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髁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法,疗效佳,并发症少.

    作者:陈云丰;罗从风;曾炳芳;张长青;眭述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生存与凋亡的动态平衡

    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增殖,轴突再生.雪旺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再生时至关重要.本文综述雪旺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生存和凋亡的调节:①大量分泌NGF,②表达P75,③分泌IGF-2、PDGF-BB、NT-3及CNTF,④假设在增殖的雪旺细胞群中存在着维持其生存和凋亡的动态平衡.进一步提出是否需重新评价外源性NGF在周围神经中促进轴突再生的价值的问题.

    作者:何继银;劳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体会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微创条件下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关节镜监视下行胫骨平台骨折(SchazkerⅠ~Ⅳ型)内固定12例.结果所有病人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经随访4~16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满意,无并发症.结论关节镜监视下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是容易操作的、疗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彭扬国;欧耀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视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胫骨近端骨折,特别是高能量胫骨近端骨折治疗上有很多困难:软组织必须承受损伤与手术剥离的双重压力 ,常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近端骨块的复位、固定与维持.治疗上根据这些特点应做到:及时发现处理合并损伤,对骨折损伤正确判断,根据每个骨折的特点及软组织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特别强调手术中对软组织的保护.

    作者:曾炳芳;罗从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附12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 1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按通用分类法分类,Ⅲ型 1例,Ⅳ A型 3例,Ⅳ B型 2例,Ⅳ C型 5例,Ⅳ D型 1例, 5例术前行螺旋 CT和三维重建检查.手术治疗的方法: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支架加克氏针,掌侧或背侧支持钢板,或支持钢板加克氏针,以及以单纯克氏针固定.结果随访 8~ 20个月,平均 12个月,优 9例,良 2例,优良率为 91.7%.结论桡骨远端的关节内骨折在闭合复位欠佳时,应该考虑手术治疗,螺旋 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术前准备中可提供充分的骨折资料,术式的选择对不同类型的骨折应有所选择.

    作者:张新潮;蔡国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平台高能量损伤

    目的探讨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后( Schatzker Ⅴ、Ⅵ)的微创治疗,即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 Hybrid外固定支架的疗效. 方法从 1999~ 2002年收治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12例,男 8例,女 4例;年龄 27~ 48岁,平均 39.3岁.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 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 结果经 6~ 27个月随访,平均 15个月. 12例均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 3.2个月.膝关节功能伸膝 0~ 5°,屈膝均超过 100°.未发生膝关节不稳定.其中 1例发生针道感染, 2例术后 2年 X线有骨关节炎表现.平均膝关节评分及功能评分(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分别为 88.7和 85.2. 结论利用间接复位技术及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王蕾;陆宸照;王亚梓;张海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膝关节逆行穿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逆行穿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应证及手术方法,丰富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手段.方法12例病人均在能透视的普通手术台进行,膝关节屈曲30°~40°于髌韧带内侧缘做5cm的切口,经股骨髁间窝逆行穿入带锁钉.闭合复位7例,开放复位5例.结果经平均1年的随访,所有病人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经膝关节逆行穿钉治疗股骨骨折是可行的,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能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等特点,早期对膝关节功能无影响,但远期影响有待长期随访.

    作者:李连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