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Ki-67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关系

任淑惠;王晋芬;张宁

关键词:Ki-67蛋白, 星形细胞瘤, 生物学行为, 相关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Ki-67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表达情况以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正常脑组织和48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Ki-67表达水平随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K-i67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增殖和预后有关,促进脑星形细胞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K-i67表达在肿瘤的增殖、侵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用维生素C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存在配伍禁忌

    注射用维生素 C.用于治疗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辅助治疗;慢性铁中毒的治疗;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的治疗。其形状为无色或微黄的澄明液体。注射用阿昔洛韦用于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免疫缺陷者初发和复发性粘膜皮肤感染的治疗以及反复发作病例的预防;也用于单纯疱疹性脑炎治疗。2.带状疱疹:用于免疫缺陷者严重带状疱疹病人或免疫功能正常者弥散型带状疱疹的治疗。3.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4.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治疗。其形状为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作者:范新苗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术后护理对比

    目的:通过比较宫外孕患者在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两种不同手术治疗后护理方法的区别,总结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期间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宫外孕术后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43例)与开腹组(3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排气时间、疼痛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体温及住院天数进行综合对比,并总结两组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53.15±8.61) min,开腹组为(50.51±13.22) min,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卧床时间、排气时间、疼痛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体温及住院天数均小于开腹组(P<0.05)。结论: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时间短,但对医护人员要求高。根据不同术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云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为探讨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有效护理的途径和对策,对96例留置导管患者进行观察。认为在密闭式引流的基础上,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配合0.1%新洁尔灭定时冲洗导尿管并清尿道口分泌物,可延缓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的发生,对短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效果明显,但对长期置导尿管而发生感染的患者可难以奏效。

    作者:孙豫君;汪峻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桡动脉穿刺的经验总结

    经桡动脉途径因桡动脉直径小、位置表浅术后可即刻拔管、止血相对更容易优点,从而成功避免了股动脉途径的缺点,同时术后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减少,故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所以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更容易接受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在很多医院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但桡动脉相对于股动脉而言较为细弱,穿刺难度增大,尤其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尤其在冠心病的患者,尽快完成桡动脉穿刺实施急诊 PCI 治疗极其重要,但当患者血压低、桡动脉波动弱时,给桡动脉采血带来困难,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桡动脉波动比较弥散,也给穿刺带来了一定困难。除常规方法外,现总结笔者在桡动脉途径实施冠脉照影及PCI治疗时采取的桡动脉综合技巧总结如下。

    作者:茶丽珠;陈宗宁;赵渊;杨雪花;和清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医疗--医疗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治疗规范化管理

    血液透析作为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有效的替代疗法之一,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大量的肾衰竭患者依靠血液透析生存。血液透析治疗因为其患者和设备的特殊性,具有较大的风险。所以在治疗中需要时刻注意患者及设备的稳定,保证医疗安全,对于这种情况,血液透析治疗的规范化管理作为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更要得到我们医护人员的重点关注和严格遵守。

    作者:朱红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作用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8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结果:心理干预治疗4周后,H AMD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干预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促进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张琼;王晓燕;陈玉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及有效临床护理,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结论: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丽;周秀玲;闫美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慢性咳嗽四种常见疾病的诊治

    慢性咳嗽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3周以上的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慢性咳嗽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及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如果对慢性咳嗽认识不足,仅仅依靠查体及胸部 X 线片等简单检查手段,停留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上,很容易造成误诊。反复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药,不仅疗效不佳,还增加了抗生素副作用。因诊断不清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慢性咳嗽根据病因可分为:(1)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肺炎、肺结核、肺癌);(2)X 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唯一症状者,即不明原因慢性咳嗽。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疾病有: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22%;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17%;咳嗽变应性哮喘(CVA):1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12%。

    作者:陈江;蔡添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导乐仪与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导乐仪和椎管内麻醉两种镇痛方法对分娩的作用与影响。方法:将2012年11月至12月来我院分娩的产妇320例,随机分为导乐仪组与椎管组各160例。导乐仪组应用GT-4A型导乐仪镇痛,椎管组行椎管内麻醉镇痛。将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产后出血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镇痛效果的比较,椎管组麻醉镇痛效果优于导乐仪组。分娩方式及产程时间的比较,导乐仪组平产率高于椎管组,导乐仪组产程时间短于椎管组。两组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产后2h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导乐仪与椎管内麻醉镇痛效果都比较理想,但导乐仪镇痛分娩可提高阴道平产率,降低阴道手术助产率、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对母儿无任何副作用,操作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产时服务新模式。

    作者:李丽君;申灵芝;张晓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56例不典型恙虫病的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不典型恙虫病的临床特点、诊治体会。方法:对56例不典型恙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0.00%)、全部无焦痂溃疡(100.00%)、淋巴结肿大13例(23.21%)、肝大2例(3.58%)、血清学肥大外斐反应阳性56例(100.00%);伴肺、肝、肾、神经、血液等系统损害42例(75.00%);误诊漏诊51例(91.07%),其中22例(39.29%)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29例(51.79%)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院,后均确诊为恙虫病;氯霉素、阿奇霉素治疗全部有效。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并多系统损害,无焦痂溃疡、皮疹等特征性表现的恙虫病易误诊漏诊,充分认识不典型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将有利于指导恙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顾达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肾脏穿刺活检术病人整体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肾脏穿刺活检术患者手术前后整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对近千例肾脏穿刺活检术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对此类患者的资料评估、护理措施的选择和护理效果。结果: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对肾脏穿刺活检术患者实施手术前后整体护理,能有效保证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俊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疗效

    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预防和治疗ACS等心血管疾病血栓事件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它需经过CYP450酶代谢成活性产物来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而其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影响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评估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帮助。

    作者:赵丽艳;付青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气管插管术是建立人工气道,改善呼吸功能及抢救危重患者而必须掌握的一种技术。非计划性拔管(UEX)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气管插管拔除或气管插管脱落,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为重症监护病房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意外拔管时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延误重要的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ICU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干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薛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治疗与观察

    目的:主要探讨盐酸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中的辅助治疗效果,以不断改进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治疗措施,提高治疗质量,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予以保障。方法:选择作者所在医院的3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从1号到32号进行排序,并根据单双号将他们随机等份的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保持两组患者在各项临床数据上的可比性。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的镇咳、祛痰、抗感染、吸氧以及解痉平喘等治疗措施,对观察组在常规性的治疗措施之上,进一步予以他们盐酸氨溴索进行辅助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出两组治疗效果的优劣。结果:根据相关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观察,观察组的16例患者中获得显效治疗效果的有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获得显效治疗效果的有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1.25%,两组在治疗的总有效率上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盐酸氨溴索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辅助治疗,能够取得比单纯的常规治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加大推广与实践力度。

    作者:陈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胸痛胸闷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期间的溶栓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胸痛胸闷性猝死患者,心肺复苏中的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所有的患者为2009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对猝死前明确有胸痛胸闷的、通过临床分析基本排除主动脉夹层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心搏骤停患者。这些患者中排除绝对禁忌证。同意并且进行溶栓治疗的为溶栓组共13例。这些患者中未溶栓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共33例。对他们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溶栓组ROSC率明显增加,但存活率无明显区别。结论:虽然存活率无明显差异,但ROSC率明显增加了,这说明在胸痛胸闷性猝死患者,溶栓治疗是促使此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方伟钧;田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的护理体会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5%)和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同时因对高血压病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指导。1积极治疗高血压病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高血压的治疗应针对各种病因,根据高血压的分级与分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高血压病的治疗需长期服药,服药过程中应注意各类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定期观察血压,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或稍高水平。

    作者:邓秀琴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解毒平喘汤治疗3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解毒平喘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自拟解毒平喘汤,并随证加减,对照组服用小儿咳喘灵颗粒。2组7天为一个疗程,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解毒平喘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庆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收治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无创呼吸机临床应用有显著的效果,同时也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负面影响。结论:临床护理中处理好负面影响就能取得患者密切地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就能更快地康复出院。

    作者:姚伟;兰晓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蛋白C在胸腹水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分析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蛋白C在胸腹水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胸、腹水TM 和PC 检测用酶联免疫法。结果:化脓性疾病组胸、腹水TM 含量高,恶性肿瘤组其次,结核性疾病组稍低,漏出液组为低;结核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组胸、腹水PC含量相对稍高,化脓性疾病和漏出液组PC含量均低。结论:检测胸、腹水TM和PC 水平可作为胸、腹水疾病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作者:董永康;张恒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改良胶布固定留置胃管的方法及效果

    目的:通过改良胶布的形状,提高留置胃管的固定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新的胶布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交叉固定方法,对两种方法固定胃管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发生胃管脱出和重新固定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新方法固定胃管效果好,固定时间长,可以有效防止胃管脱出和减少重新固定胃管的次数,减少重新插入胃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

    作者:黄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