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狼疮性肾炎的健康教育体会

谢海花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 健康教育, 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健康教育经验,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20例不同年龄的狼疮性肾炎患者,通过评估、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日常生活护理等,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完全缓解2例,持续缓解13例;复发2例,其中1例经住院好转出院,失访2例。结论:对狼疮性肾炎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主动地防治疾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复发,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还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更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股沟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簿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观察

    目的:腹股沟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簿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失的效果。方法:20例患者均采用建侧腹股沟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簿皮瓣修复01。结果:20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成功率100%,且质地、色泽接近正常皮肤,且无移植后后过于臃肿之弊病。结论:腹股沟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簿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失皮肤成活有保证,移植简单易行,又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皮片成活好,质地、色泽接近正常皮肤,克服了传统皮瓣过于臃肿的缺点,是手部皮肤缺损修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作者:谭永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肩关节镜手臂牵引固定方法

    肩关节镜由于需要关节牵引,因此自制手臂牵引固定方法,简单实用。准备用物:1,弹力绷带一个2,普通绷带一个3,无菌保护套两个方法:1使用普通绷带,自患者肩峰下25cm 纵行绕手臂一圈,远端预留出足够牵引的长度即可。

    作者:关桂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在卫生保健课堂中融入性教育

    1在卫生保健课堂中融入性教育的重要意义1.1卫生保健课程是卫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整体论的健康观念,强化预防的观念,提高学生以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做好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工作。

    作者:王珺;虞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34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的疗效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经过对所有患者6-24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根据Neer评分标准评价;优15,良18例,差1例,优良率为94.8%。结论:对移位NeerⅠ型、Ⅱ型和Ⅲ型、Ⅳ型的骨折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任宗凯;胡晓红;张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的方法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46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对46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是保证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也是延长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

    作者:曹启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和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3年5月96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 Zung 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变化以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 SAS、SDS 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术后疼痛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舒适护理明显改善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作者:柳红文;党暖暖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IC)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意义。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160例,按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康复护理组,n=81)和对照组(传统护理组,n=79),对照组患者仅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康复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间歇性导尿结合膀胱功能训练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护理。分别于入院时、病后一个月、病后六个月评估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和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间歇性导尿有益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作者:丁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SO9000标准与护理质量建设

    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提供病人满意的护理技术和服务,应重新审视现行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思路与方法。笔者论述了按 ISO9000族标准,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护理管理者可通过运用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过程方法、管理体系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等一系列标准。保证质量控制有效性和适宜性,提高全体护理人员质量意识,提供病人满意的护理服务和技术。提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应引进 ISO9000标准,按“标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加强护理质量建设,与国际先进接轨。

    作者:葛长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儿科门诊新护士带教模式的探讨

    为了使儿科门诊新入科护士尽快适应护理岗位并进入角色,通过对儿科新入科护士带教方法重点难点剖析,归纳并总结相应的对策。使新入科护士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成长起来,在工作岗位上多付出,多学习,尽快掌握好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儿科门诊门诊的工作,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潘卉;丁金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治疗依从性及负面情绪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后其透析治疗完全依从率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HAMD 评分(26.31±3.57)分,HAMA 评分(18.09±2.3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负面情绪。

    作者:胡小华;曾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外伤性脾破裂射频治疗:附42例报告

    目的:提高脾外伤所致脾破裂保脾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的病例数据,其中35例术前经超声及 CT 检查发现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的患者行射频辅助保脾手术。结果:其中保脾成功40例,成功率(95.24%),2例(7.76%)保脾手术失败行脾切除。保脾手术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腹腔大出血死亡。结论:射频辅助脾切除是临床中行保脾手术的一个重要选择。

    作者:庞武;张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肛周脓肿术后护理体会

    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以肛周局部有一小硬块或肿块,红肿发热、疼痛剧烈,坠胀不适,压之有波动感为主要症状,一旦确诊,需手术治疗才能治愈,如果治疗护理不当将反复发作。术后护理关系到手术的效果以及术后恢复的速度,正确细致的术后护理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我科肛周脓肿的术后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罗丽君;赵君健;方健;任春碧;张璇;张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布地奈德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行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患儿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及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将20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单纯用药方式治疗(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观察组患儿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治疗,在对照组患儿采用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效果明显,且治疗后患者的症状缓解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鲁奇志;张朝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急诊科脑卒中患者预见性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对急诊科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8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47例选择预见性的护理,对照组42例常规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并发症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急诊科的脑卒中患者进行预见性的护理,能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情况。

    作者:杨雪;李琳;任雅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农村妇女与城镇妇女阴道病原体感染对比及分析

    目的:通过开展妇女病普查,了解我县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中妇女阴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对比,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发病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妇女阴道病原体感染发病率。方法: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对普查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检测,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分泌物进行滴虫、念珠菌、线索细胞[1]检查。结果:873例农村妇女阴道分泌物中检出病原体感染201例,阳性检出率为23.02%,其中滴虫感染率为4.47%,念珠菌感染率为8.36%,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为10.19%;688例城镇妇女阴道分泌物中检出病原体感染78例,阳性检出率为11.34%,其中滴虫感染率为1.74%,念珠菌感染率为4.07%,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为5.52%。结论:城镇妇女和农村妇女阴道病原体感染均为细菌性阴道病比例高,念珠菌感染次之,滴虫感染低,其中农村妇女阴道各项病原体感染及总体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城镇妇女。这与农村卫生条件和卫生意识及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密不可分,农村医疗机构条件和医务人员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钟举;彭利萍;赵美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丙泊酚单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于无痛取环的临床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采用丙泊酚单用以及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无痛取环的麻醉效果。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效果优于丙泊酚单用静麻行取环术,起效快,镇痛完善,可以消除病人在手术中的知觉,是一种较安全的镇痛方法,临床症状总有效率100%,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作者:刁桂娟;李金芳;颜蕴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椎管内麻醉分娩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使用椎管内麻醉对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结局影响的观察,探讨椎管内麻醉在阴道分娩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选择接受椎管内麻醉的产妇1000例为试验组,未接受椎管内麻醉的产妇1000例为对照组。对镇痛效果的评价采用 VRS 镇痛评级,两组疼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主要针对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产程的延长、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尿潴留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顺产率提高,剖宫产率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管内麻醉镇痛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安全有效,对产程、母婴结局无不良影响,且能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周成英;夏晓敏;叶静;黄玉兰;古乾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

    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及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妇科肿瘤患者被诊断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妇女患者生命的疾病,患者常常在疾病的打击下变得抑郁、痛苦和绝望。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临床治疗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生理痛苦和思想负担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童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提供护理对策。方法:共纳入12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按 pSQl 总分≥5或 PSQl 总分<5分为 A、B 两组。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6.7%;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睡眠障碍与年龄 I>60岁、情绪障碍、咳嗽、心衰病史、头痛、对疾病的担忧存在相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任琰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韶关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韶关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现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2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对韶关市5个点采集5类食品,用国标方法检测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9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在监测的5类276份食品中,共分离出37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3.41%。其中熟肉制品检出率为21.88%(14/64),生食动物性水产品检出率为17.50%(14/80),焙烤食品检出率为11.67%(7/60)、婴幼儿食品检出率为8.33%(2/24)、凉拌菜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不同销售点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区域、不同种类、不同检测时间食品中食源性致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韶关市市售食品中已不同程度受到4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主要的污染食品为熟肉制品、生食动物水产品;提出了区域间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源于客观可行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必须遵循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靠性的统计学设计原则,尽可能减少随机误差和选择性偏倚和信息偏倚。

    作者:邓俊兴;徐子强;唐建红;钟启丽;邓华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