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的健康教育

周洪玲;王海超;曾庆玲

关键词:老年, 血液透析患者, 透析间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中心, 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技术, 血透患者, 理解能力, 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 正常人, 老龄化, 住院, 脏器, 院外, 医生, 压力, 寿命, 认知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和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扩展,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存活30年以上[1],接近正常人的寿命,因此,老年血液透析(血透)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他们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各个器官脏器的老化,使他们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另外,由于患者每周透析2-3次即可,无需住院。而患者在院外期间得不到医生、护士及时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因此透析间期的健康指导就尤为重要。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自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对129例老年血透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对某地区某事业单位职工定期健康体检血脂、血糖检测结果的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某地区某事业单位职工体检检验项目,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查找病因。方法:对2011年某地区某事业单位职工定期健康体检661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统计结果,对异常结果进行复查,并进一步做相应检查,结合临床医生诊断,分析病因。结果:40岁以上男、女职工的总胆固醇(TC)均值已超过5.4mmol/L,30岁以上男性职工的甘油三酯(TG)均值已超过1.9 mmol/L,本事业单位男性职工甘油三酯(TG)均值高至2.13mmol/L,显示甘油三酯(TG)处于高水平。50岁以上女性职工比男性职工的总胆固醇(TC)水平高,血糖浓度随年龄增大而升高,各年龄组血糖均值均在参考范围内,但总体水平偏高。血脂、血糖增高的原因主要为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久坐、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结论:对体检中出现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异常和血糖(GLU)增高的职工,需要结合病情、相关检查综合分析;对事业单位职工定期进行血脂、血糖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选择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血糖(GLU)作为事业单位职工常规体检项目是比较合理的。

    作者:夏丽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部分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死临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各种冠状动脉部分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死的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2名冠状动脉部分血管闭塞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心肌梗死组和无心肌梗死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等基本情况无较大差异,对比两组患者的吸烟人数发现,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吸烟人数明显多于无心肌梗死组,心肌梗死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无心肌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引起心肌梗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是病史情况和个人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比如说有长期吸烟史,而病史因素比如有糖尿病、心电图改变、心绞痛病史、高胆固醇、侧支循环情况、高低密度脂蛋白等等。

    作者:王建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孕产妇失血性休克6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孕产妇失血性休克发生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3年来发生失血性休克的66个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孕产妇失血性休克的第一因素是胎盘因素,由胎盘因素引发的失血性休克占到68.2%。高危妊娠与孕2次以上的多次妊娠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的病例分别占全部病例的80.3%和94%。对存在失血性休克潜在危险的患者早期实施监测,可为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结论:女性要适时妊娠,计划生育,减少高危妊娠及多次妊娠,可降低孕产期发生失血性休克的风险。

    作者:吴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体会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或 palliativ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对于人来说,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认为,老年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直到生命结束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临终”。临终老年患者一般经过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接受期,难免会产生对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难免会产生巨大的悲伤和痛苦,为了让其乐观地面对,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作者:吴洪晶;李琪;张红;黄风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采血前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采血前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经静脉采取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在采血前后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仅给予常规采血操作。比较两组患儿采血后疼痛面容的持续时间、啼哭时间、不哭人数及采血结束后20s 内的啼哭人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不哭人数、采血结束后20s 内啼哭人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荣翠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医院常见护理纠纷因素及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医院常见护理纠纷因素及防范措施,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来发生的护理纠纷事件,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引起纠纷的主要有护理人员素质差、法律意识浅薄、专业护理知识不够等方面原因。结论:预防纠纷的发生要树立良好的护理道德,加强责任心,避免带情绪上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合理收费和与患者语言沟通等。

    作者:孙淑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的凝血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早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凝血功能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早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为研究组,并选择5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凝血功能变化。结果:研究组 D-dimer 高于对照组( P <0.05),D-dimer 跟病情程度正相关。研究组中 PLT 与 Fib 降低( P <0.05); PT 与 APTT 延长( P <0.05)。PLT 、 Fib 均跟病情程度负相关( P <0.05); PT 、 APTT 均跟病情程度正相关。DIC 发病率跟病情程度正相关,总死亡率4.6%。结论:对早期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以预示病人病情程度,具有较高的预报价值。

    作者:郑群;纪东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规律性神门穴指压治疗失眠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对失眠患者进行指压神门穴后的治疗效果。方法:为临床应用研究。选取住院失眠患者60例,进行指压神门穴治疗失眠的实验两周。结果:干预前后患者失眠严重性指数自身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1)。总结:规律性神门穴指压对于治疗失眠患者具有疗效,便于推广应用。

    作者:李洁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用于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基础治疗,其中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硝苯地平及厄贝沙坦片。对其治疗前后血压进行测量记录,观察血压变化,同时记录患者对药物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0%,观察组有效率为60%,治疗组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但反应情况较轻微。结论:针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的方法进行治疗,其有效率要明显高于传统的糖尿病基础治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言宏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病房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骨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和谐发展。方法:转变服务理念,改变工作模式,对骨科住院患者全方位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及工作积极性,病人及家属满意度提高,减少护患纠纷,提升了医院的服务品牌。

    作者:周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活血通络组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组方(天麻、丹参、钩藤、地龙、石菖蒲、远志、熟地黄、肉苁蓉等)煎剂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药学安全性。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12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按照纳入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组方煎剂;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停药后随访4周。观察两组疗效及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比较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不良反应发生率4.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中药组方煎剂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好,药学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迎秋;齐有莉;乔钦增;范立勇;王丽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谈基层医院护士长的管理策略

    护理管理的水平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护理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指挥、协调和控制与被管理者共同完成预定护理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1]。在护理管理活动中,如何提高护士长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是摆在当前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基层医院护士长的管理策略进行以下探讨。

    作者:赖福琼;钟筱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剖宫产硬膜外麻醉致产妇短暂失语一例处理

    通过临床工作中产科手术麻醉操作,论证在手术过程中要考虑产妇的特殊生理和母婴安全以及局麻药的毒性反应,避免剖宫产硬膜外麻醉致产妇失语的现象发生。

    作者:李金芳;刁桂娟;颜蕴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浅谈如何培养实习医师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自身的临床和教学体会,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聂淼;綦淑杰;赵翠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生活饮用水氰化物

    目的:建立旋转金盘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氰化物含量方法。方法:硫代乙酰胺在碱性介质中离解,硫溶出峰高降低值与氰离子的浓度成线性关系,以金盘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用极谱仪测定。结果:峰高降低值与氰化物浓度在0~300ng/50ml 范围内成线性关系,回归方程 Y=10.122×10-3X-0.015,回收率达91.82%~96.33%,相对标准偏差2.31%~4.62%,检出限2.0×10-4mg/L。结论:该法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章亚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护士长如何提高护理病例讨论质量

    护理病例讨论是运用语言、书面、音像、画面等媒体手段,展现病人病情的客观资料,让临床护士和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中共同讨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提供学习或指导寻求解决病人实际问题方案的护理活动[1]。护理病例讨论能够促使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促使护理人员解决疑难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人员知识面的拓展。本科室自2007年来,坚持每季度一次的护理病例讨论(危重症、疑难、新开展的技术或死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赵兰;周莲;江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雄性性腺分化发育异常与内分泌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雄性性腺分化发育异常将导致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主要表现为隐睾和尿道下裂等。近半个世纪以来,由男性性腺分化异常导致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发病率不断提高,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男性的精子质量下降了50%,隐睾、睾丸肿瘤、尿道下裂、前列腺癌等生殖道疾病发生率增加了1倍[1]。目前,引发男性性腺分化发育异常的机制探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内分泌因子对男性性腺分化发育异常的影响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燕;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随访截瘫患者的性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和护理

    目的:对外伤性截瘫患者的性心理状况进行调查,以实施恰当的医疗护理、鼓励患者积极地功能康复和锻炼[1]。方法:对58例外伤性截瘫患者家庭随访进行心志护理,并对截瘫患者及配偶进行性生活指导,使截瘫患者及其配偶尽可能行正常性生活。结果:九成以上外伤性截瘫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在进行积极地对截瘫患者及配偶进行心志护理和性生活指导后,截瘫患者及配偶重塑生活的信心。结论:外伤性截瘫患者心理病态普遍,需要采取相应的心志护理措施,特别是对截瘫患者及配偶进行性生活指导,可以帮助截瘫患者及配偶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同时可以加快截瘫患者康复。

    作者:武亚红;申美玲;张勤安;李志强;史丽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3D 舌侧自锁托槽应用于口腔正畸的临床效果

    目的:考察3D 舌侧隐形矫治器的矫治效果及操作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间接诊的10例采用3D 舌侧矫治技术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对其正畸过程技术要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正畸治疗,治疗周期为(17.5±4.2)个月。所有患者的磨牙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牙列整齐,覆盖均匀,牙弓线居中,牙领正常。结论:舌侧正畸具有外观美观、治疗视野优良、支抗控制好等优势。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当重点掌握弓丝形状、前牙内收以及支抗控制的相关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作者:沈兰花;王鑫;孟玲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药新药I期临床研究健康受试者心理状态研究

    目的:分析中药新药 I 期临床研究中健康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方法:选取2012年进行中药新药 I 期的100名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试验前以及第1、2、3、4周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两组人群在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前焦虑因子得分低于第1、2、3、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药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主要的心理状态是焦虑,可以通过多角度心理干预来减轻受试者的焦虑程度。

    作者:沈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