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平;吴猛
目的:对心律失常病人观察以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的43例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中有41例抢救成功,好转以后出院,其中2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及早发现心律失常的病状,对心律失常病人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治疗或缓解,减少患病(者)死亡率,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增加,实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而且可以帮助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实现治疗成本的节约。
作者:杜文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其发病部位主要在膝关节,当膝关节长时间单一动作超量运动或膝关节受到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时,引起滑膜损伤或破裂,导致膝关节腔内滑膜组织充血水肿或积液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作者:张建;罗广生;张艳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提供该病的诊断治疗线索,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46例突发性耳聋儿儿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给观察组患者加用高压氧治疗,对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相对于入院时治疗后听力均有好转,但是使用高压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91%)疗效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39.13%)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是对儿童危害性极大的一个疾病,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联合使用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促进患儿听力改善。
作者:杨昌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脑中风临床上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中医药对脑中风的治疗研究及经验进行综述。
作者:张绿浪;王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大学女生早餐食物摄取的数量和质量,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预防保健及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食物频率法收集学生早餐食物的摄取情况。对收集到的资料用Epi info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生进食早餐的情况在年龄(x2=34.076,P=0.000)和生源(x2=66.542,P=0.000)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好转的趋势,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学生早餐所选食物的种类在不同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x2=34.058,P=0.000),高年级学生选择的种类比低年级学生丰富。学生对吃早餐的态度在年龄上有显著性差异(x2=210.440,P=0.000),年龄越大越认为早餐重要。结论:高校女生对吃早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女生早餐结构不合理,食物种类较单一,质量不高,应加强营养教育。
作者:赵琼;邓福忠;段光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过程中,我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医学基础课中的生理学也尝试教学的改革。通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实验方法等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黄智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合并性病的产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和护理对策。方法:对本院产科收治的18例合并性病的病人,通过临床护理,了解分析其心理特征,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发现所有病人存在的心理状态有:焦虑、恐惧、自卑、羞愧、愤怒与抱怨。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尊重病人隐私,帮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实行保护性医疗,做好病情观察和消毒隔离将有利于性病控制和患者康复。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产科合并性病的病人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沈琼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ilon骨折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并回顾性研究2007-01至2013-01于我院治疗严重Pilon骨折患者87例。对骨折不同分型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参照 Ovadia-Beals 分型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统计,Ⅰ、Ⅱ、Ⅲ型患者中恢复良好者无明显差异,但Ⅳ、Ⅴ型患者中恢复良好少于前三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Kel am-Wadda分型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统计,A型恢复良好患者明显多于B型,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暴力方式、程度,损伤部位与踝关节的位置以及手术时机与方式的选择都直接影响Pilon骨折预后。
作者:何文元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研究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干预。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干预的48例案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药师干预临床不合理用药的48例患者中,药师在干预不合理用药的项目为患者用药时的方式和药量不合理为20例,不符合患者病症的为14例,多种药物相互作用的为5例,注射剂溶剂不合理的为3例,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应对为6例。结论:药师在干预患者用药时要有充分的理由依据,能更好的规范临床用药的行为,使发生不合理用药的几率降低,提高了治愈率。
作者:乔忠;武爱民;张建瑞;白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9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46例选择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选择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1.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胺碘酮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李勇;何魏巍;杜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不同的流动人口罹患消化道,呼吸道,接触性,血液传染病等。流动人口传染病管理对策主要从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落实流动人口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加大宣传力度,实行多种形式的免疫服务等方面入手。
作者:罗桂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脑梗塞病人功能锻炼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对8例脑梗塞患者功能锻炼时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干预。结果:8例患者能逐渐进行功能锻炼,语言和肢体功能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作者:江一铃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与西药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性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等分为:西药治疗,中药灌肠治疗,中药灌肠与西药结合治疗三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西药组治愈率为27.0%,中药灌肠组治愈率为35.0%,中药灌肠与西药结合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5%。中药灌肠与西药结合治疗组与中药观察组、西药组相比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中药灌肠与西药相结合治疗盆腔炎效果显著。
作者:安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发病率逐年升高的趋势。中医防治糖尿病有着很大的优势。与体质结合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预防与治疗。本文分析筛选了5年来关于2型糖尿病防治与体质相关联系的文章,从而分析得出糖尿病体质研究的进展趋势。
作者:朱亮;邱昌龙;赵舒;杨晓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应用中医护理所具有的特色,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服药、情志等方面进行施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作者:黄琼;王荣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及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脑外科病人的病情相对于其他病患更具复杂性及严重性,极易出现安全隐患,必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安全隐患。本文阐述了在脑外科护理方面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减少安全隐患的相关措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谢春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南通市耐多药疫情情况,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2年肺结核病病人采用酸性罗氏培养基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取得分离培养物后采用中性罗氏培养基比例法药敏试验。193例MDR-TB中,原发耐多药占15.02%,获得性耐多药占84.98%。结论:耐药形成原因中,MDR-TB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肺结核病人初始治疗阶段不规则用药和不满规定疗程自行停药,因此 MDR-TB产生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合理化疗和贯彻全程督导治疗原则对减少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的产生至关重要。
作者:王小平;张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及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36例,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诺和锐)输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FBG)及餐后两小时血糖(2FPBG)、空腹胰岛素(F-INS)及空腹C肽(F-C肽)的变化情况。结果: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血糖和胰岛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结论:应用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可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减轻胰岛β细胞的损害,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慧;朱卉雯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疗法,其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到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可为危重患者提供一定的氧供及稳定的循环血量,有效地维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为患者后续治疗获得宝贵时间。我院2012年2月成功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重症肺炎患者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案例患者男性,77岁,因“突发头昏、口齿不清伴小便失禁5天”于2012年2月9日门诊诊断“脑梗死、高血压病Ⅲ期、2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Ⅳ级、肺部感染”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服用格列奇特、拜糖平等药物,血压、血糖不注意监测。入院后当天夜间患者因气促明显,SPO2偏低,急诊胸部CT示两肺肺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入室后予心电监护、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化痰、抗感染、镇静、控制血压、抗凝、营养支持等治疗,密闭式吸痰,黄脓痰,量中等。为进一步明确病情,2月10日下午行左股动脉置管PICCO监测:监测结果提示心功能较差,有效血容量不足,肺水增多,血管通透性增高。故予扩容、强心,速尿等对症处理。并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患者存在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ARDS,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欠佳,反复行血气监测氧合指数始终较低,低仅为40左右,患者神志转为浅昏迷,与家属沟通后于2月13日行右股静脉、右颈内静脉ECMO置管治疗,动态监测凝血指标及 AC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15日患者开始予俯卧位通气、间断膨肺。患者自 ECMO 治疗、间断俯卧位通气以及膨肺治疗后神志逐渐转清,氧合指数逐步上升至250左右,PO2稳定在100mmHg左右,肺水明显减少,其余血流动力学指标也相应好转,于2月20日停止PICCO监测,并行ECMO停气试验,氧合未有明显下降,逐步延长停气时间,至2月22日ECMO自主呼吸试验达标,整体评价达到撤除ECMO指标,在手术室顺利撤机拔除置管。2月29日患者顺利脱机拔除气管插管。3月1日患者肺部感染基本控制,肺功能明显改善,循环稳定,顺利出院。
作者:张燕;任国琴;何平;程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蓝仕威克心肺复苏机和人工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蓝仕威克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使用蓝仕威克心肺复苏机患者和59例采用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患者,排除原发病、就诊时间影响因素后比较两种方法患者循环、呼吸恢复情况。结果:使用蓝仕威克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结论: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工心肺复苏所没有的优越性,可替代人工心肺复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阮永富;谢长翔;万方梅;金成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